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协同创新空间及提升路径
——以闽台集成电路产业为例

2014-03-25曹乐平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闽台集成电路福建省

曹乐平

(福州大学 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福建 福州 350108)

集成电路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核心与基础,拥有强大的集成电路技术和产业,是迈向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标志[1]。《福建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暨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对台先行先试优势,积极承接台湾新型平板显示、集成电路、LED、生物技术等产业转移,引进台湾龙头企业,构建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以推动福建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2012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2011〕4号)的相关精神,结合福建省产业发展实际情况,提出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资金奖励、金融扶持、财政补助等优惠政策。福建与台湾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台湾集成电路产业的规模结构、技术人才在世界上都具有明显优势。加强闽台集成电路产业协同创新,有助于加快台湾集成电路产业转移升级步伐,推动福建省工业信息化和创新型省份建设,对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作用。

一、产业协同创新的相关理论

协同创新是不同创新主体(国家、区域、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要素有机结合,通过产业链、技术链、创新链的三链合一,最终形成一体化的创新生态系统的过程[2]。目前,国内外对产业协同创新的研究大多是从协同学、系统学等角度入手,研究产业协同创新功能、产业协同创新模式、企业间协同创新体系构建等内容。Kuen Hung和Jiann Chyuan通过实证方法,对企业与竞争对手、供应商和客户、大学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创新关系进行研究,得出企业与这三者之间的合作能促进协同创新的结论。张钢,陈劲,许庆瑞分别对内部协同创新和外部协同创新的实现进行分析,并对各要素协同创新机制与过程模型研究[3]。唐丽艳等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核心,构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与科技中介协同创新网络模型[4]。现有国内外研究成果在协同创新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为闽台集成电路产业协同创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是总体而言,现有成果大多集中于协同创新的理论研究,对于如何将协同创新理论运用于实践操作中的探讨较少,指导作用有待加强,针对闽台集成电路产业协同创新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

综合国内外关于产业协同创新理论的阐述,产业协同创新是以产业发展基础、市场需求变化、产业价值增值等为出发点,以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为手段,企业、高校、政府等产业创新主体有效配置创新要素,通过物质、能力、信息的交换共享结成协同创新体,以推进产业发展和演化,实现产业竞争力提升和企业经营效益增长。

二、闽台集成电路产业协同创新空间分析

近年来福建省集成电路产业快速发展,但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等因素制约,产业发展与北京、上海、广东等省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台湾相比差距更大,主要体现在产业规模不大、上中下游产业链尚未形成,制造工艺水平较低、相关配套能力薄弱,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高层次人才支撑力度不足等方面。而台湾在产业规模、技术水平、人才支撑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同时近几年随着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逐步演进,台湾部分产品已走向衰退变革期并逐渐失去国际市场份额,集成电路产业转移升级是其发展的必然选择。相对于台湾,福建地区人力、土地、水电等成本较低,国家对于闽台合作力度加大,大陆地区潜在的巨大市场能够为台湾集成电路产业转移升级提供重要机遇。

(一)产业梯度的有效衔接

产业梯度是指不同地区产业发展水平差异性的体现,可以通过产业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产业规模、技术水平、产业外向度等反映出来,是区域产业合作的动因和基础。闽台集成电路产业形成了较好的产业梯度,目前福建省芯片制造工艺水平(线宽)平均在0.5微米至0.8微米,芯片设计水平只能达到0.18微米至0.35微米,技术工艺水平落后台湾地区2代以上;2013年台湾地区集成电路产业产值达3223亿人民币,而福建省仅约40亿人民币,福建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潜力较大。闽台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为台湾地区转移集成电路产业提供了便利条件,也是福建省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切实需要。

(二)技术与市场快速融合

技术与市场的快速融合可以为闽台集成电路产业的协同合作创造新空间。台湾电子信息产业呈“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即研发技术来自经济发达国家,产品远销海外,产业外向度高,受国外市场影响大。近年来,由于国际经济发展势头放缓,市场需求大幅下调,再加上台湾劳动力工资上涨,土地资源稀缺等,台湾电子信息产业尤其是消费类产品的国际市场逐渐萎缩。而福建拥有大陆作为广阔市场,产品内销占较大比重,国际市场营销经验不足与产业管理技术欠缺等也不利于国际市场开发。闽台集成电路产业合作既能使台湾集成电路厂商在福建设厂,提高其产品竞争力,开拓广大大陆市场,又能促进福建吸收台湾营销经验与技术,扩大国际市场,实现合作共赢。

(三)生产要素互为补充

技术、人才、资本、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的互补是区域产业合作发展的必要条件。台湾地区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方面具有较强优势,整体信息与通讯应用基础建设已达到比较先进的水平,大多数人才都具备美国硅谷工作经验,产业分工体系和配套体系较为完整;而福建省民间资本发展较快,能够满足集成电路行业的投资强度和资金规模,在原材料供应方面也具有明显优势。因此,能够为闽台集成电路产业协同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四)政府政策大力支持

