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4年中国物价走势分析与判断

2014-03-26虞丽娜

关键词:价格经济

虞 华,虞丽娜

(1.国家统计局盐城调查队,江苏盐城224005; 2.江苏省盐城邮政局,江苏盐城224005)

在2013年二季度经济减速的时候,大家的主要关注点只是增长问题。然而李克强总理随后的表态却让大家认识到,虽然经济减速,但物价问题仍然不可忽视。在7月16日召开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说,宏观调控主要目的就是要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其“下限”就是稳增长保就业,“上限”就是防范通货膨胀。9、10、11月CPI数据告诉我们,当前物价上涨压力正在增大。前期食品价格的回落只是暂时现象,一旦食品价格再次上行,CPI上涨必将进一步加快。近期货币政策表现出中性偏紧,市场流动性从10月中旬开始收紧。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更是首次使用了“既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这样的表述,体现出调控当局对物价上升的警惕。2013年1-11月份CPI同比上涨2.7%,和2012年同期涨幅持平[1],由于2013年CPI表现出前低后高的走势,因此全年CPI涨幅控制在3.5%以内已成定局。

2013年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近年来少有的复杂严峻局面。新一届政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针对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增大、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出口难度加大等具体情况,坚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有机统一,推出了一系列创新性政策措施,给社会和市场带来积极预期和信心,为经济的平稳运行注入了动力,使前三季度经济运行出现了稳中有升、稳中向好的态势,劳动就业、国际收支平衡也呈现稳中改善迹象,全年主要预期目标能够较好完成,特别是价格总水平呈现温和上涨的良好态势,实现了良好开局。

2013年年初以来,国内研究机构对2013年物价走势的认识有过反复。在年初的时候,由于认为2012年四季度经济复苏至少会延续到2013年上半年,所以各方普遍对2013年物价上涨压力看得比较重,认为全年可能会在3%到3.5%之间,下半年个别月份甚至突破4%,也因此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了3.5%的CPI涨幅目标。可现实情况是,一季度开始经济再次探底,导致物价上涨的压力小于预期,前三季度CPI同比涨幅不过2.5%。然而,随着下半年经济再次回升,通货膨胀的压力也接踵而来。2010以来,牛、羊肉价格一直在持续上涨,三年不到时间,牛肉价格已上涨75%,其中:2013年涨幅超过了30%。不少地区牛肉价格涨幅位居食品之首,已取代猪肉成为CPI上涨的主推手,不少百姓直呼“吃不起”、吃着“心疼”。预测2014年,我国经济运行有望继续延续平稳回升的态势,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的内外部环境有望进一步改善。但是我国经济运行中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国内外经济运行仍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国民经济保持持续较快的健康发展仍然面临较大的挑战,特别是2014年价格运行面临着较大的上行压力,对此必须有所警惕。

从近几年的历史数据看,2008-2011年我国CPI上涨5.9%、-0.7%、3.3%、5.4%,其中:衣着、交通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处于下跌态势。2011年以来,物价上涨情况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商品价格基本呈全面上涨态势。2012年除交通和通信类价格略有下降外,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和居住价格累计分别上涨4.8%、2.9%、3.1%、1.9%、2%、0.5%和2.1%。2013年1-11月除交通和通信类价格略有下降外,七大类商品价格全面上涨。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和居住价格累计分别上涨 4.8%、2.9%、3.1%、1.9%、2%、0.5%和2.1%[1]。近三年八大类商品价格的全面上涨表明本轮物价上涨的机理与上一轮物价上涨比较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值得研究。从通胀在经济学中比较规范的定义来看,所谓“通货膨胀”,是指各类价格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或者说是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涨。该定义包括两个方面的特征:(1)通货膨胀是价格总水平持续上升的过程,不是价格总水平的一时或短暂的上升。(2)通货膨胀反映的是价格的普遍上升,而非个别类别商品或服务价格的上升。因此,判断是否通胀,一要看价格的变化,二要看经济增长的变化。在看价格变化时,不能只看一种价格的变化,而要看各类价格的变化。当然,CPI作为反映大部分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直接影响国民的生活状况,因此在判断通胀的各种价格指数中,需要特别关注[2]。

