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众传媒科技传播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以成都市为例
2014-03-25许建华
许建华
(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四川成都610036)
试论大众传媒科技传播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以成都市为例
许建华
(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四川成都610036)
在和谐成都城市建设中,城市的文明和发展程度与现代科技传播密切相关。大众传媒科技传播为建设“和谐成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为“和谐成都”、“智慧成都”营造良好的科学环境;是提升广大市民科技素养的重要力量;为传播民生科技,实现和谐成都提供重要支撑;促进城市科学管理,高效运行,推动人文成都、田园成都加快实现。
大众传媒;科技传播;城市建设;成都
近几年成都市相继提出了建设现代田园成都、智慧成都、运动成都等一系列和谐成都城市建设目标。专家学者们纷纷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角度为和谐成都城市建设献计献策,做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探索,为和谐成都城市建设勾画出了美妙的蓝图。固然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是现代社会、现代城市建设必不可少的因素。然而毋庸置疑,和谐成都城市建设必然离不开现代科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所谓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是要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代田园成都、智慧成都、运动成都、高科技成都等需要我们正确把握人与自然之关系,与之相伴的就是正确认识和运用现代科技,而正确认识和运用现代科技离不开科技传播。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它自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当代人们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更为深刻。2006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强调:“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社会文明的主要标志。”[1]科学技术如何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承担起促进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则取决于现代科技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党和政府历来重视科学普及,2011年7月,温家宝同志在中国科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讲到:“科技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个科学普及的民族,一个具有科学精神的民族,才是真正有生机、有希望的民族。我真诚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不仅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作出贡献,也要积极参与科学普及工作。科学普及工作不仅是普及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这对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2]因而,在和谐成都城市建设中,城市的文明和发展程度理所当然地与现代科技传播密切相关。
大众传媒是现代科技传播的主力军。大众传媒科技传播促进了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发达离不开大众传媒科技传播。就这一层面来说,对和谐成都城市建设的探索和思考,以往的文章几乎没有人涉及这一问题,大众传媒科技传播在和谐成都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有碍于和谐成都城市建设的发展进程与发展特色。笔者认为,大众传媒科技传播在和谐成都城市建设中发挥着如下的重要作用。
一 大众传媒科技传播为建设“和谐成都”、“智慧成都”营造良好的科学环境
我们都知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有什么样的社会氛围,就有什么样的社会生态。科学技术得以顺利传播,科技传播要获得最佳传播效果,离不开社会科学氛围的烘托。而社会科学氛围的形成则必须借助于恰当的科技传播方式和途径。就成都市来说,“和谐成都”、“智慧成都”的城市目标建设,离不开良好的科学环境。而一个城市良好的科学环境不仅仅是这个城市有多少大学、多少科研机构,而且还应包括:有多少公众对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公众获取科技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公众对前沿的和最新的科技知识动态是否及时获知;公众对科学技术知识兴趣是否浓厚。
据《2009年成都市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公报》显示:2009年成都市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5.85%,在全国已公布数据的城市中排名第五,位居西部第一。就全国范围比较而言,成都不算落后,但就世界范围而言,成都市依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2009年成都市公众了解基本科学知识的比例为20.75%,了解基本科学方法的比例为35.40%,了解科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比例为52.20%。由这一组数据,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成都市的科学氛围、科学环境有一定的基础,但并不浓厚。我认为,成绩与不足都与大众科技传播有密切关系。2009年成都市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样本量为2000份,而1300多名市民表示,自己的科普知识大多从电视、报纸杂志中获得,只有400余人表示从因特网中获取科普知识。这一数据说明传统的电视、报纸等大众传媒工具,由于其普及面广、传播信息快捷、操作使用便利,因而,有约65%的成都市民通过电视、报纸获取科技知识。
