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国特色的制度升级版
2014-03-24陈虹妤
◎ 文/陈虹妤
打造中国特色的制度升级版
◎ 文/陈虹妤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对改革的本质和任务作了明确阐述:“中国的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实则是制度革新的时代命题,是立足国情、与时俱进的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过程,其根本是提升制度效率。
打造经济升级版需要制度升级版
制度通常是指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制度规定了人们的利益结构和对经济行为的激励约束程度,是社会公认的博弈规则,也是人们对经济发展的规范性预期。经济发展模式取决于制度的资源整合能力,制度有效程度越高,经济发展和资本积累越快。实践证明,制度越完善,经济增长越表现为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发展;制度不完善,它就会成为阻碍经济增长的“短板”。制度只有不断改革与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与动力。制度创新可以激励人的主创精神、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特别是通过集聚人才来不断推动技术和管理创新,为相关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带动整个经济体效益效率的提高。
1.制度约束已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瓶颈
任何经济发展方式都是一种动力机制的塑造和利益分配格局的安排。好的体制机制会形成好的发展方式,反之,体制机制不顺,增长方式难免会畸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难,归根到底难在制度改革,难在改变人们习以为常的与传统增长方式相“匹配”的低效率制度。转变发展方式,打造经济升级版,解决制度空白、制度冲突、制度缺陷等问题首当其冲。
如新型城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其发展的关键是推进规模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转型,但户籍制度、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土地制度,包括行政体制等有关制度安排是现实的制约因素。为此,需要完善农村产权确权、登记、颁证制度,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依法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从制度上健全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靠制度创新打破非市场因素的重重障碍。没有制度上的突破,就难以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打造经济升级版也就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
2.制度创新有利于释放或激活经济发展活力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是依靠行政推动,而主要是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以提质增效为主的转型升级阶段,必须将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经济升级版所依赖的科技进步、资本形成、人力资本提高以及要素的有效组合增效等,都需要一个不断优化的体制机制环境,需要制度创新或改革来推动。只有构建起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有效制度安排并确保其得到实施,才能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形成新动力,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促进经济转型的改革,主要是改革财税、金融、投融资、土地制度、科技体制、价格尤其是自然资源价格市场化等方面,这些是释放或激活经济发展活力的关键“穴位”。
3.制度创新可为发展方式转变创造良好的环境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与经济转轨变型相适应,政府转型已成为最具实质性和关键性的改革内容。其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特别是要改革工商登记制度、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加强依法行政等。新旧体制的冲击和对撞,使经济领域暴露出来的矛盾盘根错节,如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因为不符合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而可能破产或转产;金融机构把更多的资金投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大量从事传统产业的中小企业可能因此面临进一步融资困难等。这些问题和矛盾的解决措施都需要制度创新来完善,与此相应的经济转轨变型也需要制度创新来营造良好的环境。
打造经济制度升级版的途径
以往经济增长拼要素,今后经济发展靠制度。要从制度上确保市场和政府作用的有效发挥。制度创新是经济发展长周期的根本动力,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可靠保障。
1.以市场为基
制度创新要立足于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让市场参与者回归市场本位。
(1)推进市场化改革,尤其是进一步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价格机制,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2)形成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市场准入制度统一公平、开放透明的规则体系,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参与市场发展。
(3)不断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优化和完善市场结构,充分发挥市场在国内乃至国际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4)继续推进资源型产品定价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环境损害等外部成本的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健全最严格的环境保护监管制度和规范科学的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区域间环境治理联动和合作机制,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科学推进排污权交易;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进用地制度改革,减少对工业用地的“暗补”,逐步提高工业地价的市场化程度。
2.以百姓为本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它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让老百姓分享更多改革发展成果。
(1)推动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公平,是经济升级版的人本属性。在制度升级版中落实以人为本,就是要从制度上为所有人创造公平竞争、公平发展的机会,以激发经济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正。如完善养老保险、基本医疗、社会救助等制度,构建相互衔接、运行有效、保障特困群众的兜底制度。
(2)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各项具体制度建设要统筹兼顾,避免制度碎片化,使改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全体民众。
(3)制度建设是根本,人的建设是保证。制度创新靠人,制度的执行亦靠人。制度创新和人的素质密切相关,有了高素质的人,才有可能创立高水平的制度;离开了人的自身建设,制度建设就会落空。因而,制度创新只有以人为本,才能被公众理解进而落到实处,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必须把制度建设和人的建设结合起来,在制度建设中提高人的素质,在人的发展中不断完善制度,实现制度建设和人的自身建设的良性互动。
3.以法律为纲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制度的核心是法治,制度创新应把握法治理念。
(1)维护公平竞争秩序和市场机制有效发挥作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是市场经济制度的根基。如在反垄断和保护公平竞争、实现公平收入的分配调节、保护环境和资源等方面,需要通过制度来规范,通过法治来保障。法治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新的制度框架和制度规则,通过稳定明确的制度,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激发市场经济活力。
(2)制度建设的重点是法治建设,既要以立法的形式确定政府经济职能范围,克服随意性,形成稳定预期,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和水平,降低经济运行成本;又要依法界定市场主体的权利、义务、责任,使所有的市场主体都在制度的范围内公平竞争,克服个>行为选择的功利化、短期化、表面化现象,防止对个人利益、局部利益、暂时利益的过度追逐,纠正各种重速度轻效益、重数量轻质量、重效率轻公平、重当前轻长远的倾向。制度创新能否抓住法律这个准绳,关系到制度的有效性和能否得到贯彻执行。
枫林尽染
于怀/摄体
4.以政府为体
正如经济发展有其阶段性一样,政府的职能也有阶段性。制度升级版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既不要用政府来否定市场,也不要用市场来否定政府,而是要妥善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让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和政府既要分工明确,又要密切协作,在效率和公平、财富与道德、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强势和弱势群体之间,寻求一种动态平衡。
(1)制度创新要立足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和完善现行制度体系,以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2)制度创新要紧密结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现代政府,明确政府与市场的界限和定位;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强化政府促进就业和调节收入分配职能,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的现代服务型政府;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更好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更好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以政绩为准
绩效评价是“指挥棒”和“风向标”,对促进科学发展有重要的导向和监督作用。能否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从制度上建立科学的政绩评价体系,形成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评价导向。
(1)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以统筹兼顾,又要与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相结合以落到实处。政绩考评既要看经济增长速度、质量和效益,又要注重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更要注重社会进步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
(2)坚决改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数量扩张的考评制度,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科技创新、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更要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和公共服务建设,并将其作为重要标准纳入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中。
(3)以完善的制度确保绩效评价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体现发展的质量和效能,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总之,打造制度升级版由打造经济升级版倒逼而产生。变革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相匹配的体制机制,重在破除各方面的弊端和藩篱,清晰界定和规范政府和市场的边界,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激活和增强社会活力,并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不断深化。重视制度创新,就是要与时俱进,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保持制度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单位:中华女子学院管理学院)
编辑:田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