一方面,两岸政治关系的趋缓为闽台集成电路产业对接提供了有力条件。2010年,两岸共同签署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两岸迈向了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道路,为两岸经贸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福建省在关税减让,投资门槛降低和货物减税上让台湾获得更多的优惠与好处。另一方面,中央对海西建设的重视与支持,为福建省先行先试提供政策保障。随着两岸关系取得重大突破,中央对海西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成效显现。集成电路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福建省也出台了相关财政、税收、金融政策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三、闽台集成电路产业协同创新的提升路径

(一)完善协同创新合作机制

建立有利于闽台集成电路产业双向投资的有效机制,推动闽台集成电路相关行业协会、工商团体和两岸企业的沟通联系,促进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对接与项目合作。鼓励联合成立合作工会,共同推动闽台集成电路产业协同创新和持续发展。以行业协会或创新联盟为媒介,以企业创新为主体,促进闽台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业的主动联系与沟通,通过技术交流会、成果洽谈会、商品交易会、产品展销会、考察参观等形式,增进闽台两地进一步了解,加强两岸产业界之间的联系,为开展技术研发创新等创造条件。建立闽台集成电路产业协同创新的常态化机制,在现有协同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创建创新工作平台,完善创新管理运行机制,促进双方就具体创新项目进行跟进,加强互动、增进信任、推动落实。

(二)优化协同创新政策环境

政策环境的建立是以福建省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政策为基础,根据台湾集成电路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特点,制定具有可操作性、时效性强的产业协同创新政策,促进闽台集成电路产业创新联盟的建立。进一步完善闽台集成电路企业投资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拓宽宣传渠道,做好相关法律宣传工作。构建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包括闽台内部市场和闽台经济共同体以外的国际市场。充分利用“五缘”优势、产业关联度较高等特征,率先在电子信息行业内部建立共同的海峡市场,并以海峡市场为“根据地”,向大陆其他省份市场、东南亚市场、乃至整个国际市场的扩张、渗透和辐射,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实行“攻城略地”,做大做强闽台集成电路产业。

(三)强化高层次人才培养教育

鼓励支持闽台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联合培养集成电路产业领域的高层次人才。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有技术优势的福建高校或者台湾高校进行合作办学,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并加大产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同时,鼓励两岸高校加强学术交流的深度和频率,建立人才联合培养的长效机制,鼓励台湾集成电路行业人才到福建学术交流和福建人才去台湾相关高校进行学术深造。闽台高校构建与集成电路产业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按照产业未来的发展需要,突出建设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

(四)探索共建专业产业园区

以福州软件园、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海西园、厦门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厦门市火炬高新区为核心,重点发展福州、厦门、平潭、泉州集成电路产业园区,充分发挥台湾集成电路产业优势,积极探索闽台共建集成电路专业园区的合作模式。进一步整合闽台两地集成电路产业的创新要素和资源优势,不断提升创新水平和创新层面,使专业园区成为闽台未来集成电路产业互补合作、协同创新的发展平台和重要基地。以重大项目和产业链招商为手段,围绕新型产品或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吸引闽台企业投资谋求协同创新与发展,形成倍增效应,提升产品、企业竞争力。同时,依托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中国福建商品交易会、闽商大会等平台,吸引闽商代表企业和台湾团组来闽投资,推进集成电路产业化进程。

(五)着力提升产业协同服务能力

协同整合包括闽台科技基础设施的共享、科技服务平台的共建和专门化中介服务机构在内的产业服务网络体系。依托闽台现有集成电路产业创新资源和网络优势,立足已有的科技基础条件,探索协同服务机制,制定统一的产品生产标准。促进有利于闽台集成电路产业协同创新服务体系的建立,打造创新资源集聚、功能完善、服务健全的创新共享平台。构建和完善闽台产业中介服务联盟,为闽台集成电路产业协同创新牵线搭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科技资源在福建和台湾跨区域的高效配置和合理流动。同时,鼓励闽台集成电路相关中介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兼并和重组,促进中介服务机构的合理集中和资源整合。

参考文献:

[1]集成电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EB/OL].http://www.gov.cn/gzdt/2012-0...2012-02-24.

[2]杨耀武,张仁开.长三角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战略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9).

[3]张钢,陈劲,许庆瑞.技术、组织与文化的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科学学研究,1997(2).

[4]唐丽艳,王国红,张秋艳.科技型中小企业与科技中介协同创新网络的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0).

猜你喜欢

闽台集成电路福建省
首个原子级量子集成电路诞生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闽台巾帼馆武夷“茶博会”惊艳亮相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木栅铁观音 百年闽台缘
人工智能与集成电路的关系探讨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陈秀容 牵手姐妹 馨润闽台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基于CMOS集成电路闩锁效应理论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