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民生战略的理论演进及其方法论意义
2014-03-25万志昂
万志昂
(西华大学 政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9;西南交通大学 政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1)
当前,改善民生,已经成为党和政府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并上升为国家治理的重大战略思想之一。这一新的政治主题的提出,不仅体现了执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执政理念的变化,更在理论层面上,体现出更深层次的方法论意义。
一、民生战略的理论化与时代意蕴
当前,民生问题已经上升为一个重大的,有其自身独特内容的理论问题。经过漫长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洗礼,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已渐趋成熟,并形成了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就价值内涵而言,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所展现的价值系统,是丰富而自足的。其中,既有对民众生存条件和状况的物质关切,也有对其精神需求和文化发展的深层关注;既有对当前中国政治发展和政党建设的重要标示价值,又有哲学意义上展现人的基本价值和幸福快乐的伦理关切。这种价值,不仅是多元的,也是终极的,关乎人伦发展和基本道义。从意识形态角度而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不仅预示着执政党执政理念和政治意识形态的重大变化,而且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指导和精神指针上,具有不可替代的统合作用。
民生理论体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在政治实践中与时俱进,甚至不断试错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时代条件和政治任务因时而异,中国共产党重视和改善民生的侧重点就会有所不同,方法各异。所以,中国共产党关注民生的宗旨和原则,虽然从来都没有淡出过人民群众的视线;但是,受制于丰富多变的具体环境和主体因素,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一直都是在与各个历史条件下不同的政治主题相互适应,甚至交锋的过程中,实施并得到检验的。这就说明,民生思想绝不仅仅只是用来进行简单的政治动员的理论工具,而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将群众利益、民众需求与执政党利益结合起来考量、评判、权衡和纠错。进一步说,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和评价标准,应该成为执政党贯彻政治路线的重要依据。亦即,广大群众的所思所想,应成为我党在构筑治国理政策略体系时的重要依据。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研究农民问题,要跑到你熟悉或不熟悉的乡村中间去,夏天晒着酷热的太阳,冬天冒着严寒的风雪,搀着农民的手,问他们痛苦些什么,问他们要些什么。从他们的痛苦和需要中,……引导他们参与国民革命运动。”[1](P39)
时至今日,我党所面临的时代主题和政治环境,与以往已全然不同;但是,除了民生理论所发挥的政治动员功能不同之外,我党所面临的其他很多形势,与此同以往相比,依然十分相似。如执政的风险和考验依然存在,全球化条件下未知的挑战还具有许多不确定性,民众与执政党之间的局部对抗性矛盾并未彻底消失等。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当前形势下,我党在民生问题处理上的压力,不仅没有变小,反而在民主潮流的反衬下,显得更大了。因此,多谋民众之利,多解民众之忧,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仍然是我党执政最重要的经验来源和决策依据。
二、中国共产党民生意识形态理论流变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其重大的政治实践,在意识形态主导上,已经历了三个大体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目标,始终围绕着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列宁的建党原则和建国思想。其革命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推翻国民党官僚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再造一个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建国后,针对国内的阶级状况和经济局势,中国共产党接连发动了三反五反、社会主义改造、反右倾和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经济政治运动。其主要意图很明确,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政治抱负。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总的理政思路,被萧功秦教授称为“全能主义”的政治形态。其重要特点就是,强调革命救赎性的意识形态对社会的全面控制。[2](P368)其具体表现散列为一系列的理论概念符号,诸如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群众运动、反修防修、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等。这一阶段,尽管指导思想不同,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运动和实践路向,却与中国传统儒家的治理模式,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二者都深深地打上了依靠先验理性原则进行国家治理的痕迹。
改革开放后,中国政治步入了打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代。此时,面临社会经济结构的逐渐变化和打开国门后的新挑战,执政党的治国意识形态也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即在巧妙地秉承传统政治资源和适应改革开放新环境新思维之间,通过旧瓶装新酒的形式,实现意识形态向世俗理性的转变。它不是立即抛弃革命意识形态的传统资源,而是重新诠释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人民民主专政等革命意识形态,以使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身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就是具有这种巨大的政治智慧和开阔胸襟的政治家。尽管时代已经明显不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步入低潮,但他韬光养晦,完成了一系列危机重重的社会政治的至关重要的改革。
