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的政治思想

2014-03-26王维红

2014年41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道家儒家

王维红

摘要:以“仁、礼”政治思想为基石的儒家和以“道论”为核心的道家作为左右中国传统政治发展的两大主要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学派,两者后来演变出众多的流派,其政治思想虽多有不同,却又存在相同因素。比较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的政治思想的异同,明晰两大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学派的理论区别,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史的演变、发展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对于透视和剖析中国社会传统政治的发展、变迁也具有发现意义。

关键词:儒家;道家;仁;礼;道;政治思想

引言

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对其历史的反思和对其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借鉴。而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的研究,必然少不了对儒家和道家文化思想的挖掘。儒家和道家的政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发展、变迁的过程中主要的政治思想,儒家的政治思想中以孔子“仁、礼”为中心的政治思想最有代表性,而道家则是老子的“道论”最具有代表性。

本文主要依据比较研究方法,通过对同一研究方面的两个不同的政治思想的不同观点,进行对比、比较,以此来研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与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的政治思想的不同。同时,辅之以辩证的方法,运用辩证法中联系和发展的的思想来关注两者的区别于联系。本文主要从政治思想核心、国家构想、治国方略、权力来源四个方面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的政治思想来进行比较、辩证研究的。

一、 政治思想核心不同

“仁”与“礼”是儒家创始人——孔子全部政治思想的核心概念,孔子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基本看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孔子对于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仁”:一是爱人为仁,孔子试图以仁爱为基本,建立起各等级之间充满人情味的伦理关系,从而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二是“克己复礼”,主张严格的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个人的行为完全符合礼的规范。“仁”要求人们要敦厚淳朴,道德优良。孔子首先将“仁”置于家庭内部的父子、兄弟关系中进行解释。认为孝悌、忠恕是最为基本、高贵的道德品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政治思想、政治理念多以仁与礼为基础,进行架构。

“道”是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老子》一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①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这种虚无的世界本源论使得道家的很多的政治思想显得的飘忽不定,不切实际。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国封建社会国家的治理过程中,统治阶级对道家的政治思想重视程度不如儒家的原因所在。

二、 关于国家的构想

任何政治思想与政治主张都绕不开对国家这个概念的理解与解释。孔子和老子在自己的政治思想理论体系中也对心目中的理想国家做了自己的构想。

(一)孔子的“大同社会和等级制度”。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政治思想主张按照严格的等级结构建立有序、有道的权力集中制的国家社会体系。每一个政治等级的职位都由“礼”确定下来,最终,权力都一层一层地集中到君主一人身上。由于孔子以“礼”作为最核心的政治思想,而礼是约束人的社会的基本准则,无论家庭内部的父子、夫妇、兄弟,还是君臣之际,都应该以礼为基本准则,严格按照国家社会等级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得逾越礼制。由此建立一个以等级秩序为基础的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是孔子关于国家的主要构思。而这也充分体现了儒家政治思想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本性。

另外,孔子对于自己的国家的构想的理想是会是“大同社会”的模式。在《礼记.礼运》中,孔子就提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是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谓大同。”②

(二)老子的“小国寡民”。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的政治思想主张“小国寡民”的理想国家的模式。老子对他的理想社会是这么描述的:“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徒。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他所设想这个的理想社会要求一:国家规模十分狭小,人口稀少。二要:人们在及其原始的状态下生活,没有一切可以用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器具,现实生活中人们所用的一切器具,在那个社会礼都没有任何用途,文化及不发达,人们依然留在结绳记事的水平上。三要:,人们没有任何知识,没有欲望,过着原始质朴的生活。四要: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交往,过着十分封闭的生活。他认为人类社会不是进化的而是不断倒退的。

“小国寡民”的国家构想是老子的基本政治思想,但是他的这种国家社会设想是不能实现的,不符合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事实的。“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向是相违背的。

三、关于治国方略

(一)孔子的治国方略。孔子的治国方略主张“德治”,孔子把道德的良善视为政治目的,道德的良善主要是社会大众道德的善化,认为以德治国是引导民众趋于良善的最为有效的途径。孔子的这种思想与西方政治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的“三种善业”“追求至善”的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1、 举贤才。“学而优则仕”,孔子的这种政治选贤任能的政治主张,为国家统治阶级选拔官员进行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提供良好的储备打下坚实的基础。至今,我国的政治统治、政治管理等政治活动一直遵循这种选贤任能的准则。

