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开展德育教育的途径
2014-03-27康辉
康辉
《品德与生活》课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学会体味生活、热爱生活、乐于探究的生活态度。那么在《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如何正确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在充满探究与创造的乐趣的童年生活中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结合《品德与生活》的实际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感受。
一、改变角色,真正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将安全教育与品德教育相结合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体现了课堂的民主和平等。在课堂教学中要研究两对关系:学与教、师与生。开展品德教育更应重视安全教育,抓好安全教育,一定要与品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即结合品德课堂来进行安全教育。因此,教师在《品德与生活》课中经常结合学习内容,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亲自参与的机会,开展“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多媒体展示”等方式,帮助儿童身临其境地去学习和体验。并根据所学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如在教学一年级《快快乐乐去上学》这一主题时,教师先启发学生讲一讲上学路上要注意遵守哪些交通规则,然后模拟演练学生通行十字路口的情景,让学生扮演“小交警”,用手势模拟指挥交通,另外一些学生模拟通过十字路口的行人,还有一部分学生扮演公交司机或乘客。表演结束后,引导学生互相评价,教师相机进行指导,在交流、讨论中学生懂得了一些交通规则,树立了安全意识。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立刻就活跃了。借此,教师发问:“我们学校靠近路边,过马路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回答:“要左右看看没有车辆保证安全,不在马路上嬉戏打闹。”使学生认识到在马路边玩耍、游戏的危害,要做一个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好学生。“那么如果在街上看见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又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说:“要听交通信号灯的指挥,走人行横道。”教师又做了补充,多媒体展示安全歌:“红灯停,绿灯行,过马路,要看清。一站,二看,三通过,斑马线上可通行。”为了强化教育效果又进行了课后延伸:以小组路队为单位互相监督,一个月评选出三名遵守交通规则的“安全小标兵”。通过活动,学生们不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还能及时纠正其他同学的错误,把书本上一些抽象的道理和知识变得越来越具体、生动,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不断加深。
二、注重引导,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把礼仪教育融于有效的品德课堂中,升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情感
在低年级品德教育时把礼仪教育放在首位,思想品德课在学校礼仪教育中起着先导作用。
1.品德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如:回家和上学要对妈妈(爸爸)说:再见和我回来了;见到同学老师要说:你好(您好),早上好;接电话要注意运用礼貌用语:请问找谁、请稍等……
2.教师要以身作则,发挥表率作用。如:孩子帮助自己时,老师及时说声“谢谢你”。如果老师做错了,也要主动道歉,说:“对不起”。这种教育的效果胜过千言万语。学生在与师生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情感教育是向学生进行教育的基础,文明的礼仪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我们在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同时,必须遵循学生教育规律的特点,善于挖掘情感教育的资源。
三、结合教材,了解祖国的发展变化过程,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和优良传统,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关心祖国的发展变化。例如:教学《祖国妈妈》这一主题活动,通过知道祖国妈妈的名称、诞生日、国家首都和国庆节的由来。认识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尊敬国旗、国徽。活动时教师是这样安排的:首先通过配乐朗诵“祖国妈妈,我爱您”的儿歌,激发学生有爱祖国和做祖国好孩子的情感和行动;然后播放《开国大典》的纪实录像片,再现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情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国旗,最后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国旗。主题活动在轻松、学生积极参与的状态下进行,使学生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到国旗上,并且能够积极参与每一项活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培养了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情感。从这以后在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的时候,班里的每位孩子都能够严肃认真地参与,足以证明《品德与生活》课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國主义情感的重要性。
四、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准确把握《品德与生活》教材与心理素质教育的关系
对儿童进行心理素质教育,主要是帮助他们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提高他们对小学生活的适应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克服孤僻、胆怯心理,学会与同学友善相待,互相谦让,克服粗心、马虎的不良习惯,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不断提高的过程,通过集体的力量,逐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小学生品德行为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加强低年级小学生品德教育更是重中之重,愿我们的教育如春雨般不断滋润孩子们的心田。
编辑 王爱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