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博给予自我的意义:内、外两个世界更加澄明*

2014-03-25廖建国范中丽

关键词:标签符号个体

廖建国 范中丽

(乐山师范学院文学院,四川乐山614004)

微博给予自我的意义:内、外两个世界更加澄明*

廖建国 范中丽

(乐山师范学院文学院,四川乐山614004)

微博扩大了个体的符号应用范围,放大了人的符号本质,给予了自我两个方面的发展意义:一是符号内容增多,使得自我反思有了更多的内容基础,内在世界更加清晰。二是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外在世界更全面地向个体敞开,个体主观真实更逼近客观真实,外在世界更加澄明。同时,微博构建的“关注-被关注”社会关系结构让个体的主体性更强,个体对自我的符号世界和关系网络有了更大的主导权,人的自由度显著提高。

微博;自我呈现;身份认同

微博作为当下最受欢迎的大众化网络应用平台,是个体获取、分享信息的渠道,是自我表达的工具,同时也是个体构建虚拟社会关系的工具。无论是作为哪一种工具使用,微博都是用户以自己为中心创建的应用服务。

较之其他的网络应用,微博的用户主动性相对较高,艾瑞咨询2010年8月发布的分析报告显示: Twitter作为最流行的微博客服务,其用户社交活跃度高于其他互联网用户。他们发生线上行为的主动性更高,愿意关注、分享和评论各类信息。[1]由此可见,微博的确调动了用户的积极性,激活了主动性,成为了建构自我的新力量。

一呈现自我:碎片化真诚纪录让内观更清晰

新工具的出现以及广泛应用,必然是它补偿了其他工具不具有或不突出的功能,满足了使用者的需要。微博的风行道理亦然,它的功能性满足必会使自我的某些面向被悄然激活。

(一)公共表达让个体转身面向自我

自我表现是“个体通过自己社会行为的显示以形成、维持、加强或澄清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2],其中个体的公共表达是自我表现的重要方式。但遗憾的是,绝大多数社会成员一辈子都没有机会在十人以上的场合讲话,在公共场合中始终是一个聆听者角色。即使偶尔有机会公开讲两句(如自己生日、婚礼上被要求发言),也往往是面红耳赤、辞不达意。自我因缺乏公开呈现,个体在其他成员的印象中也就晦暗不明,他我因此变形,并产生连锁反应,影响到主我的生成。

微博的推广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般个体自我公共表达的不足,锻炼了个体的表达能力,增多了一般社会个体的公共呈现机会。微博的强互动性和大众传播特点,相比其他自媒体形态更能弥补公共表达的不足。

与以少数人为中心的论坛相比,微博是以自己为中心。论坛是无中心多对多交流,除了少数人,其他人很难成为主角。微博是以自己为中心构建的网络,用户自己是主角,在这一信息平台中主体的发言动力更足。从关注角度看,由于关注对象是自己喜欢的对象,因此话题参与的意愿较强;从被关注的角度看,粉丝有助于主体获取成就感,粉丝多少是测试自己是否受欢迎的经济而有效的方式。要赢得粉丝,微博用户就不能只安于潜水,因此要求发言的压力和动力并存,微博成为了个体发言积极性最高的网络平台。

与博客比,博客要求信息完整,微博则要求简洁。博客表达存在表达能力的门槛,一般人很难以之作为呈现自我的常用手段。微博和短信一样,表达能力要求低,几乎可人人为之,因此微博更能承担起纪录自我的功能。此外,博客的互动性较差,一般人的博客只是个人“流水账薄”,鲜有他人共赏。从交流结构上看,博客以个人为中心,但因缺乏互动显得相对封闭。而微博既以个人为中心,又能即时便捷地将信息输入输出,对用户持续刺激,使用户处于兴奋状态,因此微博表达的公共性要强得多。

