APP下载

谈初中音乐教学观念和有效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2014-03-27程方

新课程·中旬 2014年12期
关键词:音乐课歌唱音乐

程方

一个完整有效的课堂教学,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成功与否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尤为重要,音乐教育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受、欣赏、表现能力的一门课程。本文结合教师的实际操作,简介了几种具体可行的理论和方法,找寻教学问题的突破口,进而扎实有效地开展教学,以供大家共勉。

音乐是一门审美艺术。音乐是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只有培养学生对音乐的乐学、愿学,才能激发他们独特的好奇天性。音乐课是享受音乐美,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发展想象,参与创造,应该是令人愉悦的。但我们不少初中音乐老师常觉苦恼,每天上课没动力乏味,而学生也是松弛无状态,老师不愉快学生也不愉快。

或许可以怪我们的教育体制,中学只想如何过好中考关,提高升学率,课务繁重不把音乐放在心上,或许可以怪学生个体差距大,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比较难,或许可以怪社会上商业性音乐、庸俗低格调的音乐太过流行,学校音乐课抓不住学生的心。但音乐是艺术,是最美的最诱人的,音乐课就是让学生接受良好的音乐普及教育,为什么就吸引不了学生呢?

初中音乐课难上的客观原因可以探究,但初中音乐教师们所要做得,首先是如何改进初中音乐教学本身,特别是如何真正上好每一堂课。一堂课学生有没有兴趣要,是不是令人愉快,全在于课的过程如何要求、如何组织、如何进行,学生是否乐于积极参与并有所悟、有所得、有所满足。而我们不甚满意的音乐课,其中的一些做法和所反映出来的教学观念,教学思路上的问题,很值得我们反思。

一是专业化教学的倾向。教师太想把自己所拥有的某些技能和知识传授给学生,采取类似专业训练的教学方式,往往要求过高,练习量过大,学生懵懂乏味。譬如歌唱教学前的发声练习,没有必要让学生按自己的要求:口腔打开,找到发声位置气吸丹田等一遍又一遍地进行发声练习,而只要要求让学生正确运用发声器官,保持放松自然地状态,进行音阶和简单的旋律练习即可。

二是说教式倾向。缺乏直接的音乐音响的感受,而依赖大量的讲解、分析、介绍,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许多不明了的信息,这也是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审美教育落空的原因。比如欣赏课的教学,老师把作品的背景、内容以及所表达的内容含义介绍得一清二楚,却忽略了音乐聆听的艺术教育,让学生感受不到音乐色彩特别是器乐色彩的变化对塑造音乐形象所发挥的作用,这就违背了我们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不可取的。

三是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忽视音乐所表现的情感、意境、境界的体验,而以生硬的、不合理的所谓多样化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学生却不见得欢迎。我们的音乐课不是作秀课,教学过程应该是真实的,课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最大。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教师应该努力帮助学生学到新知识,锻炼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要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学生才会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四是见内容丢目标的倾向。教材中的歌学会了,一些练习也做了,一些音乐也听了,但几近于走过场,毫无趣味,并未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的魅力和快乐,也并未让学生在音乐中或得审美的体验,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厌烦。比如我们的歌唱教学,不单单是让学生学会了唱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歌曲给我们的启迪是什么,它所表达的内涵、给我们传递的信息是什么?为什么用这种音乐和歌声来表现,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真正目的……上述各种不合理的倾向,让我们初中音乐老师有太多的不成功的教训。从这些教训里面我们可以悟出些道理,树立正确的教学思路找到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譬如歌唱教学。歌唱是感受体验审美情感最直接的手段,歌唱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对学生音乐感受力和唱歌基本能力的培养,而且对学生浸润美的熏陶、提高艺术修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曾说过:“有了歌唱的基础,更高层次的音乐教育就能得以发展.那么,教师在歌唱教学中如何才能让学生在愉悦中唱会歌、唱好歌、会唱歌呢?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找到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实施课堂教学。

一、趣味切入,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

1.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是把音樂的魅力传递给学生的必要条件,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从而学到新的知识。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表现出对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正所谓“乐学之下无负担”。因此课堂中歌唱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突发或偶发的事件带来的契机,顺势导入课堂教学,可以很好地活跃学生的思维。那么如何激趣呢?如教师可根据授课时的天气环境、场景、教室氛围等情况,结合所要讲的教材内容,用巧妙的语言来缩短学生与教材的距离,从而使学生产生兴趣。良好的歌唱气氛可以使学生置身于音乐美的熏陶中,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扬民主、“动静”结合。“动”要有秩序,有规律的动。情绪饱满,气氛热烈,勇于歌唱,使学生有“成就感”“轻松感”。“静”不是暮气沉沉、没精打采,而是注意力集中,思维专注而活跃。但是宽松的教学气氛中应有严谨的教风和学风,这样,宽松而不涣散,严谨而不威慑。两者结合,构建了一种和谐共创的教学环境,师生愉快的教、愉快的学,学生兴趣自然高涨。

