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院校专业外语人才培养中的思想政治素质养成

2014-03-25范业红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政治素质通识外语

范业红

(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语言是承载着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多种信息的一种强有力的社会行为。在语言的帮助下,我们能够具有更宽泛的认识世界的眼光,同时也能更清楚地认识到文化多元所造成的冲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高层次人才不仅仅要精通各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还需具备相应的思想政治素质,这样才能使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笔者作为一名专业外语教师,想就如何在专业外语的教学实践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做一些探讨。

一、高等院校专业外语人才培养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产业一体化浪潮席卷全球,国与国之间的往来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进行着,交流的范围也在逐步扩大,文化间的交融也变得更加紧密。高校学生是建设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而外语专业的学生无论是在学习期间还是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后,都是接收与传播国外思想文化、促进国家地区间交流合作的先行者,因此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外语专业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内心世界也因受到中外文化的双重熏陶而显得更为敏感和丰富。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当下,外语专业的学生因为具有语言的优势,能更便捷地接触到国外比较前沿的东西,受到其熏陶和影响,并会有意无意地以比较的态度看待中外之间的差异。而在校期间还是其社会经验尚浅、人生观逐步形成的阶段,其选择和判断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尤其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情境下,如果缺乏有效的思想介入,他们有可能会产生疑虑,形成比较偏激甚至错误的思想倾向。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正确指导,使其走出困惑与误区,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政府适时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变得愈加强烈。成为国际化人才不仅是学生的个人发展目标,也是高校培育人才的首要任务。培养国际化人才不仅要使其具有扎实的文化功底和全球视野,更需要培养其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这样他们才能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文化多元交融的当下承担建设国家的重任。

专业外语教学很有必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学习外语的同时保有对国家的热爱,在接触到外国先进的科技、理念时,也能对我国国家建设的宏伟蓝图不乏信心。不仅具有坚实的语言功底、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时还具有高度的国家和民族意识,拥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如此,当学子们完成学业、步入社会时,既能将自己的所学所长、聪明才智投入到国家建设中去,也能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坚定自我,实现自身价值。所以,教书育人并重、思想道德教育优先的教育理念是高校教学,特别是专业外语教学过程中必然的、正确的选择。

二、思想政治素质养成的现状分析

高等院校在培育人才时,容易只看重专业知识的学习效果和技能训练,忽视相关领域的知识,对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和提升不够重视,缺乏思想上的引导。这一点在外语专业表现得较为明显。所以,外语专业在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面临的诸多课题和挑战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如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培养。

诚然,近年来,外语专业进行了一些有效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需要改善的问题依旧存在。比如,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校方及任课教师比较容易把坚定政治立场、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工作的重点,以培养学生普遍的爱国情怀。但在当下社会,高校在校学生因成长的压力而造成的行为偏差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心理健康方面的关怀,以及外语专业学生在多元思想文化及行为方式的碰撞中所引发的心理困境进行有效的舒缓,也应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思想政治素质养成路径

(一)注重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产生于19世纪,在此之前一般指中小学教育的总称。把它与大学教育联系在一起的原因在于现代大学的学科设置太过专业,知识之间的关联被割裂。大学中的通识教育的倡导者美国学者帕卡德教授说过:“希望给青年一种general education,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一种尽可能综合的(comprehensive)教育,它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知识的学习的准备,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

从通识教育这一概念被提出到现在,对于其内涵的解释与表述有50种之多,最核心的表述是,通识教育是非职业性和非专业性的、针对所有大学生的教育,作为一种“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应该成为整个大学的办学思想。

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通过理论课来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比,通识教育意义更为宽泛,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获取多方面的训练和熏陶,丰富个人知识架构,最终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

但从某种角度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识教育是辩证的、和谐的、相互统一的关系。国外的高等院校中基本上都没有特别设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而是开设如文学历史、人文经典、宗教艺术等方面的课程来帮助学生培养较好的综合素质。因此,外语专业可以凭借国际化教育的优势,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同时借鉴国外通识教育的方法和理念,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就笔者所在学校的教学实践来看,社科部开设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等政治基础理论课程的必修课。这些课程能使学生认清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同时还有《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形势》、《媒体信息处理》、《数据库处理》等与现代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通识课程,这些课程可以使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到社会现实问题中,进行分析与反思,藉此锻炼思维,拓宽视野。