与社交网站比,社交网站是封闭起的,互动只集中在小集体内部。微博除了有以用户自我为中心构成的网络部落外,用户的粉丝又以自己为中心形成新的网络部落,这样,互动的内容如果有价值,可以通过裂变式传播将互动扩大到所有用户中去,成为大众话题。微博用户只要有足够的话语能力,就可以穿透各个微博圈层,获得公共注意力,成为草根明星。

由此可见,微博是现代个体公开呈现自我的最佳平台。通过微博,公众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而是成为有思想、有自我、有价值的群体。普通个体的公共表达,有助于相互间增进了解,这样,他我的形成更符合个体自我的真实,他我与主我之间更能做到和谐与统一。微博表达的便捷,也符合现代生活的快速节奏,即时的生活纪录,也鼓励了个体真诚地面对自我,由对神、自然界、领袖的外向型注意,转向面对自我内心的内向型注意。

(二)公共表达让个体变得更“聪明”

搜索引擎是否会因为查找便捷而让人记忆力衰退?轻松的网络文学阅读是否会催生反智文风?网络的低俗是否会让人堕落?这些是网络商业化后就一直存在的疑惑。“而新近调查的结果是互联网让人聪明,专家在线调查发现,超过3/4的受访者认为未来10年互联网可以让人变得更聪明,更有2/3的人称互联网提高了阅读、写作及传达知识的能力。”[3]何谓更聪明,其实就是一个人更有见识、判断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更强。

微博的应用,提升了个体公共表达的能力。在这种公共表达中,由于涉及到要吸引更多的粉丝,并需要得到粉丝群的应和,因此目的表达主体需要付出一定的心力,才能让自己的公共表达不至于沦为自言自语。库利将自我意识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设想自己在某些场景中的言行,设想做出某些言行后他人可能有的评价,通过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调整自我。微博较强的互动性恰能让这三个阶段融为一体,在公共表达后直接获取他人的评论,进而通过反推比较,获知自己在社会、他人、思维力、见识度方面的真实水平。“微博就是这样一项使人‘聪明’的互联网工具。所谓‘聪明’就是更知道自己是谁,即古希腊贤哲的‘了解你自己’。”[4]

(三)完整真诚的纪录是内观的基石

万瑞数据2010年8月发布的研究数据发现,国内用户的微博使用目的可以分为四类:自我表达型(46%)、社交活跃型(16%)、讨论参与型(16%)和偏好潜水型(21%)。自我表达型用户侧重于随时表达自己观点和寻找自己的一个发泄空间。[5]从这一数据也可以看出,微博主要还是一种自我表达的工具。

微博编发容易,无论是触的“景”还是生的“情”,都可以即时用手机或拍或记下来,并同步通过微博传播开去。“每条小的更新,每一条单独的社交信息,本身都是微不足道的,甚至是十分平庸的。但若假以时日,当它们汇集起来,这些小片段就渐渐接合成一幅细致得惊人的,描绘你自己、朋友或家人生活的画卷,就像成千上万个点构成的一幅印象派画作。”[6]历史是走向未来的基础,微博既会像一面镜子,映射出自我的历史状态;也会像脚下的路,引领出完全不一样的未来自我。微博让个体可以随时随地留存自己的生存符号。尽管这种纪录完全是围绕自己构建起来的“琐碎”,对别人没有意义,但对自己却意义非凡。它让每个个体有机会停下来观察自己的感受和思绪,不断地整顿调节自己,日积月累,个体对自己的了解程度会更深,打破“世界上最不了解的人是自己”的咒语。

与博客文章的化装表演不同,微博纪录的真诚度更高。博客文章体量大,结构完整,最能体现一个人的表达力和思想力。人们为了更好地展现自己,往往书写态度严肃,既会考虑书写内容的质量,也会考虑文章公开的后果,为此博客文章往往一稿三易。与之相对,微博是生活中的闲言碎语,表达态度随意,短文本最常用于表达主体的瞬间感受。内容纷杂的微博沿着时间轴被不断刷新,历史微博随风而逝,倚马立就的微博较少润饰,因此真诚度更高。

