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电影热播与高校思政教育
2014-03-25周学智尼彬杉周凌希刘畅
周学智 尼彬杉 周凌希 刘畅
(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地球科学学院,北京 昌平 102249;2.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招生就业处,河北 承德 067000)
2013年中国电影票房达36亿美元(约合218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国本土电影吸引了大部分观众,抢走部分好莱坞大片的市场份额。[1]中国本土电影中以“操场身着蓝色背心挥洒汗水的青年,洒满斑驳阳光的林荫小道,食堂砰砰作响的铁饭盒,马路上咯咯作响的自行车”为背景的青春怀旧电影为中国电影市场做出了巨大贡献。从《山楂树之恋》、《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到《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下文简称《致青春》),青春怀旧已成为了电影卖座的必要元素,集体怀旧更是成为了中国电影商赚钱的工具。改编自辛夷坞同名小说的电影《致青春》,更是成功拿下七亿元票房,高居2013年票房榜第四位,将青春怀旧电影推向了一个新的高点,吸引了大批80后、90后观众。
据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的相关统计数据,2012年中国电影观众平均年龄为21.5岁。去电影院看电影,正在成为20岁上下的大学生重要的社交方式。而在四年前的2009年,中国电影观众平均年龄为 25.7岁。两相比较,不难发现,电影观众正趋于年轻化。[2]从数据来看,“青年人”看“青春片”,这看似理所应当、适销对路的背后,却无意间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那就是当前怀旧电影描述的时代并非80后、90后所经历的社会环境。此时,他们正值青春,而未失去青春。因此,当前热播的青春剧并非是一部当下时态的青春电影,换言之,它与当下主体观众的生活经验有一定距离。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呢?这种现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哪些启示呢?
一、怀旧电影热播的主要原因
当今青年需求的反映。20世纪中后期以来,怀旧成为现代性视域下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事件。“怀旧问题”的研究者认为怀旧主体应当是有过一定生活阅历,或者是经历过岁月的沧桑,或者有过这样那样的痛楚,或者是在青年时代做出艰难抉择的成年人。近年来,我国80后、90后却突然成了怀旧的主体,这种情境是比较特殊的。2008年7月18日,中国青年报发表的一篇名为《80 后青年进入加速怀旧时代》的文章,其调查的2493名公众(89.7%为“80后”)有43.7%的人表示自己有时怀旧,37.5%的人经常怀旧,从不怀旧的仅有1.5%。因此,如果从市场需求角度来分析就不难发现怀旧电影热播,怀旧情绪在高校的蔓延在一定程度是青年自身需求使然。“越怀旧,不是证明了遗忘,而是证明旧时光在今天的重要位置,更证明今日发展的迅速”。[3]通过对《致青春》此类电影内容研究发现,青春电影主要以“怀旧”为叙事策略,以“梦想”为主题话语,完成了一段涵盖个人与社会转型的相关叙述,其落脚点还是在“未来”。从 80 后、90后的成长环境上看,他们成长期的中国与西方国家经济上仍存在有较大差距,亟需快速发展远离电影中所描述的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但待他们成年时却又发现,旧的世界观所认可的东西还没来得及好好消化就快速被新的东西所取代而消失。而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又是那么大,甚至是相对立、相矛盾的。这就造成他们这一代人被夹在两个时代之间,两种不同生活方式之间,让这一代人完全失去了理解自己和外界的能力,他们在多元价值观前迷茫不知前路,缺乏必要的安全感、归属感和认可感。拉康的“镜像理论”认为:“形象在塑造现实,同时也在塑造我们对现实的认识方式。” 因此,高校中怀旧情绪的蔓延是社会现实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自然反映。而广大学生走进影院观看怀旧电影则是为了从虚拟世界中找到自身的身影,充分地唤起一种心理认同机制,寻找认同感。
营销策略的成功效应。此前,怀旧电影作为一种并不受大众关注的电影类型,如今却在电影市场中大放异彩,除《致青春》本身就是畅销书,具有较大市场,有广大明星号召作为该片的票房保障外,重要原因就是该片大量运用网络、微博、博客作为宣传营销手段。《致青春》在未上映之前就开展了大规模的微博营销,在微博和网络上为“怀旧”与“青春”造势,“致青春”几乎每天都是微博热度词,一时间“致青春”成为青春的代名词。在距离电影上映10天前,片方又适时公布了天后王菲献唱的主题曲《致青春》。王菲亮嗓后,当天微博转发就高达13000多次,评论近6000条,《致青春》迅速预热。期间赵薇还借助好友黄晓明制造话题,呼应“青春”主题,为影片造势。网络上的经典段子有:“有一种感情叫赵薇黄晓明”,“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赵薇成了黄太太,丈夫却不是黄晓明”。与此同时,制片方还“拉来”了人民日报造势。人民日报的官方微博在推介该片时说道:“好像所有人都在寻找青春。在这个功名利禄、房价工资无时不牵绊住手脚的年月里,不妨谈谈青春吧……有时,只要勇敢一次,便有青春不腐。”电影上映后,又开展了大量明星营销,利用影片主创人员的号召力来引起广泛关注。《致青春》的高票房充分证明了营销策略的成功,更成为高校怀旧情绪的媒介与发酵剂。