就外语专业的思想政治基础理论课程的设置及授课情况而言,学生反馈比较多的是对教学内容及授课方法的意见。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对学生进行灌输为主,忽视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动作用。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等课程内容如果忽视学生的反馈而仅仅以传授为主,则深奥的知识内容无疑会让学生产生排斥心理。所以需要任课教师从社会现实出发进行内容上的调整,并且用生活中的具体实例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引入讨论教学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教育的主体。校方可以考虑开设诸如各国文艺鉴赏、宗教文化等通识教育课程,提高学生对各国人文科学的鉴赏素养。

(二)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外语人才培养中的育人引导作用

习近平同志在会见第二十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代表时指出:“高校要培养高质量的大学生,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指导者。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对青年学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并在思想传播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坚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重要力量,与学生沟通互动多,对学生影响很大。”[1]

韩愈在《师说》中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教师的基本任务,即“育人”。教育的本质在于人格的塑造,使学生的心智朝着健康、完善的方向发展。所以,专业教师要走出教师的职责只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训学生技能技巧的误区,在教书的同时更注重育人。

专业外语教师首先要具有“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首先要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寓教育于教学”作为自己工作的一部分。其次,要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通过课堂互动及时发现学生在政治方向、思想观念等意识层面上的问题,重视学生情感、兴趣、信念等个性素质以及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学生亦师亦友,增进彼此了解,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中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

笔者所在学校就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专业外语教学活动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其中一个主要的且目前看来较有成效的方法就是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举办一系列讲座和讨论会。讲座的内容和主题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而有所不同。比如,针对刚入学的新生,讲座的主题可以是“如何看待外国语言与文化”、“如何处理外语学习和母语文化之间的关系”、“重视知识积累、端正学习态度”、“做一个复合型的国际化人才”,并让学生交流选择所学专业语言的原因,树立正确的外语学习态度。针对已有了一定语言功底的二年级学生,主题可以是“外语学习与成才之路”,让学生讨论学习外语后的自我职业期许和展望。三年级学生对所学语言及其国家概况方面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这个时期的讲座主题可以设定为中外文化的对比,让学生能够对外国文化有一个理性的判断,树立一分为二的观点。对即将毕业的四年级学生,讲座内容可以与就业相关联,介绍在以外语为主要媒介的职场中的一些案例,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提高自身求职竞争力。

而就任课教师而言,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任课教师应由授课经验丰富、理论功底深厚的年长教师担任,因为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而其他相关道德培养、心理教育、“三德”教育等方面课程的教师队伍中,可以考虑提高年轻教师所占的比重。因为外语专业的学生思维活跃,视野相对开阔,轻松平等的课堂环境会更有助于他们接受并认可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

(三)积极开展多元的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

外语专业中多元文化的学习环境也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很多便捷的渠道。围绕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外语人才,外语专业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促使学生更好地扩展视野、提高精神境界、完善个性发展。比如,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校组织的不同层次的学术讲座、外文演讲比赛、外语角等活动中,既可以提高学生对专业外语的学习热情,也能使其在活动中增强个人自信和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能力。此外,还可以开展一些主题鲜明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在革命历史纪念日走进社区、养老院,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操。并且,在策划、组织、开展上述各项活动的过程中,还训练了学生与社会各界沟通合作的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这些都凸显出外语专业与其他专业所不同的特有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点。

总之,高等院校在培养专业外语人才时,既要注重学生的语言能力、信息选择与处理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更要重视对其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一个合格的国际化人才的构成要素是多方面的,除了有广博的外语专业技能之外,还需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崇高的理念信念、高尚的道德品质等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外语人才,才能在全球一体化的形势下真正担负起建设国家的重任。外语专业可以发挥外语教学的特殊性作用,以语言教育为核心,在传统的政治思想素质教育的模式上进行一些有效的突破和尝试,为国家输送更多思想过硬的高素质、复合型的国际化专业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第二十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习近平会见会议代表并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01/04/c_111370170.htm.

猜你喜欢

政治素质通识外语
浅谈企业保卫人员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必要性
浅谈国有企业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提高医院干部队伍思想政治素质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