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传统精神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价值
2014-03-25侯文文
侯文文
(闽南理工学院 思政部,福建 石狮 362700)
中国革命传统精神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应当结合时代和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把中国革命传统精神应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给大学生巨大的正能量,培养他们优秀品德和健康人格,使他们健康成长。
一、中国革命传统精神的核心内涵
中国革命传统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期革命和建设的精神凝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和创新。它经历了井冈山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创造了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孔繁森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其核心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创新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国革命传统精神的中心内容。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国家之中,世界各国人民无不深深热爱着自己的祖国。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建设时期,支撑革命者和建设者们不畏艰难、努力奋斗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就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包含着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以及对中国人民的深切同情,包含着对当今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它与中华民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是仁人志士们的爱国情怀的当代体现。
集体主义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是中国革命传统精神的核心内涵之一。中国有着悠久的集体主义传统。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反抗外来侵略,确保中华文化的延续。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为了适应当时形势,曾将集体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价值观,要求个人利益必须无条件地服从集体利益。很多革命先烈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者们为了集体利益无私地献出了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对集体主义的内涵进行了与时俱进的阐释——在重视和保障个人正当利益的前提下,强调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从而达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新的统一。在当今,集体主义主要体现为个人是团队的一份子,强调团队精神和团队协作。一个人所能取得的成绩是有限的,而集体的力量则是无穷尽的。
勇于创新是中国革命传统精神的关键性内容。中国革命和建设之所以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今日举世瞩目的成就,就是因为有着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一个个工业、农业、科技、文化等成就,从无到有,渐渐奠定了中国世界大国的地位,这一切都离不开中国人民的创造精神。从宏观层面来看,对不合理社会现象的蔑视、对旧社会的打破、对旧制度的摧毁,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从微观层面来看,每当革命和建设的进程受阻之时(比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等)都是通过使用新方法、新思路,全国上下齐心合力、不畏艰难、艰苦创业走出困境,开辟出新的发展道路。勇于创新始终是我们不能放弃的精神,尤其在改革开放阶段更是重要。
革命者总是会遇到困难的,每当在这个时候,乐观主义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具备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才能在极端艰苦的物质条件下坚持下去,在看似没有希望的环境中发现希望。毛泽东曾经说:“不论在自然界和在社会上,一切新生力量,就其性质来说,从来就是不可战胜的。而一切旧势力,不管它们的数量如何庞大,总是要被消灭的。因此,我们可以藐视而且必须藐视人世遭逢的任何巨大的困难,把它们放在‘不在话下’的位置。这就是我们的乐观主义。”[1]正是在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支配下,我们坚信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引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二、中国革命传统精神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作用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国革命传统精神,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中国革命传统精神教育当今大学生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有助于当今大学生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坚定正确的信仰,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勇于参与社会实践,关心国家命运;热心服务社会,培养正直、勇敢的品德;通过创新精神的教育有助于当今大学生对旧事物的怀疑和否定,对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对新生事物的学习和探索,对自身局限的突破,促进大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生活能力的发展;通过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育有助于当今大学生适应事物的发展变化,乐观阳光地面对生活困境,舒缓心理压力,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促使其内心强大。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国革命传统精神的内容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一个难点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大学生对于照本宣科填鸭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越来越不感兴趣,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通过中国革命传统精神教育的引入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中国革命传统精神不仅仅是一些抽象的思想观念,它在现实中有着许多具体事例,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而且现实中还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这会给大学生巨大的正能量。比如汶川精神、航天精神以及在这些事件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可歌可泣的故事,就能够使大学生理解当代国情,加深爱国情怀,将革命先烈的精神发扬光大。因此,大学思政教育可深入挖掘革命传统精神的光辉之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内容,扭转当今大学生被物欲左右的局面。
三、对大学生进行中国革命传统精神教育的途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中要积极开发和利用革命传统精神资源,把它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体系。比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门必修课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可以较多地渗透革命传统精神的内容,如第二章《继承爱国主义弘扬中国精神》、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第四章《学习道德理论注重道德实践》。此外,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基本思想概论》也可如此。这不仅拓展和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也改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高校思想政治实践也可以融入革命传统精神。首先,大学生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研讨、竞赛、表演、实习、社会调查、生活体验等,中国革命传统精神教育可以很容易融入其中。比如开展以革命传统精神为主题的演讲辩论赛,或者定期聘请专家给大学生做专题讲座,或者组织发动学生参观革命博物馆、革命遗址等。其次,大学生中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党员,其思想意识和政治觉悟要比一般同学高一些,党组织对于这些学生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因此可以把革命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党课教育培训和党组织活动,在党建活动中有意识地组织革命传统精神的教育。通过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巩固党团组织的战斗堡垒地位,由点及面地扩大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和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还可以借助现代传媒对大学生进行中国革命传统精神教育。进入21世纪以来,通过网络而发展起来的现代媒介发展非常迅速,视频网站、人人、QQ、QQ空间、百度空间、博客、微博、微信、陌陌等各种各样的社交软件应接不暇,并且已经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各种社交媒体软件会首先在大学中推广,大学生是新兴社交软件的主要使用群体。高校应充分利用中国共产党微信平台、官方网站等信息化媒介,改变陈旧的思想教育模式。首先,利用网站进行中国革命传统精神宣传。应建立一批红色网站,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把革命传统精神的内容传递给大学生,例如要经常更新网站,增强时代的互动性、新鲜性,激发大学生关注和参与的热情。另外,要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使革命传统精神喜闻乐见。值得一提的是,尤其是现在方兴未艾的网络教学模式——慕课,应该出现在红色网站上。通过慕课,使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超越时空,最大可能地扩大中国革命传统精神的影响力,达到教育大学生思想的目的。其次,利用QQ、微博、微信等私人媒介工具进行中国革命传统精神宣传。由于互动性更强,相对于网站,QQ、微博、微信更与大学生贴近,学生们用得更为频繁,且因为是通过网络建立的一个虚拟的社交环境,在这些社交媒体中传播的信息更容易获得学生们的信任。高校思政教职工通过与大学生建立个人交往关系,用这些私人媒介工具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则会更为有效。比如,思政课教师或班级辅导员在QQ空间、微博、微信朋友圈里发表的言论或者转发的文章就很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在点击阅读这些内容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中国革命传统精神感染,起到革命传统教育的作用。
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一个中心内容,革命传统精神是其中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要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这是党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任务和新方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目标。中国革命传统精神是近代以来在我国革命和建设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优良传统,是当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内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发挥其教育功能,使之真正进入大学生的头脑,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刘青琬,杨惠欣.论大学生继承和弘扬西柏坡精神[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