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奥巴马经济话语的批评认知分析
2014-03-25郜丽娜
郜丽娜
(滁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政客们通常利用演说让民众了解自己的施政纲领或政治观点,以期获得理解和支持。政治演说一般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明确的政治目的和强烈的感染力。作为一种典型的政治语篇,政治演说一直备受语言学家的青睐。《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的问世,标志着隐喻研究进入认知科学时代,认知方法的介入拓宽了隐喻研究的范畴[1]。随着认知隐喻理论及其应用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政治语篇中的隐喻研究成了新世纪的热门话题。“框架”这一术语已由最初的心理学概念发展成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同时被视为人类的重要认知手段。框架理论不仅可以对语言现象进行分析描写,而且在话语的生成和理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学界开始逐渐重视框架理论及其在语言研究中的价值,包括其在批评话语分析领域的应用。本文以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演说为文本,以批评隐喻分析理论和框架理论为分析工具,重点关注奥巴马就职初期的经济话语中的隐喻使用情况,阐释隐喻构建了怎样的意识形态,同时探讨奥巴马如何框定美国的经济衰退现象和政府的职能。
一、批评隐喻分析理论
隐喻的修辞和意识形态功能告诉我们,隐喻能够唤起强烈的情感反应,隐喻性话语能够达到一定的劝说目的。Charteris-Black通过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政治演说进行批评隐喻分析发现,政客们在演说中运用大量的隐喻性语言表明立场、阐述政见和鼓动民心,隐喻是政治演说的一个显著语言特点和高效劝说手段。[2]隐喻的感染力和劝谏性在于其如何定义和创造现实世界。隐喻不仅能够定义现实世界,还能构建理解世界的新框架。
2004年,Charteris-Black在对语料库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进行融合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语言描述和分析方法——批评隐喻分析。[3]他强调了全面分析隐喻的语言、认知和语用特点的重要性,倡导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语境下,从批评的视角分析隐喻。概念隐喻的选择和使用是言语交际、意识形态和其他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任何隐喻都不是中立的,而且不可避免地具有评价性,并隐含一定的意识形态。隐喻已成为深入理解语言、思想和社会语境之间复杂关系的重要途径。其批评隐喻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步骤:第一,隐喻识别,根据隐喻的定义和特点找出隐喻表达式;第二,隐喻描述,提取概念隐喻并分析源域与目标域的互动关系;第三,隐喻阐释,在宏观与微观语境中阐释隐喻构建了怎样的意识形态。该方法自提出以来,引起了一些学者的高度重视(如Wodak[4];O’Halloran[5];Goatly[6]),他们为批评话语分析和认知语言学的融合作了很多研究工作。国际上已经出现了一些进行批评隐喻文本分析实践和理论应用的文章(如John Flowerdew[7];Musolff[8];Aditi Bhatia[9]),学者们通过分析新闻话语、媒体话语、政治话语中隐喻的选择和使用,挖掘其背后隐藏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念以及意识形态。
二、框架理论