由上述定义出发,2013年1-11月全国各主要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6%,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2%,工业生产者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2.1%)基本与上年相当[1],但计算2013年CPI新涨价因素贡献率超过50%,消费物价水平处于高位。需要注意的是回落的仅仅是价格涨幅而不是价格水平。以2010年1月为基期,2013年1-11月各月消费价格水平均在111.8以上,即2013年11月的113.3元只相当于2010年1月的100元使用,10月份价格水平是四年来最高的月份。

图1 2010年1月以来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走势图

宏观经济的基本面(2013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7%,增速比上年持平。总体来看,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1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07.93万亿元,同比增长14.2%,比上月末低0.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0.3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32.48万亿元,同比增长9.4%,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高0.5个和3.9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5.64万亿元,同比增长7.7%。当月净投放现金846亿元。11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71.41万亿元,同比增长14.2%,与上月末持平,比去年同期低1.5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6246亿元,同比多增1026亿元。11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103.23万亿元,同比增长14.5%,与上月末持平,比去年同期高1.1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存款增加5472亿元,同比多增733亿元。1-11月人民币存款增加11.41万亿元,同比多增2.18万亿元)运行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1]。

2013年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14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用改革的精神、思路、办法改善宏观调控,科学把握宏观调控政策框架,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多位业内人士均认为,2014年全国GDP增速目标下调的可能性较大,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潜在增长率、大气治理以及环境治理、发展阶段等。最关键的是,本届政府更强调增长质量,宁可牺牲速度也要换取质量,所以实际增速可能稍微低些。国家信息中心对一系列重要经济参数给出的建议是,把2014年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确定为7%,CPI涨幅控制在3.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进出口增速目标确定为8%,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预期与经济增长率同步。当扩大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按照该机构的设想,2014年中央赤字规模安排9000亿元,比上年增加1000亿元,中央代地方发行5000亿元,比上年增加1000亿元。要避免银根宽松,为保持中性取向,存款基准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要非常慎重,货币政策继续倚重于公开市场操作与窗口指导,引导货币信贷资金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一、推动2014年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基于治理污染,抑制落后产能释放,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步入深水区,加之世界经济可能呈现全面复苏态势以及国内部分农产品供求紧平衡格局依然存在、劳动力等要素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2014年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2014年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增长态势,价格平稳运行虽然有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基础,但综合宏观、微观影响价格运行的因素来分析,2014年价格上涨的压力或将大于2013年。

——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步入深水区,水、电、气、油等资源产品定价市场化改革步伐加快。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任务,十二五”期间国家将逐步建立起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和污染损失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水、电、油、天然气等价格还将出现一定幅度的提高,进而推高物价涨幅。2012年国家启动了居民阶梯电价改革,2013年1月1日电煤价格并轨,终结了重点与非重点合同双轨价格体系,延续了几十年的“计划煤”时代结束;1月7日水资源费征收标准的制定原则出台;3月27日,成品油调价周期由22个工作日缩短至10个工作日,并取消了4%的调价幅度限制;7月10日,将两广试点的非居民天然气价格模拟市场定价机制推向全国……。阶梯电价、阶梯水价的推行和天然气价格改革范围的扩大必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升物价涨幅。从居住价格的结构性影响因素看,燃料、水、电和装修价格在居住价格中的权重占95%以上,是决定居住价格走势的主要因素。实施资源产品价格改革,导致最终消费价格调整的远不止这些。目前政府为出租车、交通、天然气供暖等都在实施补贴。这些领域的最终消费隐形成本并没有释放出来,这给上述领域价格上涨改革预留了空间,并会推动2014年CPI的提高。因为多种因素影响,总体来看,国内水、电、油、气等资源产品价格偏低,有些甚至与其成本倒挂。这种人为扭曲的价格体系,不利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与生态保护,进而损害全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土地等要素价格呈刚性上涨趋势。2013年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指出,要毫不动摇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必须站在历史和全局高度,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确保实有耕地数量基本稳定。早在2012年11月28日,国务院通过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对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作了修改,修改主要内容是提高征地补偿数额,提高额度可能至少为现行标准的10倍。征收补偿提高了,地价必定会水涨船高,地价上涨部分年计入生产成本,最终要转嫁给消费者。