卡西尔曾谈到:“人的符号活动能力进展多少,物理实在似乎也就相应地退却多少。在某种意义上说,人是在不断地与自身打交道而不是在应付事物本身。他是如此地使自己被包围在语言的形式、艺术的想象、神话的符号以及宗教的仪式之中,以致除非凭借这些人为媒介物的中介,他就不可能看见或认识任何东西。”[7]微博是用户描绘自己的符号,因此它作为认识自我的媒介具有重要意义。人在本质上是符号性的,但是,他所提及的符号都是纪录自身之外的符号,认识主体从来没有面对过自己。此前的人们认识自我,更多的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方式作为标准,但他人在我们面前的呈现,很多时候是表演性质的,因此容易导致我们对他人的误解,进而作为错误的判断,这也是“东施效颦”产生的因由。当微博全息纪录了个人日常的生活之后,主体就能直接观察认识自己,避免狂妄自大或妄自菲薄。安东尼·吉登斯认为,“自我认同并不是个体所拥有的全部特质及其组合,而是个人依据其个人经历所形成的,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8]微博真诚细致的符号纪录,恰是个人经历的符号凝结,有了这一不会因时间而耗散的纪录,自我所作的反思性理解也就更可靠、更准确。

二外观世界:主观真实无限逼近客观真实

微博既是呈现自我、内观自我的通道,也是外观世界的窗口。其信息分享功能比起“内观”来说对社会的影响更直接、更显著:报道主体多、报道速度快、信息渗透力惊人,而信息的扩张还可以促进社会组织和社会运动的形成。微博推动的信息自由流通,让世界更透明,也让线上线下融为一体,彼此影响,人们对外在世界变动的感知变得更灵敏。

(一)微博多样性呈现了世界的复杂性

真实可以分为三类:客观真实、媒介真实、主观真实。媒介真实是客观世界和个体主观世界联系的纽带。微博作为客观世界的符号呈现,相比传统媒介和其他网络次生媒介,其信息的多样性和内在的意识形态多样性,提高了外在世界的能见度。

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是“先筛选后发表”,微博的内容传播是“先发表后筛选”。微博用户将海量信息自由推送到互联网上,以这些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转发率、回复数等客观数据作为过滤手段,精华信息被自然“淘”出来。

在价值观的多样性上,传统媒体需要经过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把关人的价值标准的筛选,很多内容被媒介主动遮蔽。尽管这样的把关是必要的,但从展现世界复杂性这一角度看,不能不说是一种缺失。在信息的多样性上,传统媒体受容量的限制,会剪裁掉“正常”信息,媒体只负责呈现“异常”的世界,这种媒介真实离真实世界相去甚远。而微博则能在用户的互动中生产更多的信息,这些信息覆盖了更多的生活主题,虽被斥之为“口水性”太强,但却是真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如此,微博呈现出来的媒介真实才更接近客观真实。

与博客相比,微博同样能体现出信息丰富的优势。微博和生活紧紧交织在一起,任何一个触动用户神经的事实、现象、情绪,都会成为凝聚人们的话题。博客因互动性差,话题往往是静态性的,注意一下博客网站的排行榜话题,就会发现热门文章中很多属于历史题材。简单类比一下,博客就像是深度报道,事件重大篇幅长;微博就像滚动报道,文字精简内容杂。与BBS相比,BBS往往要考虑话题的公共性,要考虑大多数人的接受特征。而微博话题只需要考虑小圈子的可接受程度,内容的丰富性同样能体现出来。

缺少过滤把关和信息主体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了微博符号的多样性,客观世界很多曾经被遮蔽起来的部分,通过微博这一通道,有了机会呈现于公众眼前。近两年的一些重大时事,如李刚事件、钱云会事件、小月月事伯等,其中很多事实都是通过微博显现在公众视野里的。公众也藉由微博符号,缩短了主观真实与客观真实之间的距离。当然,缺乏把关的信息中难免会掺杂着流言与谣言,但透明的信息环境具有舆论“自净”功能,流言最终会被证实或证伪,谣言也终将会暴露在阳光之下无所遁形。