2、 以礼治国。“礼治”主要是统治者的责任,对于统治者来说,更重要的是遵循礼的基本精神——优良的道德品质礼让,治理国家。以礼治国是“德治”最充分的体现,也间接说明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实质是伦理政治,以伦理的约束作用作为政治统治、政治管理等政治活动的手段。

3、 强调平均。孔子主张实行平均主义政策,尽可能的缩小个体之间的贫富差距。在主张实行平均主义政策的同时,也主张实行富民政策,但是在社会生产力极不发展的时代,平均只能是均贫,而非均富。

在政治活动首先体现的是一种经济关系、利益关系,利益的分配从来都是政治活动不可以回避的关键问题。孔子的平均主义思想为早期政治活动的分配提供了标准,尽管它不一定是正确的。当今我国的政治管理依然为分配问题说困扰,贫富差距拉大等等现象依然存在,分配问题依然得不到合理的解决。

4、 愚民政策。孔子认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对于集权专制主义的封建国家来说,愚民政策是最好的政策。这种圣知贤君对愚昧民众的政治统治是最容易的。

(二)老子的政治主张。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爱国治国,能无为乎?”通过统治者的无为,使民众也变的无知无欲,而无知无欲哦民众是最有利于专制国家政治统治的。“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看见,无为是以扼杀民智为目的的,无不为是以牺牲民众的利益为代价的。其实质是有为,归根结底是为专制主义政治服务的。

其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包括:

1、 不尚贤,使民不争。老子认为社会道德的沦丧,在于有争夺之心,而纷争之心的根源在于尚贤。③老子的这种政治思想与孔子的“举贤才”的政治思想正好是相反的。这也说明老子的“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的遏制民众文化的政治思想比孔子的“愚民政策”更加彻底一些。

2、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老子认为,现实生活中之所以盗贼多,一方面是法令滋彰的原因,但更为重要的是人们常常认为地使一些难以获得的货物贵重,而提高难得之货的价值。从而,刺激人们的欲望,产生盗贼。老子对“盗贼多”的这种政治思想解释显然是不合理的。

其根本的还是一个利益分配的问题,以现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孔子和老子的政治思想对利益分配问题的认识和解释上都犯了绝对化和片面化的错误。

3、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老子认为,社会之所以动乱不安,根本原因在于人类的礼仪制度和文化知识。按照老子的逻辑,如果专制国家的统治者以智治国,民众也将相应的变得聪明,而运用智慧反抗统治者,其结果必然是越治越乱,所以,治理国家的要诀是取消文化,不以智治国。

老子的“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的政治思想理念与与孔子的“愚民政策”的政治思想不谋而合。由此可见,不论是道家还是儒家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都是以统治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

4、 慎征伐。战争是统治阶级取得权力的手段,军队是取得、维护统治阶级必不可少的手段。老子主张专制国家的统治者对待战争应该慎重,中有在不得已的时候才能打动战争。这与孔子“仁”的政治思想有着相同的政治追求,尽管的他们的出发点是不同的。

四、 关于的权力来源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君权天授”,认为君主的权力来源于天,以此来使君主权力的具有合法性。而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天意与民心是一致的。所以,孔子的政治思想中关注民生、民重的观点皆出于此。

而老子的政治思想主张自然至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认为一切都是按照人、地、天、道、自然的层级顺序来统治的。所以老子关于君主权力的来源应该是处于该统治链顶端的“自然”,“自然”是权力的最终合法来源。

五、 关于道德与政治的关系

不管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政治思想还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的政治思想都是伦理政治的体现,始终没有把伦理与政治分离开来,都是以道德作为约束被统治阶级的主要手段的。所不同的是,儒家的政治思想中道德约束的功能体现的更加彻底一些。

结论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政治思想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政治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思想流派,在国家构思、治国方略、权力来源等多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政治思想也存在趋同的地方。这两者并不是完全孤立的,我们应该全面的、辩证的看待两者的关系与区别,以此来更加准备的把握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发展的脉络,为研究和总结中国政治思想发展规律提供借鉴和参考。(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M].天津教育出版社.

[2]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

[3]林语堂.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H].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孙以楷.老子通论[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陈戎国.四书五经[H].岳麓出版社.2002版.

[6]徐佳.老子的“无为而治”与孔子的“德治”治国思想之比较[J].山东文学.2010(06).

[7]陈鼓应.老子与孔子思想比较研究[J].哲学研究.1989(08).

注解:

①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②匡亚明.孔子评断[M].南京大学出版社.

③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道家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漫画道家思想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影视语言与政治思想在微电影中的体现与应用
从中国传统政治智慧中汲取政治营养
从中国传统政治智慧中汲取政治营养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