——猪肉价格涨幅将扩大,对CPI的拉动作用增强。2013年前10个月猪肉价格比上年同期回落0.3个百分点,但从趋势上看,6月份以后,猪肉价格持续回升,尽管中秋过后猪价震荡微调,、预计猪价将随着冬季的到来而上扬,消费也将随着南方腌制腊肉、灌制香肠、春节需求增加而迎来高峰。总体来看,今年猪肉价格将呈现前低后高走势,全年价格比上年略高。这也使得2014年上半年猪肉价格同比基数较低,根据以往猪价变化规律判断,2013年5月应是本轮猪肉价格的底部,目前猪肉价格已经进入新一轮上涨周期,本轮猪肉价格上涨可能持续到2014年春节后。此外,由于人工、饲料、防疫等成本的上升,牛、羊肉等替代产品价格居高不下,也将使得猪肉价格的底部不断抬升。因此预计2014年猪肉价格涨幅将高于2013年,将推升食品价格涨幅。

图2 2010年1月以来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水平走势比较

——上游产品价格有望结束持续下跌局面,将推升消费品价格。由于产能过剩、供过于求,从2012年3月开始,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由正转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下游产品价格的上涨。2013年1-10月,PPI同比下跌2%。但从2013年6月份开始,在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国内需求有所回升、工业生产加快等因素的作用下,PPI同比降幅持续缩窄;10月份同比降幅为1.5%,比5月份降幅缩小了1.7个百分点,而且8、9月份PPI环比出现小幅上升,10月份环比持平,预计后期PPI同比降幅可能进一步缩小。明年在经济形势好转的情况下,PPI降幅将继续缩小到0.5%左右甚至可能实现转正,这会使PPI的降幅比今年减小1.5个百分点以上,从而将会缩小对工业消费品向下的拉力甚至可能会转而拉升其价格涨幅。

——输入性通胀压力影响不断增强,治理污染,抑制落后产能释放,大宗商品环保等成本提高。由于国内资源不足,我国初级产品进口量在不断增加,铁矿石、原油、有色金属矿产、煤炭等产品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2013年以来,国际商品市场供需总体平衡,价格震荡走低。年初,大宗商品价格一度延续上年末的涨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编制的初级产品价格指数(PCPI)在2月份达到年内高点,因世界经济复苏步伐缓慢,随后PCPI指数在3月份明显回落。二季度,美联储释放退出量化宽松(QE)信号引发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PCPI综合指数从一季度的187.4下挫到179.1。三季度,各主要经济体数据较为乐观,市场信心有所增强,商品价格有所回升,但仍低于年初高点。9月份PCPI综合指数比年初下跌1.3%,同比下跌1%。由于2012年大宗商品价格相对较低,全球经济复苏等诸多因素均可能助推大宗商品价格走高,另一方面,随着国内环保意识和环保执法力度增强,大宗商品生产成本特别是环保等方面成本呈现增加趋势,对于大宗商品价格影响很大。因此,初步判断2014年大宗商品价格涨幅将明显高于2012年,输入性通胀压力影响将会增强。

