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生态学意蕴及其现代启示

2014-03-25李昌英姜喜咏

关键词:自然界异化劳动者

李昌英, 姜喜咏

(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马克思在实践精神指引下,批判吸收黑格尔、费尔巴哈异化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通过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不仅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而且批判了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及其异化生产对自然生态的破坏,表达了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切。在他看来,生态问题即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问题,根本上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异化的问题。因此,要解决生态困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永续发展,首当其冲是要了解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含有丰富的生态意蕴。深度挖掘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生态意义,有利于我们从理论上认识生态问题的本质,从根本上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质量和效率,更好地建设美丽中国。

一、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

异化是个历史范畴,是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物。最初在哲学语境中使用,指原本属于人的存在,由于人自身的活动而变得与人疏远、对立,甚至演变为外在的控制、奴役自己的力量。劳动被马克思看作是人所特有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是人与自然发生关系的中介。近现代工业化以来,劳动、生产实践在创造人类本身和丰富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危害劳动者与自然界的消极影响,即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变得对立而尖锐。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发生了异化,劳动者把自己的力量、自己的生命奉献给劳动,反过来却被劳动对象支配。异化劳动使劳动过程中的一切关系发生了颠倒。鉴于此,在继承并扬弃黑格尔的人本学异化思想和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思想的基础上,马克思在《手稿》中第一次将异化理论延伸到劳动领域,构建了自己唯物的、科学的异化劳动理论。

在《手稿》中,马克思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内容。首先,从劳动成果看,异化劳动表现在人与其劳动产品的异化。“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自己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1]54异化劳动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决裂并趋于对立状态,原本由工人生产出来的商品反过来成为支配、奴役、摧残人的异己力量。其次,异化劳动表现在人与劳动本身的异化。劳动异化不仅外在表现在结果上,最根本的是表现在劳动过程中,劳动结果的异化是由劳动过程本身的异化所决定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劳动分工使得工人被肢解,沦为生产线上的螺丝钉。劳动过程不再是愉悦的,而是痛苦、压迫的。“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2]劳动不再是满足劳动需要的手段,而被贬低为谋求肉体生存的手段。异化劳动抹杀了人的精神,把人变成了纯粹的动物。再次,劳动异化使人同其类本质相背离。马克思认为,人是类存在物,有着自己的类本质,即人是一种“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1]56。所谓普遍性,就是说人和其他动物一样,都要依赖自然界而生活;所谓自由,就是说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与动物存在根本区别,人能够按照自我意识自由地生产创造。异化劳动恰恰使人沦为动物,使人与自然对立,从而丧失了作为类存在的特征。最后,异化劳动催生出人与人之间病态的社会关系。劳动不仅生产出了劳动产品,而且生产出人与人的关系,异化劳动生产出来的人只能是与劳动者敌对的人,即资本家。异化劳动使人与人之间呈现出剥削与被剥削、支配与被支配、控制与被控制的异化关系。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发生了严重异化,异化劳动不仅引发劳动产品、人的类本质、人与人的异化,而且紧随其后的将是生态系统的全面异化。马克思在强调人的一系列生命活动发生异化的同时,也涉及到自然和人之间关系的异化问题。

二、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透视出的生态意蕴

马克思在论述异化劳动的过程中,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的无机身体,指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1]56。把自然界作为人身体的一部分,足见马克思对自然界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他对生态环境的关心无不在对异化劳动的表述中断断续续地述说着。

(一)马克思异化劳动与生态问题的内在逻辑

在整个人类历史过程中,劳动是联结人与自然之间的纽带。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3]可见,自然界是劳动和人的生命活动得以开展的前提。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劳动过程中,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是同时进行的,二者从来都是荣辱与共、血肉相连的关系。人的劳动在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下,人与自然就会协调、持续地发展。相反,劳动的异化必然导致人和劳动对象——自然界的异化,人与自然就会走向“反对自身”的不归路,异化劳动蕴含生态危机的内在逻辑。

