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周边跨境油气管道布局及联动效应研究

2014-03-25解晓燕刘咏梅

关键词:中哈原油油气

解晓燕 刘咏梅

一、石油管道及其布局问题

从世界范围来看,由于各国油气储量的分布不均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不同,石油旺盛的生产和饥渴的消费常常是分裂的,越是经济急剧发展,需要大量石油,本地区的石油产量就越发不能满足自身需要,而且形成了一种较为稳定的对照。当今世界运送石油方式不外乎三种:海上运输、铁路运输和油气管道运输网。从各种角度权重来看输油管道是最便捷、最安全、最经济的一种方式。

从中国石油生产和石油消费的数据来看,与日俱增的石油进口在短期内是不可能有所改观的,大量来自亚洲、非洲和拉美的外部石油的涌入是不可回避的,如何逐步构建起一个长期、稳定、高效的能源进口系统,是我们新时期首要面对的问题。笔者试图通过综述中国周边东北、西北和西南三个方向的跨境输油管线建设历程,分析其背后的利益角逐和利害得失,并就其问题做一些深层次探求。

二、中国周边油气管道布局基本情况

(一)东北方面——中俄石油管线历经波折修成正果

苏联解体后的一段时间里,俄罗斯一度在国际事务中盲目追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很不看重甚至有些轻视同中国的关系,中俄关系一度处于冷漠甚至停滞的状态。然而面对西方口惠而实不至的行径以及国内日益恶化的经济形势,心急如焚渴望尽快得到援助的俄罗斯逐渐开始转向了东方。1992年底叶利钦以俄罗斯国家元首的身份第一次访问北京是两国关系的转折点,经过多次高级别的反复磋商直至1996年双方“决定发展平等信任的、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在中俄两国睦邻关系顺利发展的基础上,负责该项目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俄罗斯管道运输公司、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讨论、协商和谈判,签订了一系列推动项目进展的政府间与公司间协议,使这条管道的初始轮廓开始展现在世人面前。在经历了诱人的安大线前景、闹心的安纳线搅局后,在2008年出现转机,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和国际油价的大幅度下跌,让俄罗斯的石油行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俄罗斯需要外部的资金支持来解决燃眉之急,于是一条通往中国的石油管道支线,经过多轮“拉锯式”谈判,最终,于2006年3月就石油管道建设达成一致,在2006年夏季开工修建调整后的远东石油管道。这条从东西伯利亚到太平洋石油管道中国支线,起自俄远东原油分输站,经中国黑龙江和内蒙古的13个市县区,止于大庆站。管道全长约1000公里,年输油量1500万吨,最大年输油量3000万吨[1]。并于2009年2月17日签署了中俄一揽子能源协定,之后虽有一些波折,但是在中俄双方高层的顶层设计与推动下,于2011年1月1日此条管线正式启用,首日输送4.2万吨。这条中俄原油管道几经周折,历时10余年,之后双方都还有一再扩大的输气量的意向。俄罗斯有着极为丰富的能源资源,而中国具备最富有成长性的市场,两国能源领域的战略合作前景广大。石油和天然气是中俄能源合作的重点,俄方愿与中方全面扩大包括油气贸易、投资、融资在内的全方位能源合作,实现2015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000亿美元的目标[2]。

实际上由于政治问题、经济问题、世界油价问题以及成本问题俄日管线至今依然处于难产状态。但是日本本身插手中俄石油管线的初衷与目的无法让我们由此排除日本因素的存在,未来存在较大变数。我们非常清楚目前是中俄关系顺利发展的状态。这条折中、平衡、难产的泰纳线实际上很难平衡介入三方的各自利益:天然气储量世界第一、石油储量世界第八的能源大国的俄罗斯、发达国家中最缺乏能源的日本和对能源需求增长最快的中国,这使得管线的前景依然随时都会有突变的潜在因素。

(二)西北方面——中哈石油管线已显成效

地处中亚腹地的哈萨克斯坦因石油资源丰富,由此跃升为中亚地区较为耀眼的一个国家。被誉为能源和原材料基地的哈萨克斯坦现在是世界上第11大油气资源国,是里海地区第三大油气产油国(仅次于俄罗斯和伊朗),目前,已探明石油储量300亿桶左右,为世界第15位,随着里海油田的开发,远景储量可增至700亿桶,达到世界第10位。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工业发展很快,2003年哈制定了新的里海石油开发规划,大幅度提高原油产量,计划到2015年把原油产量提高到1.5亿吨[3]。20世纪90年代,独立后的哈萨克斯坦为抑制经济下滑,吸引外国投资,对油气领域的外国投资者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甚至低价转让油气田开发权,各有实力的国家先后涌入哈萨克斯坦展开石油开采,然而当源源不断的地下开采物涌向地面时出现了另外的问题。