——人力成本上升成为物价上涨的长期压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中说,日本在14年前达到了所谓的“刘易斯拐点——劳动力供应从过剩走向短缺的转折点”,当时日本已经成功挤身富裕国家行列,海外净存款高达3万亿美元。中国劳动力人口已经开始出现萎缩,目前正在加快临近这个拐点,比普遍预期的时间大大提前,可能比预期的时间提早二十年。报告预测,提前出现“刘易斯拐点”可能会给中国经济发展构成严峻挑战,因为中国目前还没有达到普遍认可的富裕国家水平。劳动力短缺造成的用工成本上升带来的影响可能更大。随着最早一代农民工步入返乡养老年龄,中国制造业和出口加工业正面临廉价劳动力供应短缺的难题。新生代的农民工面临更多选择,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不愿意接受低薪酬高强度的流水线工作。这种影响一方面表现为薪酬水平大幅上升,另一方面表现为中国制造的产品价格也将大幅上升,中国出口产品在海外的竞争力也将受到影响。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发布的“2013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显示,近年来,成本上升一直是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本次调查设计了“哪项成本的上升对企业的影响最大”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显示,选择“人力成本”的企业经营者占49.3%,明显高于其他选项。不但排在所有7个选项的第一位,而且已连续四年排在所有选项的第一位,其次是“原材料成本”和“税费”,分别占17.5%和12.9%。调查结果还显示,认为目前企业人工成本比上年年末“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90.2%,“持平”的占8.7%,“下降”的占1.1%;认为“上升”的比“下降”的多89.1个百分点,比2012年上升了2.1个百分点。其中,小型企业人工成本上升相对较多。目前国内劳动者报酬逐步回归世界平均水平,尤其是向较发达国家水平回归,由此而引发的增加工资成本过程,不是短时间可以结束的。2010年全国有30个省(市、区)提高了劳动者最低工资标准,平均涨幅为22.8%;2011年有24个省(市、区),平均涨幅为22%;2012年有25个省(市、区),平均涨幅为20.2%。截止到2013年9月2日,全国已有上海、广东、天津、浙江、北京、山东、山西、河南、江西、广西、深圳、甘肃、陕西、贵州、新疆、江苏、四川、辽宁、宁夏、吉林、云南、安徽、福建、湖北这24个地区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从最低工资标准的绝对数上来看,全国月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是上海(1620元),其次是深圳(1600元)和广东(1550元),而贵州为1030元,排名垫底。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位前三位的分别是北京和新疆(15.2元)、广东(15元),而广西(10.5元)垫底。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提出要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工资提高和价格上涨形成了螺旋式上升的运动增加了物价调控难度。

——农产品价格上涨是工业化中后期必然面临的问题,食品价格上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我国通货膨胀的衡量指标,CPI具有明显的食品价格驱动特点。2010年以来的这一轮价格波动中,食品价格出现了从粮食、蔬菜到猪肉、鸡蛋、羊肉、牛肉的轮番上涨。现行的个体小农家庭经营方式劳动生产率提高很慢,难以用技术进步来消化不断上升的成本,因此只有靠涨价来消化,最近几年物价上行基本都是由食品涨价引领的,2012年食品价格上涨4.8%,拉动 CPI上涨1.52个百分点,贡献率为58.5%[1];2013年1-11月食品价格上涨4.7%,拉动CPI上涨1.5个百分点,贡献率为58%[1]。

我国经济目前处于“费景汉-拉尼斯(Fei-Ranis)拐点”。在超过了“费景汉-拉尼斯拐点”之后,购买相同数量的农产品需要更多的货币,必须出售更多的工业品才能实现。从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律来看,农产品价格上涨是工业化中后期必然面临的问题。农产品实际价格上涨,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进而有助于启动农村的消费需求。这样,可以在更长的时间内,促进中国各行业的景气,促进中国城乡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目前来看,国内食品市场价格走高预期并未完成。首先,国内食品价格因二元经济和价格管理,相对于国内非食品价格存在长期低估,从国内食品价格与国外食品价格绝对水平比较来看,国内食品价格低水平虽有所改观,但仍低于国外水平;其次,资源产品价格改革,水、电、气价格上涨也相应提高了农产品生产成本,如果没有适当补贴政策,农产品价格将会有一定幅度上涨;三是由于需求增加及自然灾害频发,世界食品价格高企和波动局面将延长相当一段时期;四是从不确定性最大的鲜菜价格看,2013年虽有波动,但涨幅不大,1-11月全国鲜菜价格同比涨幅为8.6%,2014年仍应呈涨势;五是整体来看,2013年国内粮价长期上行趋势仍将持续。201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实现连续10年增产,首破6亿吨大关。虽然2013年大部分品种走势不如2011年强劲,但环比价格仍是上涨的。2011年全国粮食价格比上年上涨了12.2%,2012年上涨了4%,2013年1-11月上涨了4.7%[1]。2013年我国粮价将在生产成本上升、当前国内外粮食供求改善、天气及宏观经济不确定等多空因素博弈下,继续会呈双边波动行情,但总体仍将上涨。由于我国粮食价格仍然偏低,从长期趋势看,在人工、农资等成本持续上涨、土地稀缺性带来租金成本上升趋势不变的情况下,总成本增加将推动未来农产品供应价格持续上涨[2]。