首先,劳动目的的异化引发生态问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追求资本和剩余价值成为一切生产活动、伦理价值的轴心,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就是围绕资本逻辑运转的大机器。资本家为了实现资本增值,必然会盘剥劳动者。劳动者为了生存,不惜贬低自身价值和尊严,直接沦为资本增值的异化劳动工具。可见,资本家把劳动仅仅当作资本增值的手段,而工人也把劳动赤裸裸地当作谋取生存资料的途径。不仅如此,在异化劳动视域范围内,人同自然界的其他一切丰富多样的关系都被无情忽略。正如马克思所说,“忧心忡忡的,贫穷的人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经营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独特性。”[1]180劳动和自然界都被看作是为满足人的需要而存在的,劳动目的的设定变得简单而机械,而劳动目的是否设定得合理,直接关系到劳动对象、自然界的命运。把自然界仅仅看成为人的存在物,就会赋予人类向自然界无限索取的价值合理性和道德正当性,人们就会理所当然地忽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毫无顾忌地开发自然、盘剥自然,最终结果是全面爆发生态危机。具体表现如下:一方面,资本家为满足无限贪欲,必然会肆无忌惮地盘剥自然,疯狂掠夺自然资源,任由资本取舍自然。例如,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占有廉价原料和粮食,便开垦发展中国家的森林用地,生产资本所需的粮食、工业原料等,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旱灾、水灾、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危机。另一方面,由于异化劳动为资本家生产了富足,为劳动者生产了贫穷,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拉大。缺乏充足经济来源的劳动者,极易做出片面甚至唯利是图的价值选择,将目光投注于自然界,向无声的自然索取生存资料,如乱砍乱伐树木、挖采矿产资源、逮捕野生动物等。任何能增加经济收入的行为,人们都会不惜代价去采取,从而使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总之,劳动目的的异化加剧了对自然资源的损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其次,消费的异化加剧了生态危机。消费异化是由异化劳动直接引起的,异化劳动构成了异化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在异化劳动条件下,劳动者越来越被束缚在机器上,劳动者的活动范围日益缩小,其工作也只是重复着一个专门固定的机械动作,劳动过程极其单调枯燥。人们在异化劳动中,享受不到真正的劳动尊严和幸福,身体和精神都饱受折磨,于是寄希望于劳动之外的其他方面,消费便成为宣泄口,被认为是所受奴役、虐待的补偿。劳动者这一单纯的想法让资本家看到了商机。接踵而来的便是大众传媒无孔不入的意识形态灌输,向劳动者鼓吹消费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取向,这完全迎合了劳动者在异化劳动条件下的需要。人们的消费不再是出自真正的需求,而是为了消费而消费,消费被作为衡量生活质量和幸福的尺度,消费在异化劳动条件作用下也发生了异化。伴随异化消费的刺激,市场为满足供给,必然会盲目扩大生产规模,以便向自然索取土地和其他原材料,向自然投弃工业废渣,使自然异化为现代工业的水龙头和下水道。可见,异化消费能够引发巨大的生态压力,使得资源极度浪费、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生态平衡被破坏,导致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和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

(二)扬弃异化劳动,促进生态平衡

异化劳动是人和资本主义社会全面异化的总根源,也是生态危机的内在根源,而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催生异化劳动的根源。私有制中的资本以及资本战车上绑缚的异化劳动,使人与自然之间原初的和谐统一关系被割裂,使自然在资本昼夜不停的循环中被攫取,忍受着资本的逼迫与掠夺,这是当今生态危机的真正根源。因此,要消除生态危机,恢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最根本的就是要消除私有制,或者说,对生态危机负责的不仅是人们的行为,更是支配人们行为的深层因素——私有制。正如马克思所说,“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作为对人的生命的占有,是一切异化的积极的扬弃。”[1]82马克思同时指出,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1]81,只有在共产主义阶段,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过程是人与自然不断异化与超越异化的过程。共产主义要消灭私有制,绝不意味着简单地废除私有财产,而恰恰是真正人的财产的恢复。它的实现必须要发展生产力,在生产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变革私有制,消灭非自愿的社会分工,调整社会与人的关系,才能真正解决人与自然的异化。因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在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条件下,生态问题不可能消解,只有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改变生产关系,实现共产主义才能使自然界真正复活”[4]。

