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时角度考察“Num.+CL.+N.+们”
2014-03-25邱梦颖
邱梦颖
(上海外国语大学 研究生部,上海 200083)
在现代汉语中,“们”通常被看作一个表示复数的词缀,用于人称代词或指人名词之后。汉语中,数词(Number),量词(Classifier)和名词短语的组合关系为“Num.+CL.+NP”。其中,数词可以是有定的,如“三”,也可以是无定的,如“几”。当“NP”为“N们”时,“Num.+CL.+N.+们”短语不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如:三个学生们/四个孩子们。对此,当代学者有不同的解释。胡裕树认为,“们”是一个复数标记,但表示一个不确定的数量,因此,定指数量词短语修饰“们”就会产生矛盾,因为前面的数量词是定指的,后面的名词短语又是不定指的,前后不一致。他认为,“们”字附着的指示人物的名词,通常是双音节词,表示一群人,是一个集体概念;语义上,这个表示集体意义的“们”是不可数的,而语法意义上的“们”则是可数的,例如,可以说“同志们”或者“X位同志”(“X”表定指数词),如果有了“们”,表示定指的数量词就不能用在前面。[1](P297)李艳惠、石毓智认为,在“Num.+CL.+N.+们”短语中,“们”字不仅是一个表示集合量的标记,还是一个在名词短语里的定词位置上实现复数的标记,既可表示无定意义,还可表示数量意义,这类短语的深层结构为[Det.+[N.+[CL.+N]]]。[2]邓思颖认为,无定意义的汉语“量词+名词”名词性结构包含了一个空数词,空数词必须受到句法上的允准。[3]以上观点认为,含“们”字的名词性短语基本上是不定指。其都是从共时的角度,对“们”字用法所做出的规定性描述。然而,“Num.+CL.+N.+们”短语在古汉语和早期的现代汉语文献中,的确是存在的。因此,从历时角度考察“Num.+CL.+N.+们”短语,可以更好地解释其不合乎现代汉语语法的原因。
一、语料收集
本文所收集的语料,来源于明清和现代汉语文献,数词下加点表示。例(1)~(18)来自明至晚清文献,例(19)~(20)来源于现代汉语文献。
(1)自从武大娶得那妇人之后,清河县里有几个奸诈的浮浪子弟们,却来他家里薅恼。(《水浒传》第23回)
(2)邓飞道:“原是几个不成材小厮们在这里屯扎,后被我两个来夺了这个去处。”(《水浒传》第43回)
(3)李逵笑道:“量这个鸟庄,何须哥哥费力!只兄弟自带了三二百个孩儿们杀将去,把这个鸟庄上人都砍了,何须要人先去打听!”(《水浒传》第46回)
(4)小可不才,亲领一支军马,启请几位贤弟们下山去打祝家庄。(《水浒传》第47回)
在以上例句中,数词“几”和“三二百”都用以表示不定指。
(5)老和尚正打得连声叫屈,没处躲避,不想有十数个徒弟徒孙们,在那里看出官,见师父被打,齐奔向前推翻了那老儿,挥拳便打。(《醒世恒言·卷十五》)
(6)一日,被这几个同年们催逼不过,发起兴来,整治行李。(《醒世恒言·卷二十二》)
以上例句中,数词“十数”和“几”都表示无定。
(7)还恐怕我身上带着东西,一伙老婆们把我浑身翻过。(《醒世姻缘传》第20回)
(8)薛三省娘子道:“听我说,你别要去,等明日叫俺二位哥哥们到那里问声,别冒失了。”(《醒世姻缘传》第73回)
以上例句中,数词“一”和“二”都表示有定。
(9)尤氏未及答应,几个媳妇们先笑道:“二奶奶,今日不来就罢;既来了,就依不得你老人家了。”(《红楼梦》第7回)
(10)一个男人也没有,这件事情出来,怎么办!要求太太打发几位爷们去料理料理!(《红楼梦》第7回)
(11)剩下的钱,还是几个小丫头子们一抢,他一笑就罢了。(《红楼梦》第20回)
(12)舅太太道:“大不过几个侄儿们不安静,家里没个正经人儿,我倒得走一趟。”(《红楼梦》第24回)
(13)只见凤姐蹬着门槛子,拿耳挖子剔牙,看着十来个小厮们挪花盆呢。(《红楼梦》第28回)
(14)王夫人等笑回道:“街上的那里听得见?这是咱们的那十几个女孩子们演习吹打呢。”(《红楼梦》第40回)
(15)若是同那一位姊妹们闲坐,亦不必如此先设馔具。(《红楼梦》第64回)
(16)此时,探春的也取来了,翠墨带着几个小丫头子们在那边上坡上已放起来。(《红楼梦》第70回)