2.歌唱教学切忌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的训练,一无必要,二无基础,三无时间,像反复的发声练习、找状态、找方法、找位置等,这些都不可取,应该视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而行,谨防失去兴趣。初中歌唱教学应着重让学生体会歌曲是怎样来表现何种情感、内容、和思想内涵的,在讨论和表现的尝试中获得关于生活和艺术、人生与社会、学习和创造的种种启迪,至于歌唱的方法可以浅显通俗地引导,不可过分理论化。我们知道把音乐作为专业,是需要天分的,需要经过长期刻苦的训练的。我们的初中音乐教学,不能完全借用培养专家的路子和办法,学生踩不准拍点,吃不准音其实很正常。能“吊住学生的胃口”让学生觉着“我也能动音乐”,不时地或得“用我们的音乐来表现我们”,“用我的音乐来表现我”的乐趣,这足以让我们满足。

二、以聆听和感知的结合作为表现方式的音乐艺术,决定了不能以教师的说教代替学生的直接感知

音乐是聆听的艺术。为让学生进入“想听”的学习状态,老师做适当的引导和提示是很必要的,但切忌说的太多,不然就会有碍于学生想象能力、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挥,会让跃跃欲试的学生失去学习的热情,

譬如欣赏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欣赏教学应注意以音乐为本,以听赏为主,因此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聆听的习惯,给学生聆听的空间,教师的讲解、提示,力求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引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从聆听中悟出想象,如在欣赏《伏尔加船夫曲》时,老师先通过课件展示油画图片,对作品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再让学生聆听全曲初步体会和理解乐曲所表现的内容和场景气氛,通过引导学生从音乐各要素(如旋律、速度、力度、音色、情绪)等方面去听,让学生通过音乐想象纤夫们拉纤的场面,音乐力度有何变化,为什么这样变化,这种变化表达的含义是什么?从音乐和画面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同学们从聆听中发挥想象,并讨论自己的理解感知(纤夫们踏着沉重的脚步由远而近,力度由弱到强,唱出心中的呐喊对光明的渴望,然后又渐渐远去直至消失在远方力度也渐渐变弱),通过聆听、想象加强了他们对作品的感知与理解并能进行充分的情感体验。再如欣赏交响诗《沃尔塔瓦河》,老师可通过知识点的引导让学生通过静静地聆听,感受其中乐器色彩、速度、和节奏,从而进一步感受这些音乐色彩对音乐形象所发挥的作用。

三、多媒体教学引发学生的兴奋点,视频切入如身临其境

视频通过声、像、图、文来构架生动形象的情境,能有效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力,使学生获得一种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艺术感受。苏霍姆林斯基在《兴趣的秘密何在》中写道:“所谓课上得有趣,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或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充分体现音乐课特点,美妙的旋律、精美的乐谱、生动的形象、感人的情景、绚丽的画面,通过多媒体融为一体,丰富学生的视觉、听觉及想象力从而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我们也不能只为追求活动的愉悦而忽视了教学效果。

四、教学手段的选择运用是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忽视教学效果,脱离音乐本身的规律而图形式,或只为课上的顺当而选用一些所谓的“方法”,很不值得

比如教唱一首歌,中间有一句难度不好把握,为了突破难点,教师在歌曲还没让学生完全熟悉之前,就单独把那句拎出来让学生反复练了若干遍,可能也达到了“先疏通”的目的,算是扫除了完整学唱的一个障碍,但是那居于歌曲整体中某个特定环节的非孤立的一句拿出来单独学,总让人觉得莫名其妙,要说其情感、情绪、意境如何,总有些生硬牵强,又如借用画面的视觉感受来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和思维,常常很有效果,但也须有个分寸,不能全靠画面的讲解让学生去体会理解。音乐有音乐的内涵,最终是靠听赏者自己去独立地体验、理解,并且允许各人有各人不同的见解。教学过程中,所有音乐以外的辅助手段的运用,最终是为了不必借助于这些手段。对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是否有实质的提高的检验,最能说明问题的是看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鉴赏能力如何。比如,听一场音乐会,有兴趣、有能力、有耐心吗?虽然这是远期的目标,非一朝一夕能达到,但是音乐普及教育必须体现这一方面。而不是总抄近路,急于求成。

五、处理教学内容必须紧扣教学目标

音乐教学应该把提高审美能力放在首位,围绕这个首要目标来处理教学内容,安排轻重缓急,切忌面面俱到和钻死胡同,知识性、技能性的的内容点到为止,该收则收,对于音乐的表现内容和其“语言”规律的体验理解则应紧紧抓住。例如在歌唱教学中,会遇到这种情况,歌中一些节奏学生总难以把握,于是老师让学生一遍遍跟唱,还加上有关知识的介绍,可一连起来唱,问题还是没解决,原因何在?没有着重引导学生从作品内容表现的需要这一角度去体验节奏的表现意义。例如切分节奏,切分节奏在进行曲中运用的比较多,如果让学生了解了进行曲的特点,了解了切分节奏表现的作用和意义那么学生就会较容易掌握。有时候,说千句练百遍,不如教师真情实感的一次暗示。

总之,圍绕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审美习惯、审美能力这一中心,生动活泼地开展审美教学活动,既不必要的老框框,又无不必要的新框框,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被吸引,主动地参与意义审美的实践活动中,并不时或得品味美的音乐、体验创造美的音乐的乐趣,是我们理想中的音乐课,这也需要我们老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不断地学习和积累,唯有此,老师会更有激情和信心,学生也更喜欢和快乐地接受学习。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04.

[2]王福增.声乐教学笔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09.

编辑 董慧慧

猜你喜欢

音乐课歌唱音乐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歌唱十月
音乐
音乐课的“乐”要大于“讲”
我的成长之路——参加“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有感
上好音乐课的三点思考
观“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有感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