近年来,每一次重大的科技进展,如神舟系列的飞船飞天实验,通过电视、报纸,在第一时间让全社会妇孺皆知,尤其是电视的现场直播效果,市民们争相收看,真有万人空巷之势,既消除了科技新闻到达观众的时间差,同时还营造了公众对科技知识强烈关注的浓厚氛围。虽然新兴大众传播媒体因特网发展迅速,但因其在使用上相对于电视、报纸而言不太容易操作,导致收看和阅读不方便,以及使用习惯上的障碍等原因,大大降低了它的利用率,而仅有20%的人通过因特网来获取科技知识。然而,随着因特网的迅速普及,随着人们对因特网知识更新的迅捷、超强的链接功能,以及储存巨量信息等功能的认识,人们利用因特网来获取科技知识的比例肯定会迅速增加,由大众传媒所营造的科技氛围将更加浓厚。
二 大众传媒科技传播是提升广大市民科技素养的重要力量
在和谐成都城市建设中,市民素质建设尤为重要,而现代化的人必将是一个富有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2006年国务院印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简称《科学素质纲要》)明确指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分别对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科学素质行动作出了中、长期的较为详细的发展规划。也有专家学者专门撰文探讨过市民素质与“和谐成都”的关系,如曹玉华在《“和谐成都”与市民素质建设》一文中指出:市民素质“由基本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政治法律素质三要素组成”[3],成都市民科技素养在“和谐成都”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自不待言。
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说,成都历来是水旱从人、时无饥馑,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向来十分重视教育,早在两千多年前,蜀郡太守文翁在成都石室兴办学堂,首开地方政府兴办官学之先河。有着提升市民科技素养的历史、文化积淀。同时,成都也是西部重要的科教中心,拥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成都基地、中国核动力研究院、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等30余所国家级研发机构和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大等42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超过50万人。成都市国家级、省级、市级科技(普)教育基地共计25个。有着提升科技素养的有利条件。
但从实际的利用率、科普影响力来说,这些科研院所、学校和科普基地在发挥提高市民科技素养的作用上远不及大众传媒。就学校来说,因为没有专职的科学课教师,成都市小学的科学课,很多学校是形同虚设,往往被语文课、数学课挤占。因为人力、物力的原因,科普场馆、基地每一年开展的科普活动也有限,往往一年就那么一、两次活动,大型活动参与人数最多也就几千人;小型讲座,如“金沙讲坛”一次仅容纳350余听众,再加之宣传力度的不到位,市民参与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能够参加活动的人就更少了。如今在四川投入较大,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多样的四川省科技馆,是在川和在成都市最受市民青睐的科技场所,自2006年11月开馆到2010年8月,累计接待观众365万,这一数字就全川人口总数甚至成都市人口总数之比来说,也并不多,普及科技的面也是有限的。更别说一些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普基地,因其形式单调,就更难吸引观众主动参观。另一方面,就参观科技场馆、参加科普活动的人员构成来说,参观主体往往是青少年,而普通市民,尤其是中、老年市民参与的机会比较少,兴趣也不高。据《2009年成都市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公报》显示,青年段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10.02%)明显高于壮年(4.85%)和中老年段(3.96%)。壮年、中老年市民需要更科学地适应现代生活,以防止同现代社会脱节,更需进一步提高科技素养。
而大众传媒超强的传播力,超广的覆盖面,尤其是对壮年、中老年市民来说,则可以使他们足不出户,就可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广播等,以收看、收听、阅读等方式了解到最新的科技知识,增进市民对科技的认识、理解和支持,增强市民的科技意识,增加市民参与科技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市民的科技素质。四川省科技馆在2010年开始建立数字科技馆,以方便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在家中通过互联网,实现对科技馆展品的远程体验、探索和学习。这正是深刻领会到大众传媒科技传播的重要性而采取的有益之举。