二、怀旧电影热播对高校思想教育的启示
借鉴营销手段,培养青年意见领袖。《致青春》的成功营销对高校辅导员如何在新媒体时代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借鉴意义。近年来,高校多次强调不断发挥新媒体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引领作用。但从校、院两级团委的微博关注度和微博转发数来看,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校院两级的微博逐渐成为了学校、学院的新闻发布平台和学生干部交流平台。微博受众面不广、影响力有限,难以与学生形成共鸣等问题凸显。如何突破校院两级在新媒体运用上的局限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调查发现,粉丝在现实生活中对名人和明星的忠诚效应通常会扩展延伸至网络虚拟世界。微博大V们在网络世界里所展现的具有亲和力和真实性的形象,在做软性推广的时候也能让人接受和信服。因此,高校辅导员要从学生干部中培养自己的“意见领袖”,发挥他们“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身份优势。通过培养青年“意见领袖”,运用好名人效应能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更大的影响力。其次,校院两级及辅导员要善于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关注学生的需求,善于挖掘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公共话题,在话题讨论中加深学生对学习、生活、学术和社会等各类社会问题的深刻了解与把握,促进大学生心智的成熟。最后,高校对学生社团的微博不能坐视不理,不能放任自流,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社团微博的开发、运用和管理工作,要规划和引导,最大限度扩大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重视情感教育,关注大学生内心世界。情感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这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有高校在思想教育观念上认识不足等深层次原因。中国传统思想特别是宋明理学成为正统思想后,其宣扬的“存天理去人欲”、“存心去欲”的修养观在历史进程中逐渐演化成为以三纲五常维持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望和创造性的学说。这极大阻碍了中国人自然情感的流露和表达,使情感教育长期缺乏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在教育领域,家长、学生在应试教育氛围下长期将分数作为教育的根本,将高考作为教育的目标,从而忽视了子女情感教育方面的需求。进入大学后,高校则认为80后、90后已是成年人,已没有开设情感教育课的必要,导致大学生情感教育成为了我国教育领域的空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还是人的工作,具有心理学的一般规律。独生子女教育环境及成长经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内心的孤独感。怀旧电影的观影热潮从另一个角度突显了80后、90后作为这一特殊群体的共性,他们在这一事件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Davis说过:“Nostalgia quiet[S]our fears of the abyss”(怀旧能够停止恐惧的深渊)。这里的怀旧便是自我身份的认同。自我认同可以有效减少个体对社会、整体、人群、价值观等的不确定性,通过怀旧将自我过去片段重新建构,统一、认同自己的价值与定位。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4](P36)依据马克思主义观点,人的丰富性、全面性必须依赖于现实丰富性和全面性。只有当社会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丰富性、全面性时,人才能在全面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全面的活动与普遍的交往从而获得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要重新重视起大学生内心世界的情感需求,营造好的和谐校园环境,切实让每一名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摆脱孤独感和与人群、社会分离的异化感。高校心理咨询部门对特别需要帮助的学生应开展心理帮扶工作,使他们从记忆虚幻向现实生活的转变。