“框架”原本是格语法(case grammar)中的一个语法结构概念,最早出现于Minsky于1975年发表的论文中,他把“框架”定义为数据结构,用以表征某一固定情景的事实结构[10]。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语言学家Fillmore把“框架”这一概念引入语言学研究领域。当时,最经典的语言分析范例就是“商业事件”框架(commercial event frame)。Fillmore认为,buy、sell、pay、charge等动词同属于“商业事件”框架,使用不同的动词能够体现对该框架中不同要素的侧重和语言使用者不同的注意力焦点。后来,“框架”概念从认知上被Fillmore重新阐释[11]。他认为框架是一种有关某些经常发生的情景的知识和观念,是一种认知结构方式[12]。框架和其他认知概念一样,根植于人类的生活体验之中。框架理论不仅是描写和分析词语意义的重要方法,也是解构人类概念化世界的有效方式。我们可以根据交际意图、人际关系等心理和社会因素,通过一些框架,对人和事物进行概念上的“框定”(framing)。“框定”是指在最宽泛的意义上将事件情景化或语境化,即以特定的方式把给定的词汇和已构建的框架模式联系起来[13]。
三、奥巴马上任初期经济话语的批评认知分析
2009年1月20日,奥巴马在美国面临历史上少见的大危机和严峻挑战的情况下接任美国总统职位。前任给奥巴马留下了诸多不良资产。民意调查显示,美国民众都期待奥巴马能把振兴经济作为上任后的头等大事来抓。当时,美国经济每况愈下,甚至酝酿第二波金融海啸,挽救经济刻不容缓,因此经济自然成为新政的主题,经济话语在奥巴马上任初期的演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奥巴马的经济话语中包含了大量的隐喻性话语。我们知道,隐喻分析可以揭示出作者或说话人如何通过简单、具体、清晰的源域来理解和经历复杂、抽象、模糊的目的域;批评隐喻分析通过隐喻识别、分析概念隐喻及阐释可能存在的动机,揭示语言使用者的潜意识目的。本文选取奥巴马就职初期的演讲为语料①本文语料来源网址:http://www.presidentialrhetoric.com/speeches.,通过对其经济话语进行批评隐喻分析,探讨奥巴马如何定义美国经济衰退的性质,以及如何框定政府在国家经济复苏和振兴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通过分析奥巴马的经济话语,我们发现,健康隐喻是其中一个主导性的概念隐喻。奥巴马把当时的美国经济状况概念化为人类(病人),通过病人(源域)来描述和理解经济衰退(目的域)。这一隐喻映射过程体现了奥巴马对本次经济危机的特点和性质的认识及其本人在振兴经济的过程中所承担的使命和责任。
在上任后召开的首个黄金时段的新闻发布会上,奥巴马把私营企业看作是一个在经济危机中备受重创而变得“虚弱”的生命体,只有联邦政府才有能力使之“起死回生”和“恢复健康”。之后,在乔治城大学就经济问题发表演讲时,他指出,政府应该像医生一样坚守职责,不能伤害病人。健康隐喻在奥巴马的经济话语中具有普遍性,该隐喻把经济刻画成一个患病的、虚弱的、步履蹒跚的病人,同时折射出经济危机的本质以及当时复杂的经济问题。如:
(1)But at this particular moment,with the private sector soweakenedby this recession,the federal government is the only entity left with the resources tojoltoureconomybackintolife.
Governments should practice the same principle asdoctors:firstdonoharm…
奥巴马把经济危机的起因描写成一场逐渐蔓延到整个经济系统的疾病。2008年,次级贷款引起信用危机,信用危机导致金融危机,继而发生经济危机,于是形成了一个不断发展的漩涡。奥巴马在首次国情咨文演说中指出,信贷流动是美国经济的命脉,危机之所以能从华尔街蔓延到缅因街是因为受到“病毒”感染的证券正在全球范围内发行。在乔治城大学的演讲中,他创造了一个新词汇——“有毒资产”。“有毒资产”不仅严重影响银行业的运行,而且其危害波及整个金融系统;“有毒资产”不仅是“恶性肿瘤”,而且是影响“信贷资金动脉”流动的阻碍。此隐喻性思维在以下语言表达式中有所体现:
(2)…our banks aren’t the only institutions affected by thesetoxicassetsthat arecloggingthe financial system.…if we do not re-start lending in this country,our recovery will bechokedoffbefore it even begins.