——2014年世界经济可能呈现全面复苏态势。在美国、日本继续复苏势头的同时,欧元区经济增速将会达到1.3%,扭转上年停滞局面。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势必为全球经济增长带来动力。2013年下半年以来,欧美国家住宅市场趋向活跃,全球制造业明显好转,其中10月份摩根大通全球制造业PMI指数升高至53.2,创下自2011年5月以来的最高点,尤其是欧美数据更为抢眼,其中10月份美国供应管理协会制造业指数劲升到57.3,预期新订单指数则提高至63.6;10月中国采购经理人指数为51.4,也好于预期。这些数据显示世界经济趋向全面复苏,推动大宗商品需求重新旺盛起来。出口需求方面,2014年虽然受到境外反倾销和人民币较大幅度升值不利影响,但由于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尤其是发达国家复苏加快刺激,中国外贸出口情况会好于上年,由此带动消费品的直接出口及大宗商品的间接出口,从而减少国内投放。

二、抑制2014年物价过快上涨的主要因素(虽然2014年物价压力依然存在,因经济由“高速”向“次高”转换、产能相对过剩、“翘尾因素”影响缩小,高通胀的风险不大)

——经济增速适度回调有利于减轻物价上涨的总需求压力。2014年将是中国全面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行结构性改革的第一年,将是近20年来政治、社会、经济最为复杂的一年。大改革是资源配置方式的变革与经济利益的重构。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构、财税体制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等都会对现有的资源配置模式带来根本性的冲击,短期的“创造性破坏效应”依然较为明显。改革带来的投资空间的释放以及市场信心的重振在短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改革的顺利推行需要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这要求灵活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来对冲大改革带来的各项震荡,以避免经济的过度波动。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在外部环境轻度改善、内部大改革全面展开、宏观经济政策相机定位等多重力量作用下,GDP增速呈现“底部波动”、“轻度回缓”的态势。过去几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目标,每年都有微调。总体定调上,会考虑到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同时,又要根据每年面临形势的不同,进行适度的调整。如何确定GDP的增速是核心问题,因为相应政策都要在这基础上制定。12月10日开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最大看点为对“冲经济”和“促改革”两难之间的取舍。虽然仍然沿用了“稳中求进”提法,但对“稳”和“进”都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新一届政府越来越强调经济发展结构的调整,中国高层自2013年中开始也多次表示将不再以GDP论英雄,中央组织部日前还印发通知降低了GDP数据在官员政绩考核中的分量。因此,各大机构对中国经济由“高速”向“次高”转换渐成共识。以2013年为标志,这种增速转换已经成为结构性和阶段性的长期的周期性下滑,中国经济增长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常态,即增长区间在7%至8%的“中高速增长”。围绕2014年经济增速目标以及宏观调控策略等问题,机构和学者已逐渐达成共识,官方智库国家信息中心12月发布的《经济信息绿皮书: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报告(2014)》建议称,2014年GDP增速目标应该划定在7%,而宏观调控仍需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3]。

——粮食“十连增”提供了稳定物价的物质基础。2013年我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实现连续10年增产,粮食总产量首破6亿吨大关。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193.5万吨(12038.7亿斤),比2012年增长2.1%。夏粮、早稻、秋粮分别增产196万吨、78万吨和962万吨[4]。粮价是百价之基,粮食供给增加对保障供应和稳定物价将发挥基础性的作用。在2011年的物价上涨5.4%中,粮食价格上涨了12.2%,2013年1-11月粮食价格仅上涨4.7%,明显低于2011年粮食价格的涨幅。鉴于当前国内粮食的供给能力增强,预计2014年粮价涨幅可能与2013年相当。