挖掘怀旧电影的教育功能。电影作为一门容纳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凸显了美育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电影作品的舞蹈、音乐、光线、画面、色彩等元素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形式美感,电影作品的人物、主题、背景、环境等元素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思想美感。因此,高校要重视电影艺术的重要作用,不断发挥电影的思想教育、艺术教育和语言教育等功能。高校可以通过对怀旧电影中刻画的人物性格进行分析,将主人翁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取得成功的因素进行剖析,使虚拟人物成为现实人物的映射。在两课教育上,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拍摄微电影和角色扮演的形式将我们需要树立的正面形象用学生自己的视角展现出来,在角色和学生的语境中启迪学生思想,强化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潜移默化作用,切实增强两课教育的实效性,使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进入大学生的心中。高校还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诸如影视作品赏析等类公共课程的设置,增强吸引力,提高教育性,避免高校中为电影而电影的不良局面出现。
关注怀旧情绪蔓延,重视大学生健康成长。全社会要高度重视高校怀旧情绪蔓延这一现象,通力合作,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物质和精神保障。怀旧对老年人而言是对失去青春的怀念与不甘,希望在回忆中找到青春时的青涩华年,满足心理的慰藉。而对未曾感受岁月沧桑变化的青年而言则是对社会现实的逃避和寻找心灵的避风港。心理学认为,怀旧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心理疾病。但现实阅历的缺乏才是产生当代青年人怀旧情绪的主要因素。高校怀旧情绪的蔓延暴露了中国在转型时期的阵痛,展现了青年在社会转型期的迷茫与失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已走过社会财富重新分配的黄金期,社会阶层分化也越趋稳定。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历程为“家庭关爱”到直接面对就业、房产、家庭的各种压力,落差之大不言而喻。毕业就失业,读书无用论,大学生不如农民工工资高等负面新闻使在校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迷茫。逃离广上北还是“蜗居”的艰难抉择更让青年人无所适从。人生梦想在社会巨大压力下成了海市蜃楼。青年人只能将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转移到电影这些虚幻的世界中找到合适的情感宣泄。这种现象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青年未老先衰的精神状态,这也是部分学生当前对任何事物都提不起兴趣的深层次原因。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重视大学生怀旧情绪的蔓延和采取切实的应对措施,使大学生摆脱未老先衰的精神状态,早日健康成长和成才。
当然,要想解决当今大学生怀旧情绪的蔓延和精神未老先衰的现象,单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党和政府、学校和家庭的通力协作。党和政府要重视顶层设计,积极为大学生人生出彩创造机会和良好的社会条件,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要为大学生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社会环境,打通上升渠道,为其努力奋斗提供动力;要做好社会舆论引导,对社会负面新闻进行批判,避免负能量的积累与蔓延;学校和家长则要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适应性和挫折性教育,鼓励大学生正确面对社会变革与发展,认识到怀旧并不能解决现实存在的任何问题,关键还要迎难而上,积极进取。
参考文献:
[1]朱莉·马基宁,中国电影票房2013年猛增27%[N]. 奇佳译.青年参考,2014—01—08(25).
[2]秦瑜,杨天.中国电影新情况[N].今明报,2013—06—30(08).
[3]李伶.中国台湾怀旧电影在当代社会中主题的转变[D].杭州:浙江大学,201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