哈萨克斯坦由于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家没有出海口,现有的原油出口体系主要是油气管道和铁路油气灌装站及油罐车,而且依赖的是原先以俄罗斯为中心的油气输送管道系统,主要是面向欧洲市场进行出口运输,缺乏面向西南亚、南亚和东亚国际市场的输送管线。因此,无论是改造老油田还是开发新油田,无论是维修旧管线还是铺设新管线,它都迫切需要扩大国际合作。

然而,哈萨克斯坦是欧亚大陆国家,地处欧亚大陆的结合处,是多种利益的交汇地带,同时又是各大国及利益集团竞相染指与较量的敏感地带。盛行一时的“全方位的对外政策”使得今天的哈萨克斯坦不想依附于俄罗斯,也不想屈从于中国,更不想听任美国人指手画脚。所以较之扑朔迷离的东北方向的石油管线之争,西北方向的建设规划还算是枝节不多,但是这条管线建设却是牵涉各方利益较大、未来变数更多、国际背景更复杂的一条线。俄哈关系、美哈关系、中哈关系都在这里深层次交汇。1992年中哈建立外交关系之后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互动,1997年开始接触石油天然气的领域的合作。1997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击败俄、美等国的大型石油公司,成功地获得了哈两处大油田的开采权,在1998~2002年间,中哈两国合资的中油-阿克纠宾斯克油气股份公司在阿克纠宾斯克州的扎纳若尔油田和肯基亚克油田开采出1514.3万吨石油。到2005年,中国公司打算将年石油开采量提高到700万吨。1997年中国在哈发现大油田之后,中哈双方就曾商定共同铺设从上述两油田至中国新疆的输油管道。中哈油气合作由于得天独厚的优势如:边界相邻,运输相对方便和安全;中哈两国政治关系良好;中哈两国互有所求。因此,中哈能源合作可谓一拍即合,互利双赢,1997~1999年,双方完成了这一管道建设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哈石油管道开建,这一全长3088公里的输油管道,其中哈境内2818公里,中国境内270公里。中哈原油管道设计年输油能力2000万吨,管道一期工程已于2006年5月实现全线通油,二期工程尚在建设中。根据中石油与俄罗斯石油公司签订的供油协议,俄罗斯将在目前中俄原油管道(东线)1500万吨/年输油量的基础上逐年向中国增供原油,到2018年达到3000万吨/年,通过中哈原油管道(西线)于2014年1月1日开始增供原油700万吨/年,在中俄合资天津炼厂建成投运后,每年供应910万吨原油。

这意味着,未来中国石油进口俄罗斯原油量将达到4610万吨/年。在中国原油进口的大盘子中,油源将更加多元,管道油将让中国在石油贸易中的地位得到提升。

(三)西南方面——中缅石油管线艰难贯通前景却略显暗淡

中国目前海外进口石油的数量,来自中东和非洲的石油占90%以上。而这些石油进口的运输线无一不是途径从印度洋途径马六甲海峡进入太平洋抵达中国海港的。作为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峡之一马六甲海峡一直为众多人所觊觎,也成为各方利益集团及其恐怖集团争夺的目标,如果恐怖分子采用自杀性方式攻击一艘装满几十万吨原油的油船, 足可以使马六甲海峡关闭一年以上,如果在瓶颈位置引爆货船, 特别是运载液化天然气的货船, 则可以在片刻之间使这条全球经济的供给线陷于停顿。于是有关突破马六甲困局的破解方案由此展开,一条经缅甸的实兑港、受德勒直至云南瑞丽的陆路通道进入人们的视线,与通过马六甲海峡将原油运抵华东沿海相比, 这条“ 中缅输油管线” 要缩短12000多公里, 而且也安全得多。

经过历时5年的多方论证,于2009年3月,中缅两国的政府签订了《关于建设中缅原油和天然气管道的政府协议》,根据这项协议,石油管道建设将耗资15亿美元。同年6月,中石油与缅甸方面签署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缅甸联邦能源部关于开发、运营和管理中缅原油管道项目的谅解备忘录》[4],中石油将负责这条管线的各项建设工作。中缅油气管道采取油气双线并行的方式建设,其中,天然气管道长2806公里,年输气能力为120亿立方米,输油管道长约1100公里,输油管道一期工程的年输送量为2200万吨,二期工程有望达到4000~6000万吨,接近2008年我国原油进口总量的1/3。这样,加上我国其他陆地管道的运输量,能够承担我国近40%的石油进口量,大大减轻了我国对马六甲海峡通道的依赖程度。而这条管道的建成,也打破了我国西南地区油气资源缺乏的局面,推动了该地区经济发展。

