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程性别偏见综论
2014-03-25张伟
张伟
(菏泽学院 初等教育系,山东 菏泽 274000)
在某一层面上,教育公平,指学校教育自身——课程编制、课程内容呈现载体(教材)以及课程实施——对待学生的教育是否公平,即学校教育自身是否消除了性别偏见。因此,探讨课程中所存在的性别偏见,应以课程编制、课程内容呈现载体(教材)及课程实施为出发点。
一、课程编制与课程内容中女性声音的缺失
后现代女性主义课程的杰出代表米勒认为,在课程领域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父权制(泰勒原理)下的男性声音。因此,其主张采用整合的观点,将女性的经验、情感、智力与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改革现有的学术科目、教育制度,以改变课程性别。在米勒、凯瑟琳合著的《创造空间,发出声音》一书中,米勒、凯瑟琳首次探讨了知识建构中女性被排斥的问题。在米勒、凯瑟琳看来,男性往往视其所建构的知识为客观知识,而视女性所建构的知识为主观知识;受此影响,人们往往会认为,男性的言论更为可靠,而女性的言语则较为混乱。因此,米勒、凯瑟琳提出,要达致教育内部的公平,必须打破现有课程中存在的等级观念,突破由等级特权分类而导致的人为疆域,认真倾听男性和女性各自的声音。[1]同时,女性主义者的相关研究还发现,女生在许多标准化测验中的得分,与男生之间的差异很小,有时甚至比男生的得分更高;但是随着年级的不断递增,女生的自尊感却在不断地下降。对此,师资培训者纳尔逊将其归结为:此乃学校课程向女生所传达的负面信息所致。课程是学校传递教育信息的主要载体,如果学校课程始终让女生感到自己没有任何价值,那么,其自尊心势必会受到严重的伤害。[2](P584)
为破除课程中存在的性别偏见,美国出台了相关法律,以有力保障性别公平课程的建设。《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呼吁,应“在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中,增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社会性别意识”。有学者呼吁,我国在地方课程的开发中,应关注性别问题。学者们指出,要促进地方课程的性别平等,开发者必须要有性别平等和促进性别平等的自觉意识;且其课程开发,要确保有足够数量的女性教师与女生参与。[3]
二、教材与学科课程中存在的偏见
学生的学习与教材的关联度极高,因此,教材所传递的信息,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学生。已有研究表明,彰显性别平等理念的教材,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理解力,并影响学生的性别意识。但事实上,现有教材中,却存在着严重的性别偏见。
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诸多国家的学者广泛地考察了各种教材后发现,其中存在着大量的性别偏见。其具体体现为:一是教材中的女性形象,在数量上远少于男性;二是教材中的男女形象,都是按照传统的性别意识塑造出来的,其男性多为社会中心人物,而其女性则多为从事服务性行业者,或家庭主妇;三是教材中所出现的女性,往往呈现出依赖、被动、缺乏智慧与创造性等特征,而教材中所出现的男性,则往往坚毅勇敢,且德才兼备。国内对教材中隐含性别的研究,则相对集中于讨论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所存在的性别偏见。其中,马国义认为,1998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偏见:其描写男性的文章数量为45篇,而描写女性的文章数量仅为13篇;其男性多为古今中外各阶层和领域中的优秀分子,而其女性则多为母亲、作家和教师。[4](P120~125)在此基础上,刘朝晖对1998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与2003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进行了比较分析。其对比研究显示:新版涉及女性的文章数量有所上升,同时出现了一些描写女性挣脱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人格独立的文章,也选入了一些批判重男轻女思想的文章。刘朝晖认为,与1998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相比,2003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虽较为重视女性声音,但依然存在着严重的性别偏见。
具体学科课程中所存在的性别偏见,则基于对男女生学习能力差异的现有认识。已有研究表明,在数学及推理、空间能力和机械操作动手能力上,男性得分远高于女性。由此,人们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男生适于学习理科课程,而女生则适于学习文科课程。然而Maccoby和Jacklin指出,男生和女生在小学阶段,拥有相同的数学能力;只是到了12~13岁时,男生数学能力的增长,才高于女生。但他们没有指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Fennema和Sherman对这一问题做了后续研究。他们认为,男生和女生在数学能力上所存在的差异,是不稳定的,甚至是很小的;而其差异的产生,则是由于女生受到了自信心、母亲的态度以及学习时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由此可见,人们对女生的刻板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女生对理科课程的选择,进而使其在理科课程的学习中,长期处于劣势。
三、课程实施中隐含的性别偏见
针对教师教学中对学生存在的性别偏见,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了相关研究。强海燕在《中、美、加、英四国基础教育研究》一书中认为,在教学中,教师的态度和行为有性别选择差异,男生比女生得到了教师的更多关注。强海燕从教师对男女生学业成绩的归因,以及教育模式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解答。郑欣蓉则在《社会性别与妇女发展》一书中,从教育方式及教师性别期待等角度出发,讨论了教师教学中对女生所存在的性别偏见。
笔者认为,教师教学中对女生所存在的性别偏见,集中体现于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中。教师教育观念中所存在的性别偏见,主要表现在其对男女生学业成绩的不同归因上。具体而言,教师往往倾向于将男生学业的成功归因于其能力,而将其学业的失败,归因于其努力不够;而教师对女生的态度,则正好与此相反。教师往往习惯性认为,女生不具有学习理科课程的优势,因此,在他们看来,学习理科课程的女生的学业的成功,往往源自其努力,而非其能力。相关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陈霞对江西某县130名教师的性别意识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教师认为,男生更适合学理科,女生则更适合学文科。[5]至于教师教学行为中所存在的性别偏见,则主要表现于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即教师在课堂上,更多地关注男生而忽视女生。桑代克研究小组通过对华盛顿等地区学校的四、六、八年级的课堂观察发现,教师总是给予男生更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且男生在试图抢答问题时,较少得到教师的批评和责备;而教师对待女生的态度,则与此相反。教师的这种性别偏见,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女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教师在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上,对女生存有不同程度的偏见,因此,女生很少能得到教师的关注,更难得到来自教师的积极评价。这不仅严重挫伤了女生的自信心,而且也阻碍了其学业的进步。因此,如何使教师拥有公平的性别理念,并使在其教学行为中,公平地对待男女生,应是未来教育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谢登斌.当代美国课程话语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2]强海燕.中、美、加、英四国基础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赵明仁,王嘉毅.地方课程开发中的性别平等问题[J].全球教育展望,2003(6).
[4]史静寰.走进教材与教学的性别世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9]陈霞.教师性别意识现状调查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