“人总是倾向于把他生活的小圈子看成是世界的中心,并且把他的特殊的个人生活作为宇宙的标准。但是,人必须放弃这种虚幻的托词,放弃这种小心眼儿的、乡下佬式的思考方式和判断方式。”[9]由于具有“先发表后筛选”的特征,微博展现出的复杂符号世界,可以解除个体的自我封闭,不再像井底之蛙一样被局限在个人生活的小圈子里,让个体观念世界更接近现实世界。同时多样化的信息容易培养接受者的质疑精神,使之不再受蛊于一家之说。面对多样化的信息内容,微博又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构筑的信息网络,天然缺少审判者,事实真相与是非曲直需要信息接受者自主判断。否则,面对充满矛盾的纷杂信息时,用户就会迷惑不解、寸步难行。

每个微博用户都是信息的传播者和解读者,用户依靠自己的生活经验,在信息的传播与解读过程中延伸了想象能力,拓展了思维空间,提高了主体的内省能力。内省是人对自己的一种反思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人内传播形式。内省分为日常的、长期的自我反思活动和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根据为米德的研究,短期的自我反思活动(又被称为“内省式思考”)并不是在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发生的,只有在一个人遇到困难、障碍等新的问题状况,既有的习惯和观念难以解释对象时才会活跃起来。[10]微博的强互动性,既锻炼了使用主体的理解能力,也锻炼了使用主体的表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主体会接触到许多新现象、新问题,这样,内省式思考就被激活,个体对自我出入其中的客观世界的理解和判断也就更加准确。

(二)个体社会化速度更快、程度更高

现代社会是个人主义张扬的社会,也是一个人“被原子化”的社会,是一个独立但又孤独的社会。近年来的网络热词“宅男”、“宅女”,正是对当下人的生存状态的形象描绘。作为小孩,很小就有了独立意识和个人空间,更早地脱离了父母的影响。在传统时代,“父母在,不言老”,人的一生要被父母约束始终,现代社会中作为社会化力量的父母的影响无疑被弱化了。作为成人,陌生人社会使个体间互动较少,交流不深。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传媒得以昌盛,成为人们与社会联系的中介。但遗憾的是,通过传统媒介与社会发生的联系,交流结构是单向的,输入的信息比输出的信息多得多。网络出现后,这一平台次递出现的次生平台很好地实现了互动,信息输入输出渐趋平衡。而在这些平台中,微博具有更强的互动性,更完美地实现了个体与外界的互动。

凭借强互动技术特性,每个个体都不只是一个被规范的对象,而且还成为影响外部世界和他人的一个社会化力量。每个个体都在释放着某种作用力,即所谓的微动力,悄然改变着社会的话语结构。微博的互动性,能让每个用户充分锻炼自己的公共表达能力,克服交流的心理障碍。虽然这种交流和现实生活中的直接交流还存在差距,但比之其他交往方式,无疑是更趋近真实场景。无论是出于对现实的失望,还是其他原因,一个人选择把自己长期“宅”起来,久而久之很容易产生恐社交症,形成心理障碍。在崇尚独立的今天,微博的应用自然弥补了社交缺乏的缺憾,加速了人的社会化程度,提高了人的社会适应度。

