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课制对大学英语教师影响的调查研究①
2014-03-25王秀丽
王秀丽
(安徽建筑大学 外语系,安徽 合肥 230601)
学分制有利于不同程度、不同能力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安排学习进度,与学分制配套的选课制也有利于促进教师发挥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选课制实施后,学生选课人数的多少和学生的评价直接影响到教师的生存和声誉,因而教师一般都会努力提升自己,想尽办法把课上好[1]。从理论上讲,选课制会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有效地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但实际情况究竟如何,目前尚无研究者针对这一问题展开调查。此外,有研究表明,选课制对学生情感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2],那么,受选课制的影响,教师情感又会有怎样的变化,也是一个有待探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将展开探索性的调查。
一、研究设计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体随机取样的方法,选取安徽某省属高校大学英语教师44人为研究对象。其中,副高职称6人,中级职称34人,初级职称4人。男女教师性别比为10∶34。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笔者自制的《选课制对大学英语教师的影响》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分三部分,一是选课制对教师教学的影响(4题);二是选课制对教师情感的影响(2大题,8小题);三是对一些相关问题的调查(4题)。问卷为结构型选择题,共设16个问题,有些题可以多选。
二、研究结果
(一)选课制对教师教学的影响
教学压力。52%的教师认为教学压力比以前增加了不少,或大幅增加;39%的教师认为压力比以往稍有增加;约9%的教师认为压力没有任何变化。
备课时间。32%的教师备课时间明显增加;45%的教师备课时间稍有增加;23%的教师备课时间和以前一样。
教学水平变化。30%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43%的教师认为选课制的实施并没有促进他们教学水平的提高;27%的教师表示不清楚。
提高教学水平的方法。最普遍采用的方法依次是:课后积极反思、认真细致备课、与教学效果好的同事交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较少被采用的方法为:通过阅读教学理论著作来提高教学水平、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英语水平。
(二)选课制对教师情感的影响
师生关系。91%的教师认为自己和学生的关系不像选课制实施之前那样亲密、融洽;91%的教师承认自己对每学期的新班级存在一定的陌生感和距离感;60%的教师认为学生不像以往那样配合和尊重教师;32%的教师认为,选课制实施后,师生关系变得功利,教师即使付出再多的情感也不会有回报。
教师课堂成就感。87%的教师认为课堂管理效果不如从前;82%的教师认为课堂气氛不如从前;77%的教师认为,选课制实施后,课堂气氛沉闷;100%的教师认为,选课制不利于教师了解学生水平,不便于教师根据学生水平调整教学。
(三)其他
教师对选课制的适应程度。41%的教师认为自己不太适应选课制带来的变化。其中,让他们觉得最不适应的变化依次是: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的变化、与学生关系的变化、学生学习态度的变化。41%的教师表示对选课制勉强适应,仅有18%的教师表示自己基本或非常适应选课制。
教师眼中学生选课主要考虑的因素是:对老师的熟悉程度,考试是否容易通过,能否和室友等一起上课,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上课时间和地点。
教学与科研。41%的教师认为科研比教学重要,54%的教师认为两者并重,5%的教师认为教学比科研重要。
教师期望。95%的教师赞同或非常赞同恢复传统的学年制。
三、分析与讨论
(一)选课制对教学、教师发展的影响
调查数据显示,有近1/3的教师认为选课制带来的压力促使他们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去,教学水平比以往有所提高。选课制实施后,选课学生数和学生评价成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和发放课酬的重要参考依据,因此,教师为了保证自己的课程能顺利开展,使其更受学生欢迎,会努力补充新知识,尝试新教法,提高教学质量。这说明选课制对教师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但是,调查的另一组数据也不容忽视:43%的教师认为选课制的实施并没有促进他们教学水平的提高。理论研究认为,选课制会全面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而我们的调查结果却并不支持这一说法。之所以存在这种矛盾,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外生性的教育改革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真正内驱力,对教师发展的推动作用有限。教育改革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内源性的,即改革的动力主要源于教师群体;另一种是外生性的,即改革的动力主要源于政府或其他社会力量[3]。国外的相关研究表明,外生性的教育改革的推进主体不是教师本人,教师仅仅被视为现成改革方案的执行者,因此教师会因为种种原因而质疑或抗拒变革[4]。此外,外生性的教育改革会因改革者将自身的教育价值观和道德取向强加给教师而抑制教师主动性的发挥[3],教师往往只是被动接受和适应。选课制属于外生性的教育改革。它的实施一般由学校领导决定,并非教师自发自愿的行为,很多教师只是被迫接受这种改革。本次调查中,82%的教师“不太适应或勉强适应选课制”,95%的教师“赞同或非常赞同恢复传统的学年制”。这都充分说明了教师这种被动适应的状态。选课制的本意是通过改革的压力来促使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但它给教师的强迫感导致了教师的抵触和消极情绪,因此选课制造成的压力并不会直接转换成提高教学水平的动力,反而会被教师的消极态度和无穷无尽的牢骚所消解。
