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2014-03-25黄丽恋
黄丽恋
(闽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团体情境下,对某一团体中的成员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它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之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团体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与体验,认识自我,调整改善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进而增强个体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1]团体心理辅导重视人际互动。在团体心理辅导中,个体对自身问题的认识与最终解决,是通过其成员间的多向交流与相互作用实现的。团体心理辅导中,团体成员通过彼此间的交流互动,能够更加敏锐地感知他人的需求,且更加重视自我和他人的主体地位。[2]因此,团体心理辅导能帮助团体成员解决其在人际交往、学习和工作中面临的诸多问题,进而促进其心理健康与人格完善。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团体心理辅导,是基于如下考虑。其一,团体心理辅导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共同的工作目标。团体心理辅导旨在提高团体成员的心理素质,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则旨在促使学生养成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因此,二者在工作目标上是同一的。其二,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能。人们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依赖于健康的心理环境和积极的心理品质,而积极的心理品质,有利于个体接受正确的思想观念,并将其有效地内化为自己的正确信念。团体心理辅导的优越性在于,其将团体作为一个微型社会,为那些在现实生活中遭受种种挫折的成员,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心理环境。[3]在这样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参与者乐于尝试各种选择性行为,并学习有效的社会技巧。由此而言,团体心理辅导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设了一种和谐稳定的良好的接受心理环境,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达成其最佳效果。其三,团体心理辅导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共同的师资队伍。从事团体心理辅导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两支队伍,在人员构成上,有很大比例的重合与交叉,即大多为高校辅导员和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这就为团体心理辅导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提供了先决条件。
一、实施原则及辅导者选择与辅导主题的确立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团体心理辅导,既要兼顾团体心理辅导自身所具有的科学性,又要兼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团体心理辅导自身所具有的科学性,具体体现为其强烈的专业色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具体体现为其人本理念与人文色彩,即在平等的基础上,彰显人的价值,使人们达成共同的政治目标。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团体心理辅导,应当坚持专业性原则、平等性原则与共同性原则。具体而言,由于团体心理辅导的专业性较强,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运用团体心理辅导以解决学生所存在的思想问题时,应当坚持专业性原则,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在调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遵循团体心理辅导理念与具体的指导方法,以有效地开展其工作。[4]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当中,其成员与成员之间,辅导者与成员之间,应当始终保持平等的关系。只有在平等对话的语境中,成员才能敞开自己的心扉,真诚地接受他人的帮助,并为他人提供有效的帮助。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团体心理辅导,必须坚持平等性原则。团体心理辅导要想达成其目的,必须充分调动团体中每一名成员的参与积极性,这是做好团体心理辅导的基础。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团体心理辅导,必须坚持共同性原则,即教育者应在充分了解学生思想特质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共同志趣、共同信念,并充分满足其合理的共同需求。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团体心理辅导,除了应始终坚持专业性原则、平等性原则与共同性原则之外,还应重视辅导者的选择与辅导主题的确立。换言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入团体心理辅导模式时,应当注重辅导者的角色定位,并确立一个有效的辅导主题。只有这样,其才能确保团体心理辅导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辅导者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团体心理辅导者,应包括专职和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专职心理辅导教师能够利用其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分析学生思想上所存在的问题,并寻找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法。不仅如此,在团体心理辅导中,专职心理辅导教师还能够利用其所掌握的专业知识,选择确立辅导主题、辅导场所、辅导人数和辅导方案。[5]而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则能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发现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的辅导,指明必要的方向。由此可见,只有专职与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共同努力,才能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团体心理辅导达成其应有的目的。
团体心理辅导的成功,不仅取决于辅导者的相关辅导,还取决于辅导主题的正确选择。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团体心理辅导时,其辅导主题的确立,应当充分考虑学生所处的环境,以及其心理特征。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及其形成,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欲实施团体心理辅导,辅导者在确立辅导主题之前,应当深入分析学生所处的环境,以了解其对学生所产生的具体影响,如此,才能确保团体心理辅导更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在成长过程中,部分学生会因无法正确地面对现实中的诸多困惑,而产生种种心理疾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彻底扫除学生的人格障碍,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团体心理辅导时,其辅导主题的确立,必须建立在充分考量学生心理特征的基础之上。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施路径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团体心理辅导,可以班级活动为载体,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主渠道,以调查—反馈—讨论为主要手段。
团体心理辅导需要组建一个自然团体,才能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关活动,而班级制则正好为其提供了这样一个自然团体。因此,以班级活动为载体,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团体心理辅导的必然选择。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课堂理论教学为其主要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的最大弊端就在于,理论性太强,说教意味过浓。因而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成效。而在课堂理论教学中适度引入以游戏、谈话、体验为主的团体心理辅导模式,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投身于课堂理论教学之中,从而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以班级活动为载体的团体心理辅导时,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巧妙地将课堂延伸至校园、家庭与社会,以从中寻找具有教育意义和价值的题材,并组织学生,围绕这一主题开展相关讨论。其主题可以是针对学生思想的,以热门话题为主的话题型主题;也可以是针对学生行为的,以某一任务为主的任务型主题。对于话题型主题,在具体辅导过程中,辅导者应按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设定其具体话题,并引导学生,在交流互动中,不断地向其教育目标靠近。对于任务型主题,辅导者则应当按照共同性原则,在深入班级内部了解学生喜好和思想状况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有针对性地对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引入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其更好地达成其教育目标。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引入团体心理辅导时,教师应分别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针对学生具体的心理健康状态,选择适宜的辅导主题。比如说,当今大学生习惯沉醉于网络之中,缺少与社会、他人之间的必要的互动。[6]与此同时,充斥于网络中的各种不良思潮,对学生正确思想的形成,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此为据,开展相关主题活动,从中了解学生参与网络活动时的心理状态及其具体的行为特征,以更好地化解其心理困惑,促进其心理健康。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团体心理辅导,可以调查—反馈—讨论为其主要手段。所谓的调查,是指由学生自身针对其思想素质,以及其与心理健康有关的问题而展开的相关调查。其旨在推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顺利开展。调查的具体内容,应由辅导者设定,或由其给出建设性意见。所谓的反馈,则是指调查者将其调查结果反馈给辅导者。反馈分为口头反馈和书面反馈;其中,口头反馈更为重要,因为口头反馈融沟通与交流于一体,与重视人际互动的团体心理辅导契合无垠。学生将其调查所得告知辅导者,这既有助于学生提升其自我表达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彰显自我价值。在这一过程中,辅导者应当自始至终认真地倾听学生的反馈,以便在接下来的讨论环节中,对其调查中所存在的问题,给予相应的纠正。讨论是团体心理辅导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一环节中,辅导者应当鼓励所有学生真正敞开心扉,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以为问题的最终解决,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
将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也能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团体心理辅导,应重视辅导者的素质,并科学地选择辅导主题。需要指出的是,团体心理辅导虽然兼具教育功能,但在具体的辅导过程中,辅导者绝不能将自己等同于教育者,而应始终将自身定位于服务者,针对学生思想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对其开展贴心的服务式教育。只有这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在春风化雨的团体心理辅导中,巧妙地达成其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樊富珉.我国团体心理咨询的发展:回顾与展望[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
[2]叶玉清.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新生适应入学的作用[J].黑龙江教育(综合版),2010(34).
[3]周秋红.团体咨询技术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5(4).
[4]姚斌,汪勇,王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2).
[5]邓旭阳,郭晋林,王小玲,何壮湘,李卉,李辉,姜婷娜.团体心理疗法促进大学新生环境适应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
[6]赵然.团体心理咨询对医科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J].医学教育,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