三 大众传媒科技传播为传播民生科技,实现和谐成都提供重要支撑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民生问题日益突出。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科学技术作为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理应成为服务民生的最为现实的生产力,因此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手段就是民生科技。“民生科技”强调的就是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环境等联系最为密切的科学技术,民生科技是促进社会整体和谐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成都市2009年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市民对健康与卫生保健知识尤为关注,在“公众对科技信息感兴趣程度”排序中,公众对“健康与卫生保健”(64.85%)最感兴趣,公共安全(56.35%)问题成为老百姓第二关心的话题。“健康与卫生保健”与“公共安全”都是民生科技的重头戏,民生科技也是和谐成都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就大众传媒来说,它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产业化的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活动。它的传播对象即受众是社会上的普通大众,是以满足社会上一般大众信息需要为目的的。近年来大众传媒通过报道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相关的民生科技,介绍先进的、合理的和科学的方法,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面对百年一遇的大灾难,成都市民毫无思想准备,不少人缺乏基本的防震救灾知识,一些人感到惶恐不安,严重影响了生活。这时候,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各大媒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报道抗震救灾知识,以及与地震相关的地理知识,使广大市民很快获得了相关知识,消除了认识上的误区,减缓了思想上的紧张、恐惧心理,稳定了整个社会的情绪,使人们将精力很快投入到抗震救灾中,并逐渐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中。
大众传媒就是这样将科技与公众相连,与城市和谐相连。大众传媒是民生科技与市民、与城市建设、与社会相连的桥梁。人们打开电视、翻开报纸,都会很容易找到与民生科技相关的栏目、版面。田园成都、宜居成都观念的兴起,促使大众传媒紧紧围绕老百姓关注的难点和热点民生科技问题,如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和防灾减灾等,指导公众掌握更多、更新科学知识,使老百姓真正过上诗意的生活。
四 大众传媒科技传播促进城市科学管理,高效运行,推动人文成都、田园成都加快实现
成都市提出“十二五”时期“把成都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的宏伟目标。近几年成都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城市建设由辐射式的平面扩展到上天入地式的立体建设,逐渐建成由核心城市和外围地区共同组成的新的城市空间形态,城市发展模式由单纯的规模扩张,向注重城市特色,“以人为本”的全面科学发展,散发着田园气息的新型现代大都市已初具端倪。但城市发展进步的同时,矛盾与问题也凸显。人口拥挤,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危机,这既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科学规划、依法管理,也需要借助大众传媒传播现代科技知识,防范城市危机,促进城市科学管理,高效运行。
城市危机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世界各国早已注意到了它的存在。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国早已建立了一整套规避城市危机、降低城市危机灾难的城市危机管理制度。我们应借助大众传媒传播科学的城市危机管理方法、城市危机管理知识,未雨绸缪。公众科学素质建设本身就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市民科学素质提高了,遭遇重大城市危机时,才能临危不乱,把灾难降低到最低程度。
针对目前成都城市建设中所遭遇的人口拥挤、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危机现象,一方面既要通过合理的、科学的城市建设和布局来改变现状,更要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相关的科学知识,提高市民和各种社会组织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能力,预防和避免人为灾难,如火灾、停电、爆炸、重大工业灾难、废弃物污染、传染病爆发等的发生。另一方面,当城市危机爆发时,也可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相关的科技知识,澄清事实、平息谣言,引导城市有序运转。例如,2009年4月中,墨西哥公布发生人传人的甲型H1N1流感。由于最初误传此病是猪流感,导致人们谈猪色变,猪肉滞销,餐馆生意冷清,猪肉食用大国备受指责。幸好我们有了2003年战胜非典疫情的经验,及时利用大众传媒告知公众H1N1流感的真实身份,以及预防和战胜疫情的相关医学知识。所以,整个城市并没有出现恐慌、骚乱,人们每天生活、工作照旧有序进行。在信息化时代,大众传媒科技传播,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危机的进程和解决,促进城市和谐运转。
[1]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06,(2).
[2]温家宝.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J].求是,2011,(14).
[3]曹玉华.和谐成都与市民素质建设[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6,(1).
G206.3
A
1004-342(2014)02-11-04
2013-12-07
本文是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大众传媒科技传播与和谐成都城市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0SA153);成都学院校基金项目“大众传媒科技传播与和谐成都城市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0XJR06)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许建华(1969-),女,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