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要走出课堂,超越课本

2014-03-27孙晶

新课程·中旬 2014年12期
关键词:白桦林湖面课本

孙晶

在新一轮教学改革中,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在寻求适应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模式,力求改变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教师为了考试而教学的现状。其中,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进而超越课本就不失为一个好的尝试。

这种教学模式以有形的情景教学给予学生最真实、最生动的体验,可以把呆板的知识变为情趣盎然的教学因素,更可以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发散思维,从而实现超越课本的教学目的。

为此我做了一些尝试,下面就是一次野外教学的实例。

一、教学契机

课本上学到何其芳的《秋天》,刘禹锡的《秋词》,同时我又引导学生拓展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同样是“秋”,文人墨客们却对它有着各不相同的感受,这是为什么?

学生有如下回答:

“因为他们看秋的时间不同,有的是初秋,有的是深秋。”

“因为他们看秋的地点不同,有的在南方,有的在北方。”

“因为他们的心境不同,有喜有悲。”

……

我说:“大家说得很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看到了不同的秋。那么你们眼中的秋是什么样子的?处在秋风中的你,内心又是怎样一种感受呢?”

学生便吟诵起描写“秋”的诗歌: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清、静、悲凉……”

引导:这不是你们眼中的“秋”,这还是别人眼中的“秋”。你们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观察过“秋”吗?

学生:“没有。老师,那你现在让我们观察吧。现在正好是秋天。”

二、教学活动过程

时值深秋季节,带领学生走进秋景上佳的南湖公园,一起去领略真实的“秋”。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秋”的一角,要有自己独特的发现。

自由活动一小时后,全班在湖畔的白桦林中围坐一圈,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收获。

学生甲:(秋天)我觉得秋天不像刘禹锡说的那样,看不到“晴空一鹤排云上”,相反天黑黑的,低低的,让人感觉心情抑郁,这“秋”果然是寂寥的。

学生乙:(秋色)我觉得秋天还是挺美的,尤其是颜色。我看秋天不是像书上说的一片黄灿灿的。你看这近处的树叶是黄色的,远一些的还是绿的,再远一些又是黑的,这颜色似乎在告诉我们秋在一步一步走向我们,我们也一步一步走向深秋。

学生丙:(秋水)我是站在桥上赏秋的。我觉得水在动,我也在动,秋天的水看起来更清。湖面那么宽广,我感觉此时自己更像湖面远处的小渔船,那么渺小。我一定要努力,把自己装得满满的。将来成为一条大船,能稳稳地、骄傲地在湖面上行驶。

学生丁:(秋树)老师,你看秋天的白桦林,树上的黑斑像一颗颗眼睛,它们似乎在看着我们,看着我们的一举一动,看着我们的心,我们一定要做到问心无愧。

学生们都能从自己的特殊角度来感受秋,描述秋,找到了自己的秋天。这既锻炼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感悟能力,也培养了他们从特殊角度看问题的创新能力。

三、课后作业

请每位同学写一篇“秋”的随笔。

要求:写出你眼中的“秋”。

学生习作节选。

深秋季节,我徜徉在小路上,我发现秋的颜色多彩而成熟。深蓝的天空向我们敞开着他最宽广的胸怀;碧绿的湖水告别了夏的激情,走入了秋的深沉,它看起来那样平静,仿佛在积聚力量以备重生;金黄的落叶用它耀眼的色彩为秋穿上了最美的衣衫;路上行人们也都穿上了多彩靓丽的秋装……

这一切颜色融会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秋。

通过这次野外教学,学生从最真实的自然中找到了自己的“秋”。这感悟不但真切,而且视角各不相同。描述秋的文字已变为鲜活的画面保留在学生的记忆中。课后学生的作业完成得十分认真,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与激情,他们说,等到春天还要去寻找自己的春,看看是不是和朱自清文中的《春》一样美丽、充滿生机。

走出课堂进行野外教学,这是教学模式的一种转变,也是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转变。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也正是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最佳动力。”走出课堂,超越课本,不仅能让学生真切地体验生活,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之一。尤其在语文作文教学中可以适当采用。

编辑 李艳韬

猜你喜欢

白桦林湖面课本
傍晚的湖面
那一片白桦林
大地掠美,穿越白桦林
湖面上的“绿宝石”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阳光洒满白桦林
湖面(外一首)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