当中国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后,社会经济结构进一步变化,人民的利益需求也呈现出新的面貌。在社会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社会矛盾和利益分化日渐加剧,党的执政新风险随即浮出水面。此时,新的社会现实呼唤着新的国家管理战略,党的执政思路必将体现这种变化。以胡锦涛和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新的党中央决策集体,为应对这一形势,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治国方略,如民生战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这一时期党的执政方略的重要特点就是,逐渐淡化了宏大的政治理论架构和经典原则的运用,而更加注重将政治治理的眼光,下移到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去,细化到社区、民众的生存经验和实际状态中去,并落实到每一个普通公民的具体实现与发展中去。2003年7月,胡锦涛在西柏坡参观调研时,发表了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他对民生问题的看法。他认为,实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首先要坚持“两个树立”(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牢固树立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和“四个做到”(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做到凡事想着群众,做到工作装着群众,做到一切为了群众);其次,要通过“三为”,达到“三为民”的民生至高境界。[3](P192)十八大报告也指出:“完善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这就是新时期执政党开启人民主权、人民主政的新气象。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些思想,无疑给新时期党的执政理念,注入了爱民亲民、重细节重经验的新的气息。这些重要执政思想的提出,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将民生政治的重心,放在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上,放到了关注社会建设和谐局面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和合法化等层面上去了。
三、民生政治的方法论解读
当历史的脚步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之后,我们可以感受到,党的执政意识形态,正在经历着一场内容极为深刻的变化。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摸索阶段(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执政时代),中国共产党以革命政权和平均主义的社会理想,作为国家政治治理的合法性基础。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执政权威的正当性,不是源自民间,而是源自一种自上而下的理性制度设计。这种理性设计,是先验的,彼岸的。除了20世纪60年代,中国共产党有过短暂的自主建设经验的探索外,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意识形态,基本上没有脱离列宁模式。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的民生建设,尽管在总体上是进步的,富有意义的,但是其民生问题的实践,确实也存在过短暂的对民生改善的冲击,甚至是失败。
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意识形态,虽然在理政思路上,与计划经济时期完全不同,如打破封闭的两大阵营概念,破除制约经济发展的僵死体制,对诸多制度进行革命性的改革等;但是,客观地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在进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时,其总体路向,仍然是承上启下的。他们不能直接摈弃前辈们的执政意识形态而另辟蹊径,只能在合理的可控的范围内,进行改革和创新。因此,这一时期所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生产力标准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民主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论等理论,均是在变化了的历史条件下,进行有限改革的理论尝试。因此,这种政治体制形态,依旧兼顾了“全能主义”的政治模式,只是在意识形态的表述形式上,与其有所断裂。因为,世俗理性原则的根本目的,还是要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实效性目标。从总体上看,其理性构建的痕迹,以及国家本位主义色彩,还是比较明显的。但是,不可否认,没有这一时期的理论创新,就不会有当下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创新所达到的新高度和新成就。
之所以说,十七大以来,我党的执政意识形态开辟了理论创新的新境界,是因为,以胡锦涛和习近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人,正在逐渐从治国理念上进行升华。该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以“新三民主义”淡化国家理性制度构建色彩,更加注重从下层经验中,吸取政治治理的养分,实现了执政理念从宏大制度建构转向实践经验的重要升华。因此,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理性祛魅的治国方略。该意识形态在方法论上,尽管也没有进行过颠覆性的观念变革,但是其却立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这一最大的实际,小心翼翼地对中国社会主义“量体裁衣”。[4](P3)这种度身定做的做法,摆脱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执政党过多依赖马列意识形态进行国家设计的思路,而更加重视政治治理中的每个细节,重视社会管理中的每个微观效应。从这个角度说,以前长存于国家领导人头脑中的社会主义乌托邦的影子,至此已基本淡去,取而代之的,是如何从国家的每个部位、每个阶层、每个环节去建设好社会主义,而不是做好了成衣,再让国家和人民去穿。这些更加现实的执政思路,带来了全新的,也更符合民生发展需求的新的政治风尚,如“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设计、矢志不渝的反腐败斗争、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等。这是一种务实的可行的经验主义的做法,是立足于中国13亿多国民实际的,特性多变且内涵丰富的新的方法论。这一方法论,在胡锦涛那里,可以概括为“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的爱民忧民意识;在习近平这里,可以诠释为“治大国如烹小鲜”的谨慎和精致,以及“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因为这种眼光,国家自上而下地掀起了一场追寻民众之根的政治热潮,全民认同的信仰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正在形成,一种植根于长久的权威的新的政治合法性基础,正在悄然诞生。
综上,本文的结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体系,因其较强的社会特性,看似与执政意识形态难以勾连;但事实上,恰恰正由于其来自于民间,因而其得以在现时代,因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深切关注,而被写入执政党思想里程的新篇章之中。这一思想史历程,反映的是,我党领导人对时代特点的新趋势新期盼适时跟进的豪迈气魄和政治智慧。这种治国方法的变迁,显示的不仅仅是治国理政对象上的差异,更体现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思维的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可以说,现时期新一轮的民本思潮,不仅在执政党内引起了一场观念上的变革;而且,在执政的方法论上,其也将持续不断地得到创新和发展。更为完善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不久的将来,可望形成和深化。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萧功秦.中国的大转型[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
[3]于慧颖.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4]程伟礼,戴雪梅,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