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赫伯特宗教抒情诗歌的复活模式解读
2014-03-25王卓
王卓
复活是《圣经》的重要主题,《圣经》的叙事结构也正是按照“生——死亡——复活”的模式展开的。《圣经》的这一主题对西方文学作品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可以说,如果没有《圣经》,西方文学史就要重写。”[1](P121)据《圣经》记载,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死后第三天复活升天。《圣经》中这样描述基督的复活场景:“突然,地动山摇,神的天使从天上降下来,把堵着墓穴的石头推开,坐在上面。他的容貌,像闪电般光辉夺目;他的衣裳,像雪一样洁白。”[2](P141)显然,复活的基督已经摆脱了人的世俗性,成为具有神性的救世主。
基督教传统认为,上帝之爱首先表现在他以自己的形象为人类创造了美丽、和谐、井然有序的宇宙;其次,他又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世界的主宰——人。不仅如此,在人类因为原罪而堕落之后,他又牺牲自己的儿子为人类赎罪。也就是说,按照基督教的人文主义观点,世间万物,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无论是有生命的存在还是无生命的存在,都是上帝创造的,创世本身就体现了上帝对人类的慈爱之心。上帝是一切运动的根源和归宿,具有完美性,基督确立了复活的模式,因此,万物也都隐含着完美性,其运动也都遵循“生——死亡——复活”的循环模式或圆形运动,最终达到完美。
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诗人在其诗歌创作中采用多种形式来表现“复活”这一主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自然象征形式,像日落日出(如弥尔顿的《黎西达斯》)、冬去春来或花谢花开(如斯宾塞的《四月牧歌》);第二,禽鸟意象形式,如莎士比亚的《凤凰与斑鸠》、亨利·沃恩的《鸡啼》;第三,精神游历模式,如亨利·沃恩的《再生》和《退路》等。[3](P85)
笔者以乔治·赫伯特著名的宗教抒情诗集《圣殿》中的《花朵》和《复活节的翅膀》为例,探讨“复活”主题在其诗歌中的表现,从复活模式的视角来解读赫伯特的诗学观念,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赫伯特虔诚的宗教情感及其对上帝发自肺腑的感恩之心。
一、植物象征
复活即死而复生,这本身就指一种循环运动。复活模式在文艺复兴时期是屡见不鲜的,就像《圣经》所说,“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根据基督教人文主义的观点,世间万物都是上帝创造的,因而也都隐含着完美性。当初它们被创造时都是完美的,最终也必将达到完美。正如同大自然当中的花朵,春天萌芽、开花,夏季盛开、绽放,秋季枯萎,冬季凋零,随着季节的变化死而复生、周而复始,践行着“生——死亡——复活”的模式。赫伯特的《花朵》一诗就以细致的笔触通过运用自然象征彰显了这一主题。
这就是你的神迹,慈爱的上帝啊,
赋予生命,坠入地狱,
瞬间又升入天堂,
奏响了悦耳的丧钟声。
(第三诗节,第15~18行,笔者译,下同。)
过去的我曾经与此时不同,
快乐地生活在你的乐园里,所有的花朵都不会枯萎!
春季里我萌发新芽,
目标就是天堂,朝着那个方向茁壮生长:
并非我的花朵不渴望春天的沐浴,
我的罪恶与我不可分离。
(第四诗节,第22~28行)
《圣经》中基督的复活是为了拯救人类和整个世界,体现了基督的完美形象。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上帝创造的,是上帝形象的缩影,因此也具备上帝的完美性。美丽的花朵是自然的象征,虽然盛极一时,但必将枯萎凋零,然而,它的运动变化也必然遵循大自然的循环模式,周而复始,今天的凋零是为了明天更娇艳地盛开。因此,赫伯特通过花朵这一自然意象来表现文艺复兴时期占主导地位的复活模式,是非常贴切并具有说服力的。
在这首诗中,赫伯特首先赞美了上帝的万能与慈爱,上帝创造了整个世界,并赋予人类以生命。人类曾与上帝同住在快乐的伊甸园中,在那里,“所有的花朵都不会枯萎”,但人类由于原罪而受到了惩罚,甚至险些“坠入地狱”。如果人类保持对上帝的虔诚之心,多行善事,便可扭转命运,就如那春季里萌发的新芽,“目标就是天堂”,因而,如果朝着天堂的方向茁壮生长,就可以再次“升入天堂”。
从表面上来看,这首诗似乎在描写花朵这一自然意象,实际上诗人正是利用这一自然意象来暗示尽管肉身会死,但人的精神却可以实现永恒,并以此来表现文艺复兴时期占主导地位的复活模式。花开花落隐含着一种循环变化,即“生——死亡——复活”的循环,而循环变化会导致永恒。永恒也正是上帝的象征,作为神的造物,无论是人还是生物,都是与神相通,以神为中心的,因此也必将具有永恒性。正如胡家峦所言:世间的万事万物总是朝着完美的中心运动,对于基督教人文主义诗人来说,这个中心实际上就是神。[3](P90)因此,这首诗中复活模式的寓意源自于花朵意象,它也象征着灵魂的完美和生命的永恒。