——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对物价上涨形成抑制作用。目前,我国工业消费品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没有根本改变,产能过剩情况比较普遍,纺织服装、交通和通信、家用电器、一般日用消费品等行业均呈现明显的供大于求的状态。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10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速比9月回落3.3个百分点,其中主营活动利润增速比9月回落1.5个百分点。这一双回落现象是2013年下半年首次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是产能过剩导致2013年以来我国企业存货持续增长。数据显示,10月末,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达到32519.5亿元,自2月以来连续9个月增长。2013年11月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仍在持续负增长,如果工业产品产能过剩、市场需求不足等问题不能有效解决,工业品价格通货紧缩的现象可能进一步延续,行业利润分化也将进一步加剧,从而导致利润下降、产能过剩的恶性循环。产能过剩已经成为当前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需要中央下决心从体制上加以化解。对于消费而言,工业消费品处于供过于求状态,尤其是经济增速的适当放缓,有利于减轻价格上涨的需求压力。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不断加快,多数商品供过于求,市场竞争加剧。这种局面对通货膨胀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同时,在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西方国家力压我国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出口增长面临较大的困难,很难恢复到2008年的出口规模。2013年10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 I)回升主要是受到生产指数大幅回升的带动,而新订单指数则出现回落,表明需求并未明显改善,产能过剩问题仍严重。国家信息中心所做的年度报告,则把“产能过剩制约经济回升程度”排在了“当前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和风险隐患”四方面因素的首位。

——中央要求做好住房保障和房地产调控工作有利于2014年房地产总体保持平稳微调。2013年岁末,中央三中全会闭幕之后,2014年房地产与房价及政策走势成为了人们关注的话题。2013年的“金九银十”楼市传统销售旺季已结束,数据显示,无论是供应还是成交,多个城市今年9、10月份表现都已超过2011、2012年同期,回归至“限购”前。经过9、10月市场的热销,上海、深圳、南京、天津2013年前十月的新房销售面积已经超过了2012年全年的水平。尤其是9-10月,上海新房成交量达到270.1万平方米,是2010年至今成色最足的“金九银十”。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13年1-11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1080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0.8%,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8.4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98871万平方米,面积增长21.3%。商品房销售额69946亿元,增长30.7%,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1.8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额58689亿元,增长31.1%[1]。据此测算:2013年1-11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单价6312元/平方米,比上年同期上涨8.1%;其中,住宅销售单价5936元,比上年同期上涨8%。房地产市场2013年总体上保持稳中有升的趋势,调控并未给市场带来巨大的压力。另外一方面是市场需求并未因调控下降,反而刺激更多的人去买房。在2013年即将挥手告别之时,房地产的调控却似刚刚揭开面纱,一种风雨欲来的感觉。继北上广深之后,全国又有17个城市先后出台了房地产的调控政策,但是政策普遍都是提高二套房贷利率等一些已经执行的政策,重申或者再严格一点执行而已,鲜有新意。即便是对既有政策的执行,也已经显露出疲态。12月4日的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的年会上,全联房地产商会执行会长任志强透露说,全国政协也组织了一场对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内部讨论会,万科的毛大庆和他一起去了。当时,现场除了参加会议的企业代表,几个省区的政府代表也坦言:不愿再调控了。山东的代表说,山东这几年都没有人口流入,不具备房价上涨的空间了,而且山东的房价本来就比全国平均房价低1000多元/平方米;黑龙江的代表也说,今年黑龙江的房价是下降的。这些代表反映的情况可能也是事实。在房价冲动的2013年,虽然一二线城市房价都出现了上涨,在三四线城市的房价却是步履维艰的,有的城市房地产市场过剩问题和泡沫破裂的风险很大。12月3日,中央政治局研究2014年的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出了要做好住房保障和房地产调控工作。虽然只说了这么一句,但是在寥寥百余字的新闻通稿当中,提出来,已可见中央对此事的重视程度。新一届中央高层首次表态做好住房保障与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应该说具有四层意义:第一,2014年房地产调控不会放松,将继续执行2013年的政策,但会完善现有政策与改革房地产制度;第二,推进调控长效机制建设;第三,行政管制手段短期不会退出,限购、限贷、限价等调控手段将延续到2014年;第四,从资金和管理两个方面来看,保障房建设力度会加强。“毫无疑问,中央的表态释放出2014年房地产‘继承式’调控基调与收紧的信号”。“做好”二字暗示着中央会进一步完善与改革房地产市场制度与调控政策,并且两手抓“一手抓保障房、一手抓商品房调控”,建立市场“双轨制”。2013年除了北京之外,“国五条”在其他城市基本未落地,造成房地产市场调控一年的空窗期,导致年底多个一、二线城市因房价上涨过快而出台“突击”政策。因此不排除2014年中央会出台房地产市场调控细则的可能性。2014年房地产市场也应该注意,在政府的强力维稳下,楼市出现阶段性的波动与调整不可避免。一方面是房地产调控面临着改革,市场分化,调控差别化。譬如推进房产税试点,土地制度改革、调控长效机制的概念与草案会明确、住房保障体系完善等。另外一方面是政府反腐力度加大。展望2014年,楼市供求紧缺加剧,房企资金充足、住宅库存趋降、调控重长效构建,总体保持平稳微调,市场分化背离延续,房价稳中有升。