(三)“围观改变世界”增强了个体的主体性

微博表达不仅仅是一种符号呈现,它还是一种能够有力干预现实的舆论力量,各个微博个体就共同话题展开的交流,会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影响甚至改写个别事件的结局。正所谓“围观改变中国,关注就是力量”,微传通过优化沟通、促生行动,进而影响甚至改变现实。一个个体的微博表达可能微,但无数个个体凝聚起来的,就是强大的社会舆论,形成的舆论能惩恶扬善,个体的力量因此也就被彰显出来。就像小孩子第一次扔石头到水里,石头激起的波纹会让小孩子极度兴奋,继而不断地扔石头。心理学认为,小孩子之所以很兴奋,并不断的重复这一举动,在于扔石头于水中激起的波纹让小孩子发现了自己的力量。微博也是如此,“围观改变中国,关注就是力量”会让微博用户特别是草根用户发现自己的力量,从而获得自身存在的实在感。这种自我力量的发现,会像小孩扔石头于水中,从荡开的水波中兴奋地发现自己的力量一样,促使微博用户在以后的社会事务中更加积极地投入。微博引发了传播方式进而生活方式的革命。无数微博用户彼此关注、评论和转发,许多共同关心的话题会通过微博真正链接起每一个社会个体,社会一有风吹草动,舆论便迅速生成,个体的付出能即时得到回应,自我的吁求能迅速听到共鸣,个体能从中获得支持和力量,个体的自尊得以复苏和提升,自我意识因此增强。

三关系链接:以兴趣为聚合点的共同体重建

当人际间的人身依附关系被货币关系取代之后,个体获得了独立。在货币关系逐渐扩大为人们相互间的基本关系的过程中,个体从融身集体的自我泯灭,到脱离集体的自我发现,个人主义逐渐上升为集体主义的合法性基础和目的。自我获得了独立,但也为此付出了孤独的代价,个体因此渴望着与他人发展物质关系以外的精神关系。精神关系的建立需要交流,原因在于交流是获取精神共在感、归属感,维持自我身心稳定的基本手段,这也符合人的符号本质。

(一)从现实关系的强制聚合到兴趣粘连的自由组合

在网络出现之前,人们相互间多以民族、国家、同乡、同学等固定认同元素作为建构共同体的基础。这些社会关系无法选择,较为固定,个体从一出生就被限制在这些社会关系中。工业化社会以来,人们之间的传统联结关系脱离了这些固定性认同元素,交往更看重精神志趣上的相似性。传播技术的运用,更是促使了“兴趣型社会群体”的发展。

网络出现后,特别是网络次生媒介SNS(社会性网络服务)的诞生,人们的社会关系才最终突破了现实的种种限制,可以自由地通过各种相似点结成新的社群关系圈。在这点上,微博与SNS具有相同的功能。缔元信(万瑞数据)2010年8月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微博最主要的关注范围是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同学、同事、业内人士,微博的SNS特征明显。[11]微博和SNS有一定的重合度,如关注和联络熟人、朋友,认识陌生人,打发闲暇时间等。

微博圈子的形成,是个人主义张扬之后,高度原子化人们的一种重新聚合。微博与SNS一样,是以现实人际关系为组群基础,但又不局限于这些关系,它以共同兴趣为最终联系纽带,通过六度空间原理,[12]不断更新、扩展着用户的交往群体。这样,微博就成功地实现了自由设定自己的交友圈,控制自己希望的社交范围,提升了交往的质量。微博圈子的有效建立,也就自然为孤独个体重新建立起了共同体,成为人们情感归属的一种对象。

在哲学上,对自由的理解不尽一致,其中常见的一种解释,是将自由理解为个体拥有自由选择权,不必过着规定的生活。如果这样理解的话,那么无疑微博平台是给予用户最多自由的网络技术平台,这点也体现在网络群组的组建上:

首先是对关注对象自由选择。微博提供了“关注”功能,关注是一种单向、无需对方确认的关系,可以随意添加关注。添加后,系统会将关注对象更新的微博内容同步呈现在用户的接受终端。一个用户“关注”的对象越多,则获取的信息量越大;关注的对象不同,获取的信息的质量和内容也不同,这些都是用户自主选择的结果。微博用户可以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人进行关注,也可以方便地随时取消“关注”。

