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师徒制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2014-09-20刘映朕

关键词:接受者师徒隐性

刘映朕

(扬州大学商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知识转移是知识在组织间、个体间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识共享,既是知识源与知识受众之间知识交流的过程,也是知识提供者与知识接收者之间相互适应的过程[1]。现有文献对“师徒制”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内部,研究多采用定性分析方法,而对于高校师徒间知识转移实证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以江苏某高校为例,利用层次分析法探讨影响高校师徒间知识转移的关键因素,探讨如何提高高校师徒间知识转移效率。

一、高校师徒间知识转移影响因素指标评价

本研究认为高校师徒间知识转移影响因素(A)主要包括知识特性、情景特征、知识源特征、知识接受者特征等。

(一)知识特性(B1)

1.知识的隐性程度(C1)

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指出,“隐性的、难以表述的知识”与“外在明确的表象性知识”相对应存在[2]。显性知识是客观的社会化知识;隐性知识则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建立在个人经验基础之上的主观化知识,其基本特性是寄生性[3]。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知识的内嵌程度越高,知识隐性程度越大,知识转移效果越差。

2.知识的复杂性程度(C2)

野中郁次郎 SECI(Socialization、Externalization、Combination、Internalization)模型中提出知识转移是知识在不同“场”中共同化、表露化、结合化、内部化的过程,是“场”内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结果[3]。知识涉及到的领域越多,与其他知识交互的频率就越快,知识的复杂性程度就越大,知识转移越困难。

(二)情景特征(B2)

1.学习条件(C3)

传统的师徒间知识转移是面对面传道、授业、解惑。随着教育技术发展,学习条件改善,电子邮件、网络教学平台、交互式多媒体、电子图书馆等技术平台的出现,师徒间知识转移形式呈多元化,为提高知识转移效率提供前提。学习条件越好,师徒间知识转移效率越高。

2.师徒间关系(C4)

师徒间关系融洽程度反映主体间信任及密切程度。师徒在知识转移过程中若能树立共同的目标、营造相互信任的合作氛围,进行轻松的沟通、愉快的合作、亲密的共事[4],将有益于隐性知识顺利转移与共享,避免知识转移过程中的个人机会主义。师徒间关系融洽程度直接决定了知识转移的效果,并成正相关性。

3.师徒文化(C5)

师徒文化是由师徒的价值观、信念、处事方式等组成的特有的学习文化形象。良好的师徒学习文化氛围能够鼓励师徒学习新知识、提出新观点、分享学习经验、创新知识理论,进而实现知识转移、知识共享。师徒学习文化氛围越浓,知识转移频率越快[5]。

(三)知识源特征(B3)

1.知识源知识储备情况(C6)

知识源知识储备特别是隐性知识储备情况影响师徒间知识转移的效果。师傅具备充足的知识储备,能够引导徒弟确定所研究问题的本质,并提供解决方法的参考意见,引领徒弟进入更高层次研究。知识源知识储备量越大,师徒间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就越小。

2.知识源知识转移意愿(C7)

知识转移意愿即知识源愿意转移自身知识储备的强烈程度[4]。知识源是拥有某领域的核心知识技能并享有特殊待遇的专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对自己所拥有的隐性知识具有保护意识,缺乏知识转移意愿及主动性。知识源的知识转移意愿强烈,知识转移的效率就高。

3.知识源知识传授能力(C8)

知识源知识传授能力是知识发送方提炼知识、选择编码方式和载体的能力[6]。师傅依据个人知识转移意愿,针对知识特性和知识接受者的需求,将那些无序的、零散的知识碎片进行系统化梳理和提炼,并做出恰当的诠释和表达[7]。师傅的知识传授能力越强,知识转移速度与效果越好。

(四)知识接受者特征因素(B4)

1.知识接受者的学习态度(C9)

知识接受者的学习态度是知识接受者接受新知识的意愿及态度。新知识的接受与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容易造成知识接受者心理上的学习抵制态度。借助于物质和精神奖励,可激发知识接受者的学习热情。学习态度端正与否影响师徒间知识转移效率的高低。

2.知识接受者与知识源的知识位势差(C10)

知识位势差是师徒间所拥有知识量的差别[8]。“师徒制”实质是知识在不同位势主体间流动进行知识转移的过程。知识接受者与知识源的知识储备高低位势差距过大,或者通过努力也难以理解知识源转移的知识,会降低知识源知识转移的动力以及知识接受者学习的积极性[6]。师徒间知识势差越小,知识转移的效果越好。

3.知识接受者的知识吸收能力(C11)

知识接受者的知识吸收能力影响知识转移的效率。知识接受者的知识吸收能力与其知识储备量密不可分,接受者只有具备一定知识存量,才能够充分理解知识源转移的知识,将其与存量知识有机融合,并提升知识创新能力。接受者的知识吸收能力越强,师徒间知识转移效果越好。

二、高校师徒制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高校师徒制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技术路径

高校师徒制知识转移影响因素评价模型指标值来源于专家经验判断,为使模型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及有效性,引入层次分析法,构造两两成对比较矩阵,计算各层次构成要素对于总目标的组合权重,实现不同要素的重要度的次序排序,为分析高校师徒制知识转移影响因素提供参考依据,具体技术路径见图1。