其次,职业幸福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真正动力,职业幸福感的缺乏是很多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5]。调查结果说明,教师在选课制实施后职业幸福感严重缺失,缺乏对自我发展的热情和积极主动行为,很难实现工作中的全身心投入和自我超越。正是教师对教学工作处于一种应付的状态,导致其在选择提高教学水平的手段时,往往倾向于采用经验式的、直接的方法,很少会与教学理论结合。本次调查中,绝大多数教师选择课后反思和与同事交流的方式来改善教学,很少有教师会学习和参考教学理论。没有理论的指导,教师的反思可能比较粗浅,无法形成对教学问题有深度的看法和有效的解决方案,因而对教学改进和自身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再次,教师对学生选课因素的主观认识也阻碍了选课制压力转化为发展的动力。本研究中,“你认为学生选课主要考虑的因素”这一问题中,多数教师选择了“对老师的熟悉程度”,很少有教师选“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以学生为调查对象的研究认为学生选课主要考虑的因素是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6],而此次从教师角度进行的调查结果与其大相径庭。通过对部分教师进一步的访谈,笔者有如下发现。第一,从实际选课情况来看,由于选课制采取推荐课表制,为学生推荐上课时间和教师,学生基本上都根据课表选择被推荐的或教过自己的老师。第二,从情感因素方面而言,多数学生在第一学期的大学英语课上已对自己的第一位大学英语教师有了一定的了解,因为“先入为主”的影响,学生倾向于选择自己熟悉的教师。因此,从感性和实际的角度来看,教师对学生选课因素的看法是合理的。而这一看法也削弱了选课制对教学水平的促进作用。既然教师认为学生选课主要考虑的因素不是教学水平和效果,而是熟悉程度、考试是否易通过等其他因素,他们就很可能采取提高课程通过率等方法来笼络学生。
除此之外,教师对科研的看法也影响了教学水平的提高。本次调查中,有41%的教师认为在高校科研做得好比教学好更重要。既然科研是工作的重心,是职称评定和年度评优的主要参考依据,教师必然会将主要的精力和时间用于提高科研水平,而不是教学水平。
(二)选课制对教师情感的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获得学生的认可,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帮助学生成长等各种渠道来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但现在这些精神上的满足也因选课制而消减。
首先,选课制实施后的班级学生来自不同专业,没有以往班集体的熟悉和默契,学生之间会感到陌生和拘谨,不利于口语活动的开展和课堂气氛的活跃。同时,学生的流动性也使教师难以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部分教师出于现实的考虑,担心管理过严会导致学生流失,因而不像以往那样严格地对待学生,致使课堂管理效果变差。无法有效开展课堂教学和课堂管理使教师的职业成就感缺失。
其次,选课制使得学校仿佛超级市场,学生选课就像在市场上选购商品或服务,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也似乎转变成交易关系。学生从被管理者变成了被服务的对象,教师要想方设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这种现状扭曲了师生双方应有的关系,淡化或弱化甚至抹杀了教师应有的地位与作用。不少教师认为选课制实施后学生的选择自由度增加,不需要刻意地配合或迎合教师,教师的被尊重感降低。
再次,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长期接触某个固定的班级,和学生的交流较多,对学生情况较为熟悉,师生之间易建立信任感和认同感,师生关系较为亲密、融洽。而选课制实施后,学生流动性增大,班级成员不断变化,客观上阻碍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不利于彼此了解,也必然导致师生关系冷漠、生疏。融洽、亲密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选课制在很大的程度上使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变得疏离,降低了教师的主观幸福感。
此外,不少教师表示在学生选课期间会有各种担心和焦虑。课程是否能顺利开展、课堂规模的大小都不在教师的掌控之中。不可控因素的增加导致教师职业安全感降低。
四、对策与建议
首先,教师应当改变“被迫适应”的消极意识,将选课制教学改革视为追求自我发展的难得契机。既然选课制在短期内不可能取消,教师就该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让这种外在的动力通过自身追求发展的愿望发挥出它应有的推动作用。
其次,积极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情感主导作用,扭转冷漠、疏远的师生关系。虽然选课制让教师体会到种种情感不适,但教师还是应该意识到自己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教师应当学会使用情感策略,主动地从言语、肢体和表情上表现出对学生的关心、鼓励和欣赏。教师正性情感的表达必然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让学生更容易接纳和认同教师。这样会形成良性的师生情感互动,使双方从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收获知识和快乐。
最后,教师应顺应时代的变化,改变传统“师道尊严”的意识[7],增强师生平等意识和服务学生的意识。在市场经济大潮和教育产业化的影响下,高等教育已全面实行收费制。教师应以学生为本,尊重和理解学生,把学生作为服务对象,确保自己的教学给学生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1]肖起清.论高校教师对学分制的适应性策略[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3).
[2]金君卫.大学英语选课教学中的人本主义学习[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8(5).
[3]孟宪宾,鲍传友.变革中的教师焦虑与教师专业发展[J].外国教育研究,2004(11).
[4]卢乃桂,操太圣.论教师的内在改变与外在支持[J].教育研究,2002(12).
[5]李翠泉.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与教师的专业发展[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1).
[6]韩笑.影响大学英语选课因素的实证研究[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11(4).
[7]胡兆胜.高校师生关系疏离的成因与对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