中缅油气管道2010年开工,是继中亚油气管道、中俄原油管道、海上通道之后的第四大能源通道。该管线是原油管道和天然气管道双管线。这条西南方向的中缅石油管线的前景曾令人欣喜,因为与东北方向的胶着状态与西北方向的复杂形势相比,这里显得大器晚成,后来居上的感觉。然而,被称为世界管道建设史上难度最大的工程之一、计划总投资为25.4亿美元(石油管道投资额为15亿美元,天然气管道投资额为10.4亿美元)的项目, 2013年6月4日中缅天然气管道缅甸段工程建设全面完成,达到投产试运条件的剪彩仪式却十分低调进行。这是由于民主化后的缅甸在进行经济与政治改革的路径选择,不确定的前景令中国在缅项目面临巨大挑战。

三、油气管道布局与我国经济发展整体联动效应之间的关系

在石油工业的上下游巨大链条中,运输是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必不可缺的中间环节,管道又是各种把石油从一地运输到另一地的运输方式中最快最经济的方式之一,那些绵延上千公里的钢管通道集储集、运输和分配于一体的复杂系统,把石油或者天然气输送至加工厂、或送至码头装上油轮,然后便融进了一个国家经济建设的洪流中。事实上管道的作用不止于此,目前已初具规模的这三条跨境跨地区的输油管道的意义完全溢出了它本身的经济价值。

第一,从系统思维的角度讲——有利于构建我国石油进口通道的安全网络。关于境外石油运输通道问题可分为两部分:海上与陆路。海上运输,由于物资运送批量大、运输距离长、风险大、而且必须经过一些重要他国控制的咽喉地带,所以要求本国有强大的货运能力、雄厚的资金雇用他国油轮和海上强大的保障能力。油轮运输方式稳定成熟、效率高和灵活度大等优点,到目前为止,超过3/5的世界石油贸易量是通过海上油轮运输的,在战略学家眼中海上通道安全追求的是和平时期或战时海外能源供应均不受制于人的安全观念。但对于中国目前的现状来说,马六甲的困境、实力虚弱的油轮运输能力、美国等大国的阻击和我们不甚强大的海军力量,构成了我们海上油运安全的不确定性。

我国被陆路国家包围,近几年周边国家大量的油气勘探大发展以及我国睦邻友好政策的逐步实施,为我们打开了油运安全的新思路。中国在2004年4月24日举行的主题为“能源:挑战与合作”的博鳌亚洲论坛圆桌会议上,也强调了加强区域能源合作对亚洲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意义。会议指出:“中国与周边国家携手开展能源合作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发展领域”,“亚太地区的能源资源应该整合起来,形成一个供求网络”,等等[4]。陆路油运一是铁路,二是管线,铁路运输成本很高,必须与有油源相邻国家的铁路贯通一致为前提,且成本高昂;管线油运运量大、安全、方便和运费低等优点成为各国油田与油港、炼油厂之间的纽带,更是跨国跨境、长距离运油的首选。目前东北西北西南的输油管线连接着中国与周边国家陆路的三个方向的能源通道,目前基本已经形成了掎角之势彼此呼应,相互支撑,彼此给力,任何一角的缺损不至于影响我们整个石油安全体系的稳定性,任何两个方向的联合都会给第三方向造成压力。石油安全进口得到了有效保障,在战略上真正实现了石油进口渠道来源多元化,减轻了对风险巨大的中东石油及马六甲海峡的严重依赖,形成了多方向网络布局,进一步夯实国家能源安全基础的战略蓝图。