——“翘尾因素”影响缩小。2013年虽然CPI环比负增长的月份比2012年有所减少,但CPI各月环比涨幅比2012年总体上回落,特别是2013年3月份0.9%和5月份的0.6%的深度负增长,将对2014年的CPI“翘尾因素”具有明显的下拉作用,因而2014年的“翘尾因素”影响比2013年减小。根据2013年各月环比CPI测算,2014年CPI“翘尾因素”约0.7个百分点,比2013年低了0.5个百分点,“翘尾因素”的减小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2014年CPI涨幅。

三、2014年度CPI涨幅将扩大,整体通胀压力将处于可控范围(2013年CPI已经进入上行周期,2014年度可能会呈现前低中高后低的倒“U”型特征,月度涨幅在3.5%以上的可能性增大)

从2013年CPI月度走势图看,1至11月份CPI运行基本平稳,波动幅度不大,大部分月份CPI同比涨幅控制在2%至3%的区间内,只在2月、9月和10月份由于春节、中秋的节日消费等因素造成CPI同比涨幅超过3%。从CPI运行趋势看,2013年CPI已经进入上行周期,根据历史经验判断,中国CPI的上行周期一般会持续两年左右,且周期的高点会在第二年出现,因此预计2014年物价上涨压力可能比2013年略大一些,CPI走势将呈前低中高后低的倒“U”型演变。2014年由于经济增速与潜在经济增速大致相同,由于中国将在2014年逐步推进大宗商品价格市场化改革,CPI通胀率可能在2014年下半年上行,即便如此,由于政府对物价调控一向高度重视,积累了丰富经验,加之经济增速不会出现偏快局面,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健,新的一年中国的整体通胀压力将处于可控范围,预计中国2014年的CPI涨幅将在3%-5%这一温和上涨区间的下限上方运行,高于2013年2.7%的预期值,并可能在二季度达到最高点。

从目前情况看,2014年,我国仍将会呈现物价涨幅和经济增速“双升”态势,经济运行总量矛盾虽有所缓解,但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国际大环境不确定性更大。预计全年GDP增长7.5%左右;CPI上涨3.2%左右,其中,翘尾因素0.7%,新涨价因素2.5%;PPI同比上涨1%左右。多年实践和统计分析表明,只要我国农业生产不出大的问题,就不会出现过高的通货膨胀率[2]。2013年我国粮食已连续第10年获得丰收,库存充实,不仅为稳定物价总水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很大程度上还会降低人们的通胀预期。尽管涨幅仍将处于可控区间,但低收入群体对于物价上涨仍会非常敏感。低收入群体支出中,食品等生活必需品开销占比较大,对相关价格上涨承受能力较弱。因此,在物价调控目标实现整体无忧的同时,要高度重视主要农产品供应的保障和价格的调控,不能因为CPI数据处于温和可控状态而放松警惕。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最新发布[EB/OL]//http:// www.stats.gov.cn/zxfb/.

[2] 虞华,虞丽娜.2013年中国物价走势分析与判断[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3] 李瑞英.国家信息中心发布2014《经济信息绿皮书》[EB/ OL]//http://politics.gmw.cn/2013-12/02/content_9673052.htm.

[4] 新华网.我国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6亿吨,实现“十连增”[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3-11/29/c_ 118354339.htm.

猜你喜欢

价格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享经济是个啥
价格
价格
拥抱新经济
价格
价格
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