其次是对粉丝自由选择。微博客不仅可以自由选择关注的对象,也可以选择粉丝。每个微博客可以发出邀请,邀请培养一批关注自己的“粉丝”,形成一个自己的交际圈。如果粉丝数量可观,用户可以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的“粉丝”群进行分类,这样在传播内容时,可以限定自己的信息发布范围。当然,如果有不喜欢的人成为了自己的粉丝,就可以使用微博的黑名单功能,在粉丝用户名旁点击“移除”按扭,就可以解除双方的信息往来关系。

无论是对关注对象的选择,还是对粉丝的选择,其实选择标准最终都可以归结为一个,那就是兴趣。微博社群的加入与退出完全自由,能够将各个微博用户粘连在一起的,只有兴趣。各方兴趣相同了,交流就能获得快感,在碎片化时间中既能排遣寂寞、打发无聊,也维护了社会关系,一举而两得。

(二)标签作为兴趣代码的共同体重建

就像论文有关键词便于归类一样,每个微博用户都有个人标签便于聚合。所谓个人标签,“是指自定义描述自己职业、性格特征和爱好的关键词,通过搜索标签可以发现与自己同行同好、同性格或共同经验的人”[13]。微博用户在设计自己的个性说明时,可以添加新的标签或是删除已有标签。标签是微博时代人们建立关系的身份识别码,就像动物身上特有的味道,是判别对方是否属于同类的特征。

标签命名百无禁忌,名称因此千奇百怪:山楂树、宅、美剧、睡觉、一些事一些情、郁闷、非诚勿扰、周一……似乎所有的词语,都可以成为一个人群聚合的理由,标签的古怪和多样,实质上是个人主义时代人们个性的一种自我说明和证明。标签的多样性鼓励了个体的个性,但个体并不因此寂寞,因为经由任何一个标签,在搜索引擎的帮助下都可以寻找到同好者或被同好者找到。借助标签这一通道,在主动和被动中,个人的虚拟交往圈子被不断更新。可以说,标签是孤独社会中人们重新聚合的重要方式,正是通过标签对同道中人的聚合,越来越原子化的现代人才重新寻找到了集体,久违的归属感回归个体。

在哲学中,自我可以被分为三个部分: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其中心理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诸方面心理特点的意识。微博是以兴趣建立“关注-被关注”交往圈层的,用户在与志同道合者的交流过程中,自我的兴趣、爱好、气质与性格被进一步激发,个性能被发展得更加粲然鲜明,自我意识必然得以强化。

注释:

[1]艾瑞咨询:《2010年4月美国Twitter用户社交活跃度高于普通互联网用户》。

[2]全国13所高等院校联合编写组《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03页。

[3]闫肖锋:《微博心理学》,载《青年记者》,2010年4月上。

[4]闫肖锋:《微博心理学》,载《青年记者》,2010年4月上。

[5]《微博研究报告:短期内冲击SNS自我表达型近半》(Techweb.com.cn)。

[6]胡泳:《从内观到分享和发现》,载《新周刊》,2010年第2期。

[7](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36页。

[8](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赵旭东、方文译,三联书店,1998年,第275页。

[9](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

[10]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0页。

[11]《微博媒体特性及用户使用状况研究报告》(http:// www.cnad.com/html/Article/2010/0819/20100819092152827.shtml)。

[12]六度空间原理又称小世界理论,指任何一个人最多通过六个人的联系,就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建立起关系。

[13]标签定义参考了新浪微博官方网站(http://help.sina.com.cn/i/199/594_12.html)。

G20

A

1004-342(2014)02-01-06

2014-01-02

2012年度教育部青年基金课题《互联网对个体的自我建构影响研究》(12YJC860026)。

廖建国(1976-),男,乐山师范学院文新学院副教授,新闻学博士;范中丽(1975-),女,乐山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标签符号个体
学符号,比多少
“+”“-”符号的由来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无惧标签 Alfa Romeo Giulia 200HP
不害怕撕掉标签的人,都活出了真正的漂亮
变符号
标签化伤害了谁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科学家的标签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