第二,从整体思维的角度讲——有利于我国边疆与内地的联动。纵观三个方向石油管线布局,最深刻的影响就是可以改变目前中国经济东部畸重而西部畸轻的格局,为边疆地区的经济腾飞提供强有力的动力和引擎。比如按照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签订的协议,每年将至少有 2000万吨的原油通过中哈石油管道从哈国输往中国。如果每年从哈国进口的石油全部在新疆加工,仅税收这一项就达到几十亿元人民币。同时,管道的修建和各炼油厂生产规模的扩大,将会掀起新疆三产、建材、服务等行业的新一轮发展热潮,并有可能吸引更多的产业投资流向新疆,还可使得近邻落后省份也能获得一杯羹,从而带动中西北的发展。又比如西南的自然资源极其丰富的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省,本来就有较好的经济(“三线建设”遗留的工业基础不可小视)和人力资源基础,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没有把濒临印度洋的地理优势转化为现实的路径便利,使得这一地区的经济增长潜力始终无法有效发挥出来。中国目前在西南地区的炼油项目还基本是空白,不过,未来几年,中石油数个千万吨级炼厂将在这里陆续建成。千万吨级钦州炼厂、四川石化千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计划、重庆千万吨炼厂已开始前期工作,中石油广西石化1000万吨/年炼油工程的竣工和云南石化1000万吨/年炼油工程的启动,中缅原油管道建成后,不仅可以保障云南的成品油供应,还可以辐射到四川、重庆、贵州、广西等西南五省市,甚至湖南、湖北等中部省份,成为缓解我国西南地区油品紧张局面的大西南战略。建立一个贯通中国大西南地区与印度洋的交通走廊,无疑可以走活西部大开发这盘棋,使得中国经济发展获得一个新的巨大增长点,还可以做到两条腿走路,不至于过度依赖东部,这对国家的总体经济安全是极其有益的。

中哈石油管道建到新疆后,其出口会有多种选择方案:一种方案是将原油管道继续往内地延伸;另一种方案是一部分原油在当地提炼加工,另外一部分则通过铁路运往内地。如果只是原油过境,对新疆而言,只是赚点“小钱”。而如果能够争取到在本地加工转化,才是一块大蛋糕,还可以辐射西北几省,临近的甘肃就可以借助已经扩产的兰州石化公司和已经建成的兰州-成都-重庆的成品油管线工程,上通资源、下连市场,构建中国西部石油化工新产业生态链中关键的一环。进口的原油在哪加工,加工多少,都将影响并改变整个中国石油化工体系,2003年初,甘肃出台的全省9个重要城市产业带规划中,将沿着乌鲁木齐到兰州的交通要道由西向东构筑起一条石油化工一体化的综合产业带[5]。兰州,则是中石油集团要大力发展的“中国西部最大的炼油化工基地”。其将成为甘肃在这一环竞争中关键的一个支撑点。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令世人瞩目。但与此同时, 我国东、西部区域的差距日益扩大,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差距悬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不稳定的潜在因素,如利益冲突、民族纷争日益表露出来。石油管线的修建以及引发的连带效应大大溢出了管线本身带来的效益,应高度重视。

第三,从战略思维的角度讲——有利于地区和平的稳定与发展。自1865 年世界上第一条输油管道在美国建成至今已有近140年的历史。全球已建成的230多万公里的管道运输是能源运输的主要方式,世界上100%的天然气和85%以上的原油的运输是通过管道输送,但他们大部分分布在发达国家,他们像动脉一样连接着线上的所有国家,彼此共享、互相依赖、同担风险、共守承诺,为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平贡献应有的力量。

在东北,中、日、韩三国是东北亚地区最主要的能源进口国,为了保证本国的能源安全,三国都渴望与相邻的俄罗斯加强能源合作,而且也都是俄远东地区最主要的贸易合作伙伴。如果三国及早成立能源共同体就“可以整合整个东北亚的资源,形成强大的协商力和购买力,大大提高对油价的影响力,弥补这一地区石油市场的脆弱性,共同确保石油供应安全,这是三国利益的最大交汇点。”[6]我们知道在东北亚输油管线最终的结果不是日本或者中国,有可能还包括韩国及美国,俄罗斯着眼的是整个东北亚及太平洋各国的利益,中国可能就是这个利益链条当中的第一站。

在西北中哈管道的利益链条更长远,中哈管道不仅可以向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输送来自哈萨克斯坦开采的石油,还可以输送包括俄罗斯、土库曼斯坦等在内的其他里海产油区国家的石油,它的终点可能还要包括日本和韩国,因此这条油管的前景更是不可限量。

在西南,包括中国在内的东南亚各国在冷战结束之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一些区域,超级大国的隐退启动了更高水平的地区安全化,这种安全自主的主要受益人看起来就是东南亚各国。”[7](P91)以东盟为核心的东南亚采取的合作安全方式非常适合该地区特点。比如虽然名为“中缅油气管线”,但是其中的参与和拥有权利国家却不仅仅是中国和缅甸两国,作为南亚的一个重要政治经济力量,印度在中缅油气管线项目中居然也拥有相当的股权。除油气管线之外,未来十几年,云南境外周边300公里范围内将陆续建设6000万至8000万千瓦水容量电站机组,整个大湄公河次区域将吸收上百亿元外来资金用于电力开发和电力贸易。这使云南成为中国与东盟、南亚之间最重要的电力通道。2010年通往瑞丽的铁路和高速公路已经启动最后阶段的建设,由于地理原因,交通设施和油气管线、电力线路都在相距不远的空间内通过[8]。