当奥巴马利用一场疾病来理解经济危机的起因时,他认为政府就是治病救人的医生。政府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政治经济手段,千方百计为金融机构解除痛苦,不遗余力地遏制危机蔓延,扭转其恶劣影响,竭尽全力使经济早日复苏。在这个医疗团队中,奥巴马担任主治医师并为经济病人诊断病情。“痊愈”(复苏)一词频繁出现在奥巴马的演说中。“痊愈”充满积极意义,具有前瞻性,增强了民众对未来经济和政府决策的信心和期待。“痊愈”成为了经济刺激法案的标签,因为政府刺激法案的颁布无异于给经济这个“病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四、讨论和启示
奥巴马经济话语中所包含的隐喻性表达实现了劝说功能,达到了重要的语言和语用目的。奥巴马借助隐喻性表达,向民众传达了他对经济危机的本质和持续时间的界定,灌输了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赢得了民众对“新基础”政策的支持,重新塑造了公众意识。隐喻是一种从源域向目的域的跨域映射;这种映射不是随意的,而是根植于我们的身体构造、日常生活经验和知识[14]。隐喻映射的源范畴总是我们熟悉的、具体的事物,它们来源于人们与世界的互相作用,是最基本的经验。经济学家以及政客们通过生物镜头,把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放在一个组织系统中进行观察和分析。健康的身体和坚强的意志对于一个人十分重要,繁荣的经济和强大的军事对于一个国家同样是至关重要的。Lakoff[15]研究发现,“国家是人”这一隐喻概念经常出现在人类的日常话语中。Charteris-Black[2]通过分析金融报道发现,人类隐喻在经济话语中占有很大比重。我们可以通过人类隐喻(人的健康状况)概念认识和理解经济活动(经济运行情况),因此,奥巴马结合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把经济描绘成一个患者,把自己塑造成一位救死扶伤的医者(即临危受命的国家领导人)。同时,奥巴马呼吁全体美国民众端正心态,努力提高公民责任感,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实现经济振兴的伟大目标。
五、结语
本文以批评隐喻分析理论和框架理论为工具,解读了奥巴马上任初期的演说中经济主题下的隐喻性话语。奥巴马利用隐喻的意识形态构建和劝说功能很好地实现了其政治目的。隐喻和框架是政客们赖以生存的语言策略,也是我们揭示和分析话语中所隐含的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
参考文献:
[1]Lakoff,G.&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Charteris-Black,J.Politicians and Rhetoric[M].New York:Macmillan,2005.
[3]Charteris-Black,J.Corpus Approaches to 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M].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an,2004.
[4]Wodak,R.Mediation between Discourse and Society:Assessing Cognitive Approaches in CDA[J].Discourse and Society,2006(1).
[5]O’Halloran,K.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nd the Corpus-informed Interpretation of Metaphor at the Register Level[J].Applied Linguistics,2007(1).
[6]Goatly,A.Washing the Brain:The Hidden Ideology of Metaphor[M].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7.
[7]Flowerdew,J.& Leong,S.Metaphor in the Discursive Construction of Patriotism:the Case of Hong Kong’s Constitutional Reform Debate[J].Discourse & Society,2007(3).
[8]Musolff,A.What can 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 Add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Racist Ideology?Recent Studies of Hitler’s Anti-Semitic Metaphors[J].Critical Approaches to Discourse Analysis across Disciplines,2008(2).
[9]Bhatia,A.The Discourse of Terrorism[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9(41).
[10]Minsky,M.A Framework for Representing Knowledge[A].P.H.Winston.The Psychology of Computer Vision[C].New York:McGraw-Hill,1975.
[11]Fillmore,C.J.Scenes-and-frames Semantics[A].A.Zampolli.Linguistic Structure Processing[C].Amsterdam:North 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1977.
[12]Fillmore,C.& B.Atkins.Towards a Frame-based Lexicon:The Semantics of RISK and its Neighbors[A].A.Lehrer & E.Kittay.Frames,Fields,and Contrast:New Essays in Semantics and Lexical Organization[C].Hillsdale: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2.
[13]Fillmore,C.J.The Hard Road From Verbs to Nouns[A].Matthew Y.Chen,Ovid J.L.Tzeng & William S.Y.Wang.An Honor of William S.Y.Wang: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n Language and Language Change[C].Taiwan:Pyramid Press,1994.
[14]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15]Lakoff,G.Don’t Think of an Elephant:Know Your Values and Frame the Debate[M].Vermont:Chelsea Green Publishing Company,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