(二)构建高校师徒制知识转移影响因素成对比较矩阵

图1 层次分析法技术路径

在确定各层次各因素之间权重时,Satty等人提出一致矩阵法,即把所有的因素进行两两相互比较,并采用相对尺度,尽可能减少性质不同的诸因素相互比较的困难,提高准确度。判断矩阵表示本层所有因素针对上一层某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比较。根据1~9标度方法以及德尔菲技术问卷30名专家,利用加权平均法构造高校师徒间知识转移影响因素成对比较矩阵(见表1~ 6)。

表1 判断矩阵元素aij的1~9标度

表2 A与B构成的成对比较矩阵H1

表3 B1与C构成的成对比较矩阵H11

表4 B2与C构成的成对比较矩阵H12

表5 B3与C构成的成对比较矩阵H13

表6 B4与C构成的成对比较矩阵H14

(三)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层次单排序是指成对比较矩阵的计算对于上一层指标而言,本层次与之有联系的指标的重要性次序的权值。本研究利用“和法”将判断矩阵A在MATLAB中归一化来求取特征向量 ,即权向量Wij=(W1,W2,W3………Wn)T,并利用 Aw=λmaxW,求最大特征值λmax,而层次单排序需要用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作为被比较因素,对上层某因素影响程度的权向量进行一致性检验,不一致程度越大,误差越大,因而可以利用CI=(λmax-n)/(n-1),确定A不一致的允许范围。为了衡量CI的大小,引入一致性指标RI(见表7),并利用CR=CI/RI<0.1来检验是否有满意的一致性。

表7 随机一致性指标RI

(四)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层次总排序是指计算某一层次所有因素对于目标层相对重要性的权值,这一个过程是从最高层到最底层进行的(见表8)。相对于层次单排序而言,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是指标针对于准则层进行的检验。

表8 层次总排序

三、结论

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江苏某高校师徒间知识转移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以德尔菲技术问卷走访30名专家,挖掘出影响高校师徒知识转移的主要因素是知识隐性程度(0.32)、知识源的学识储备(0.14)、学习条件(0.11)、知识接受者的学习态度(0.10)、知识复杂性(0.08)以及知识源知识转移意愿(0.07)等。因此,提高高校师徒制在知识转移中的效率如下:

1.构建和谐的高校师徒制文化。师徒文化是高校的无形资产,优秀的师徒文化实质是对师徒间隐性知识转移的激励。师徒之间应形成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氛围。通过社交网络,不断强化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确立共同的目标,在知识转移与知识共享的过程中集思广益,内化知识,促进知识创新,形成知识的螺旋。师徒在高校现有学习条件下要注重隐性知识的学习,培养细心观察的品质,通过正式与非正式沟通渠道提高知识传递效率,缩小与知识主体间知识位势差,提高师徒间知识转移的满意度。

2.高校创造深入学习的条件,能够促进和改善知识高效率转移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优化师徒工作环境,提高学习办公条件,提供相关专业书籍、网络资源、多元化沟通方式,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师徒参与科研活动,给与资金支持及相应的物质、精神奖励。提高知识源学识储备,引导知识源把知识转移作为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提升知识源知识传递的成就感,并对这种行为提炼定格。

3.知识接受者要端正学习态度,在复杂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在学习书本上的显性知识的同时,更要虚心学习隐性知识。要将知识点积累看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断归纳提炼,不断加强隐性知识的积累,最终形成独特的知识创新能力,将知识内化并升华。

4.改变师徒制知识单向流动形式,避免出现“个人机会主义”。鼓励师徒共同学习,特别是加强知识源知识转移意愿,能加快隐性知识的传递速率及效率,构建师徒间知识学习双循环模式,提高高校师徒间知识转移效率,创建独特的高校文化。共享智力资源是高校保持优势的根本[9],是提高高校以及师生整体竞争实力的关键。

[1]Szulanski G.Exploring internal stickiness:Impediments to the transfer of best pracive within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nal(special issue),1996(17):27 -44.

[2]Polanyi M.The logic of tacit inference[J].Philosophy,1966,41:1 -18

[3](日)野中郁次郎,绀野登.知识经营的魅力:知识管理与当今时代[M].赵群,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4]尹洁,李锋,吴洁,等.大学生科研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5):153-156.

[5]史丽萍,唐书林,刘强,等.师徒模式对降低知识粘性的机制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1):53-58.

[6]施陈彬,李南,林敏.知识释放能力影响知识转移效果的模拟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34(1):23-26.

[7]李南,王晓蓉.企业师徒制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J].软科学,2013,27(2):153 -157.

[8]蔡珍红.知识位势、隐性知识分享与科研团队激励[J].科研管理,2012(4):108 -115.

[9]韩西,刘云龙,吴磊,等.基于知识转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02 -105.

猜你喜欢

接受者师徒隐性
唐僧师徒再就业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可爱的师徒
儿时与空姐合影 15年后两人成师徒
Flu Study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游戏、电影和接受者:跨媒介时代融合的新方式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基于有限承诺审核的信息传递均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