综上所述,异化劳动导致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深度对立,导致人、自然、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不和谐,是人与自然关系异化形成生态危机的直接原因。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与生态问题的产生有着必然的内在逻辑关系,其消除异化劳动的思想对消灭生态危机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即只有依靠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的解决,才能最终扬弃人与自然的异化,走上生态文明的康庄大道。

三、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对我国构建美丽中国的启示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这是当代中国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和资源问题所作出的战略性选择。目的在于建设优美宜居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和谐有序的社会发展环境,实现自然之美与社会之美的有机统一。而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透视出的生态意蕴,对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筑美丽中国的具体实践,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5]。

(一)推动经济发展,完善分配机制

在异化劳动条件下,“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1]59。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理论的考究是透过人与自然的关系考察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认为私有制是异化劳动和一切异化现象的根源,而消灭私有制的动力来源于生产力的发展。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从制度层面上不存在私有制的问题,因此我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发展经济[6]。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美丽中国,最根本的是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矛盾。一方面,积极发展经济,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劳动者自由全面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环境就是现实生产力的发展理念,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适当开发国家的各项资源。同时,创新经济发展模式,以生态旅游业、生态农业等环保性产业拉动经济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格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另一方面,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注重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消除贫困,因为只有消除人与社会的异化才能彻底消除自然生态的异化。劳动者作为社会财富、人类文明的直接创造者,要从根本上消除人与社会的异化,必须尊重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利益格局,使人们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在强调二次与初次分配注重公平的同时,也要强调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适当调整劳资关系。对分配制度和利益格局进行适当调整,促使利益主体多元化,分配方式多样化。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7]。唯有努力实现社会财富和各方面资源的公正分配,劳动者才能真正将自己视为共同体的一员,自觉担负起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和责任。

(二)树立生态文明道德意识

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保护之情,在劳动异化的影响下转为对自然的仇视、破坏和疯狂掠夺,二者演变为一种统治与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占有与被占有的异化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状态被彻底打破。劳动的异化渗透到自然发展中,生态自然也走上了异化发展之路。这告诫我们,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本质统一,必须切实转变异化的劳动观念和生产方式,引导公民培育起合理的生态文明道德意识,并使生态文明道德意识贯穿于人类劳动实践和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树立生态文明道德意识,就是要平等地对待自然界,把自然看成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当成人自身的一部分,剥削自然也就是剥削人类自己。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不仅要考虑自身的物质精神需求,而且要尊重自然的生态价值,树立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的道德责任感和伦理关怀,用自己的深刻认知、正义良心、美德去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后代、关心自然、关心全人类[8]。同时还要与“人类中心主义”“经济中心主义”等其他一切形式的片面价值观作斗争,树立绿色消费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要求必须加强人们思想层面上的生态文明道德意识培育,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深入到人们心中,才能提升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全面性以及实践结果的正向价值。

(三)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

自然的异化与消除异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体都是人自身,而人是具有主动性的存在物。在扬弃人与自然异化的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运用一定法律法规,对劳动主体的活动和生产方式进行适度规范、监督与管理,促进其劳动生产活动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律。首先,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建立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环境保护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建立起长效的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其次,加强生态监督机制建设。建立环境执法监管机制、领导干部政绩综合评价体系,使各级监管部门明确职责,提升队伍素质和执法水平,落实监管效果,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最后,加强体制、机制的创新,鼓励群众参与建设美丽中国的积极性、创造性。通过法律的强制性强化劳动主体的生态责任意识,从而使劳动主体自觉将异化劳动转化为生态劳动。

综上所述,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展现了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从异化劳动的视角透视出生态危机的根源和解决办法,有利于当代中国建设一个经济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社会公平正义、人们有尊严的劳动和进行理性消费的社会,这正是构筑美丽中国的题中之义。鉴于此,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指明了方向和途径。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1-202.

[4]郑安定.《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当代意蕴[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54-56.

[5]余建军.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视域立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22-26.

[6]杨斌.论马克思主义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6-11.

[7]李健,谢鸿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2-16.

[8]陈武.生态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32-35.

猜你喜欢

自然界异化劳动者
劳动者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自然界的一秒钟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例说“自然界的水”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