(17)贾琏想他素日的好处,也要上来行礼,被邢夫人说道:“有了一个爷们便罢了,不要折受他不得超生。”(《红楼梦》第111回)
以上例句中,数词表示无定的“Num.+CL.+N.+们”短语有6例,例(9)~(12)和例(14)、(16)中的数词“几”、“十来”和“十几”都表示无定;数词表示有定的“Num.+CL.+N.+们”短语仅有2例,即例(15)和例(17),但数词仅限于“一”。
(18)平日这几个丫头们服侍,老婆子们伺候,我还怕他们不能周到,都得我自己调停,如今就靠这几个小子们,如何使得呢?(《儿女英雄传》第2回)
上例中,两个“Num.+CL.+N.+们”短语中的数词“几”都表示无定。
(19)统舱里全是空铺,只有三五个人们。(《准风月谈·“推”的余谈》)
(20)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来,叫做“发扬国光”。(《拿来主义》)
以上例句中,数词“三五”和“几”都表示无定。
上述“Num.+CL.+N.+们”短语中,有16例中的数词表示无定,有4例中的数词表示有定,数词表示无定的情况多于有定。有定数词的4例,都源于明清小说,此时“Num.+CL.+N.+们”短语中的数词,都集中表现为“一”和“二”,即不超过“三”及以上。这表明,“们”字表示复数的概念已经弱化。
二、语料分析
(一)类型学依据
李艳惠、石毓智指出,在10~11世纪,汉语的量词系统已建立。[2]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明清时期汉语主体上仍然属于“Num.+CL.+N.”类型。储泽祥认为,“Num.+CL.+N.”短语的直接成分分析只能是“[[Num.+CL.]+[N.]]”。[4]这种主体上的习惯性思维定势,致使人们理解“Num.+CL.+N.+们”时,会优先考虑把“[Num.+CL.]”和“[N.]”理解为直接成分,然后再来理解“们”,因而阻碍了其语义上的理解。祖生利认为,明朝初期的文献中存在“Num.+CL.+N.+们”,是由直译蒙语造成,因为此类短语是符合蒙语语法规范的。[5]由于汉语和蒙语的文字、语法体系不同,在元明过渡时期,大量文献需要从蒙语翻译成汉语。假设祖的推论是正确的,我们可以推断,汉人在翻译蒙语的时候,可能是逐字逐句翻译的。在元朝以前,汉语的量词系统就已经建立,即“Num.+CL.+N.”是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在汉语中,“Num.+CL.+N.”是无标记的类型。“Num.+CL.+N.+PL.(们)”合乎蒙语语法。其在蒙语里是无标记的,但在汉语里却是有标记的类型。因此,汉语主体上仍属于“Num.+CL.+N.”类型,而有标记的“Num.+CL.+N.+PL.(们)”类型是受排斥的。这种语法也是极少数弱势的用法,是容易消失的。
(二)语法化层面推论
笔者以为,用语法化学说可以很好地解释“Num.+CL.+N.+们”短语在历史上出现,在现代又走向消亡的原因。语法化的程度,由低到高构成一个斜坡:实词>虚词>附着形式>曲折形式(词缀)。在由A虚化为B的过程中,总是存在一个AB共存的阶段。以《红楼梦》为例,如果用A表示“Num.+CL.+N.+们”短语中包含有定数词的少数例子,如例(15)和例(17),用B表示“Num.+CL.+N.+们”中数词表示包含无定数词的多数例子,如例(9)~(14)和例(16),那么A和B共存的阶段即“Num.+CL.+N.+们”短语中,既包含有定数词,又包含无定数词。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中只剩下零星的“Num.+CL.+N.+们”短语,并且数词都是无定指的,即A虚化为B,如鲁迅作品中的两个例子。从明清向现代过渡,“Num.+CL.+N.+们”短语中数词表示有定数量的少数用法被淘汰。吕叔湘指出,在现代汉语中,当“们”字用在指人名词之后,它表示四个含义:真性复数,类指,表示两者关系和无实词意义的独立音节。[6]沈家煊认为,历时的斜坡指逐渐演变的阶段,共时的斜坡指某一阶段变异形式构成的连续统,斜坡或连续统上范畴与范畴之间的分界是模糊的。[7](P26)即新旧形式有一个渐变过渡阶段,旧的形式在新形式出现后,不会立即消失。据此,“们”字的虚化过程,可大致归纳为一个历时的语法斜坡:斜坡从底层向顶端延伸,表示时间由远及近。斜坡的底层表示,明清时,“们”字在语义上表复数,并且有独立的语音形式;斜坡的中间表示,从明清向近现代过渡时,语义上表示单数和复数的“们”共存(连续统),皆有独立语音形式;斜坡的顶端表示,至现代,“们”字虚化为无实义的粘着语素,无法独立成词,也无独立语音形式,空有音节。