铺设石油管道不仅能够带动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加大能源贸易多元化,实际上更多的人除了经济方面考虑,还认为管道的走向及终端利益如果能符合所在地区的国家安全利益,那将是至高利益。总之因能源的利益链条把整个的亚太国家全部联动起来,能源既是我们经济发展动力之源又是睦邻友好合作的牵引力,更是亚洲联合精神基石。

第四,从全局思维的角度来讲——有利于亚洲联盟雏形的构建。石油是现代工业的血液和基础,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国家利益,石油无可替代的作用激发众多国家对它的需求与渴望,区域冲突、边界争端、经济制裁和恶性竞争不断。在全球化的时代里,各国的国家利益却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国家的能源安全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如何避免在经济依存度如此之高的时代里仅从一国角度或一国利益出发的短视行为,尤其是毗邻国家之间的恶性竞争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的重要课题,实际上一些国际性的石油组织和地区性的区域合作组织都在试图解决这样的难题。在许多人的眼中包括石油在内的能源问题是引起地区动荡和冲突的重要诱因,已经成为阻挡地区和平合作的绊脚石。

如果说整合整个亚洲的能源市场有些困难的话,那么东北亚,东盟的小范围的能源合作应该先行一步。中国、日本、韩国都是能源消费和需求的大国,并且随着经济增长,三国对能源需求也在迅速上升,能源对外依赖程度非常高,三国都面临着“亚洲溢价”问题,被迫为进口石油支付额外的成本[9]。实际上欧洲各国通过煤钢联合走向高度一体化的欧洲联盟给以了我们很多鲜活的经验。东北亚地区能源合作无论在所处的国际局势、参与合作的国家构成、国家间的相互关系、国家间的力量对比以及合作的领域等方面,都和欧洲能源方面建立的共同体有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可以借鉴欧洲的成功经验及具体制度,通过签订类似《东北亚能源共同体条约》,建立东北亚能源共同体[10]。在笔者看来东北亚能源合作的第一步是石油管道联盟的建立。

亚洲的区域一体化由于种种原因进展十分缓慢,历史、民族、边界及意识形态的分歧困扰着亚洲联合的脚步,资源引起的边界争端与冲突更是雪上加霜,迷雾重重,难以寻找突破的恰当路径。局部或者整个亚洲石油管线的建设及布局是否能为我们提供新的思路?石油管道能否成为连接亚洲各国的血脉,最终导致亚洲能源共同体的建立,直至亚洲联盟的基石?当然这一切都还是未定之数。

参考文献:

[1]中俄两国首脑将共同出席中俄原油管道工程竣工仪式[EB/OL].http://china.cnr.cn/gdgg/201009/t20100927_507106533.html.

[2]张旭东.三成石油来自跨境管道 中国油源多元化加速[N].第一财经日报,2013-06-26(2).

[3]蒲开夫.中亚市场:回顾、思考与展望[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4(12).

[4]李建平.中缅石油管道尘埃落定 800亿投资“意味深长”[N].昆明日报,2009-04-01(2).

[5]新闻调查:中哈石油下的蛋, 新疆甘肃争孵3400亿[EB/OL].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30819/1226412433.shtml.

[6]韩立华.东北亚能源 从竞争走向合作[J].国际石油经济,2005(10).

[7]巴瑞.布赞.新安全论[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8]云南酝酿十年建国际通道,中缅石油管线推动建设[EB/OL]. http:// www.oeeee.com/a/... 2010-01-11.

[9]彭云.东亚,从资源消费联盟做起[J].世界知识,2005(15).

[10]张冕.制定能源共同体条约在多边能源安全中的法律规范作用[J].今日科苑,2010(18).

猜你喜欢

中哈原油油气
《非常规油气》第二届青年编委征集通知
中哈地下管道施工技术及标准对比
《中国海上油气》2021年征订启
弘扬睦邻精神 共建繁荣之路
——写在中哈建交25 周年之际
油气体制改革迷局
中俄原油管道进口俄罗斯原油突破8000万吨
放开我国原油进口权的思考
初探原油二元期权
Китай и Казахстан проработают возможность для торгов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го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а
大数据是“原油”,不是“汽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