二、动物象征
在赫伯特看来,万事万物都是上帝的影像。上帝无时无刻不在,位于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关键是人类要用一颗怎样的心去感受上帝的存在。赫伯特著名的图形诗《复活节的翅膀》就是通过动物象征来表达人类可以依靠上帝,在神的佑助下复活,获得再生,实现精神的升腾。赫伯特在这首诗中完美地诠释了由堕落到腾飞,由肉体到精神的飞跃过程。
造人的上帝给人丰裕生活,
但愚蠢的人把它丧失,
就因为日益堕落
最后竟至于
极落魄;
让我像
婉转的云雀
和你呀同上天堂
并歌唱今日你的胜利;
于是堕落更促我奋飞向上。
我尚未成熟便已开始忧愁;
而你还用病痛和羞耻
把罪孽如此惩处,
最后我终于
极消瘦。
哦请让
我同你一起
把你这胜利分享;
因为我倘把翼附于你,
痛苦磨难更促我奋飞向上。[4]
这首图形诗共分两个诗节,写得很有特色,从形式和内容两个层面隐含了动物意象,表现了“复活”主题。首先,从形式上来看,诗行由宽到窄,再由窄到宽,整个图形就像是一对翱翔于广袤天空的大鸟的翅膀,形式上象征了复活节的意义。赫伯特善于借助图形,利用诗歌的图形形式带给人们视觉上的冲击,直接表达诗歌主题,这也是图形诗的独特魅力之所在。振翅翱翔的大鸟这一意象本身就象征着人类生存状态的一系列转变,即“伊甸——尘世——天堂”模式,隐含了“复活”的主题。其次,在内容表达方面,赫伯特汲取了《圣经·旧约》中“创世记”的典故。在诗歌一开始便揭示了人类的堕落,“造人的上帝给人丰裕生活,但愚蠢的人把它丧失”,即人类由于原罪而遭贬至尘世。尘世也就是地球的表面,临近罪恶的中心,面临着彻底堕落的危险。紧接着,赫伯特发出了热情的呼唤,“让我像婉转的云雀和你呀同上天堂”,他强烈地渴望能与上帝一同翱翔。亚当的堕落给世间带来了死亡,人类被驱逐出伊甸园,具有了世俗的必死性。但是赫伯特意图阐释人类的堕落并不是无法挽救和弥补的,人类可以通过赎罪得到宽恕和拯救。只要心存上帝的教诲,对上帝保有虔诚和感恩之心,便可以如云雀一般舒展双翅,直入云霄,飞向天堂,与上帝结合,实现灵魂上的飞跃和精神上的不朽。堕落可以促使人奋飞向上,痛苦磨难会赋予人力量,可以让人飞得更高。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的内容和形式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形式为诗歌内容的深化起到了辅助和铺垫的作用,同时,内容又借助形式的象征意义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新约》肯定了人的肉体与精神的生死轮回。赫伯特在这首诗中试图通过展翅翱翔的大鸟这一动物象征来表现“复活”主题:上帝创造了人类,人类因为堕落而失去了乐园。“不过这一堕落并非无法救赎,只要人类心向上帝,跟随上帝,定能弃恶从善,获得新生。”[5](P59)只有经历过痛苦磨难,才能飞得更高,最终实现真正的复活,即只有肉体的痛苦乃至死亡,才能实现精神上的永恒,也就是“生——死亡——复活”的模式。然而,这一模式的实践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按照基督教的观点,亚当从充满欢乐的伊甸园坠入苦难的人世,从最初未开化的愚昧无知到之后的充满智慧,从尘世间所遭受的惩罚到后来升入天堂的奖励,从肉体的死亡到精神的永恒,这一系列人类生存状态的强烈对比无不体现了“生——死亡——复活”的循环,最终都是为了实现人类精神上的飞跃。
三、结语
赫伯特的宗教抒情诗歌中所采用的植物象征和动物象征意象都隐含着不断的进步和一系列周而复始的变化,而这一切变化都有其终极目的,即追求完美,达到永恒,实现“生——死亡——复活”的循环,这就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歌创作的主要模式——复活模式。因此,从复活模式的视角来解读赫伯特的宗教抒情诗歌,是打开赫伯特诗歌宝库的一把钥匙,可以进一步了解赫伯特对《圣经》的深切感悟及其对上帝虔诚的宗教情感。
参考文献:
[1]梁工.西方圣经批评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叶舒宪.圣经比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胡家峦.历史的星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诗歌与西方宇宙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黄杲炘.从英语“象形诗”的翻译谈格律诗的图形美问题[J].外国语,1991(6).
[5]李正栓.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诗歌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