(三)语体学层面分析
上文所选古代语料都来源于明清小说。据孙爱玲观点,小说源于上古神话与传说,到汉魏为搜神、志怪,魏晋南北朝为志怪、志人小说,隋唐五代乃传奇、杂剧、变文,宋元是杂剧和白说小说话本,明乃短篇、(文言、白话)长篇,清乃文言白话长篇、弹词与鼓词,晚清是谴责与狭邪小说。[8]《红楼梦》、《水浒传》属于半文半白的长篇小说,其语言颇具代表性。以《水浒传》为例,“们”字既可蕴含褒义,如例(3)中的“三二百个孩儿们”正好体现了李逵的忠诚和正义;“们”字也可带有贬义,如例(1)中的“们”表示“帮派、团伙”。现代汉语中的两个例子,都出自于鲁迅的杂文。在这两例中,数词都是无定的。这说明在现代汉语中,“Num.+CL.+N.+们”短语中“们”是表示类指,但其在数量上是一个模糊的集体概念。此外,现代汉语口语中还有几个特例,即“哥们”、“姐们”和“爷们”。它们前面的数词既可以是有定的,也可以是无定的,比如“四个哥们”,“两个姐们”或“几个爷们”。此时,“们”字已经发生了语音、语法和语义上的变化。语音上,安俊丽指出,在现代汉语口语中,由于儿化韵在北京方言中的流行,使得“们”发生了儿化音变,这属于口语变体。[9]“哥们儿”与“哥们”只存在地域上的差异,无实质上的区别。语法上,“们”在这些词当中是一个粘着语素,离开“哥”、“姐”或“爷”即无意义。因此,“们”字在“Num.+CL.+N.+们”短语中,已经失去了复数标记的意义,逐渐演变成有语音形式而无实义的词缀。“哥”、“姐”和“爷”本是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尊称,随着封建制度的瓦解,这些字也失去了表示尊敬的意义。
综上所述,“Num.+CL.+N.+”短语历史上存在,到现代又消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可能是由于“们”在从明清汉语到现代汉语的转变中,产生了一系列的音、形、义变化,也有可能是数量词用法与“们”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共同制约和斗争的结果,还有可能是两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们”字的语法化过程,反映了汉语语体从文言文到半文半白,再过渡到白话文的历时变化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胡裕树.现代汉语(修订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李艳惠,石毓智.汉语量词系统的建立与复数标记“们”的发展[J].当代语言学,2000(1).
[3]邓思颖.形式汉语句法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4]储泽祥.明清小说里“数量词+N们”式名词短语的类型学价值[J].南开语言学刊,2006(2).
[5]祖生利.近代汉语“们”缀研究综述[J].古汉语研究,2005(4).
[6]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
[7]Hopper,P.J.& E.C.,Traugott.Grammaticaliza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8]孙爱玲.《红楼梦》众文体的作用[J].红楼梦学刊,2010(3).
[9]安俊丽.汉语中复数标记“们”的语法化——据“哥们儿,爷们儿,娘们儿”的考察[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