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产生活生态共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

2014-03-24陆小成

中国国情国力 2014年6期
关键词:民生生产生态

◎ 文/陆小成

生产生活生态共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

◎ 文/陆小成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领域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加全社会创造活力,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民生活改善、加快社会生产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内涵涉及生态文明、人民生活、生产发展等多个领域的改革创新,其核心和关键内容是进一步推进经济稳定增长、民生不断改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三者统筹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的共赢发展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才能为生态生活生产共赢发展、践行“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

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面临的现状

1.生态与生活新旧矛盾纠结是阻碍“中国梦”实现的两大难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其中生态文明、人民生活是两大关键词,也是深化改革的基本内涵和重要目标。3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就举世瞩目,让中华民族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复兴梦想。但我国过去持续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是以牺牲资源能源、牺牲生态环境、忽视民生改善为代价,每年我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GDP的10%左右。由于经济发展模式粗放,产业分工不合理,协调机制不完善,重复建设严重,产业结构趋同,导致各区域相同产业间的低水平过度竞争,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资源利用的高消耗、技术改造的高成本、生态恶化的高代价。一方面,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抛弃的生产消费方式带来了资源快速消耗、环境污染不断加剧、雾霾天气频发、水污染日益严重等问题;另一方面,城乡二元结构和贫富差距不断加大,民生改善滞后,社会矛盾突出,消费内需不足,社会非和谐因素不断积累等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新旧矛盾纠结,利益藩篱交错,处在攻坚克难阶段,生态破坏严重、民生改善滞后成为阻碍“中国梦”实现的两大难题。

2.可持续发展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首要任务

我国过去30多年靠深化改革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巨大转变。我国从单项改革突破到综合配套推进,从经济领域改革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改革,深化改革和不断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生态建设、民生改善注入了不竭动力。但在资源环境、民生、收入分配差距、城乡二元结构等方面还存在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目前,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警惕资源能源的快速消耗、生态环境状况不断恶化的趋势蔓延,警惕广大人民群众主人翁地位的弱化,警惕一些边缘群体、弱势群体被忽视、被遗忘,如“农民工”在城市没有得到应享受到的待遇等。

因此,不能解决好生态与生活两大难题,生产发展和经济建设就难以有所突破,经济社会发展就不可持续,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复兴之梦就难以实现。

“三生”共赢发展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内容

1.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生产绿色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面临经济社会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凸显,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的新情况,要以生态文明建设、民生改善为基本目标,坚持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破解经济增长乏力、生产不可持续等难题。我国处于不进则退的关键时刻,以何种精神状态推动改革,如何改革、往什么方向改革直接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发展。生产、生活、生态三者的零和博弈或负和博弈都会阻碍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阻碍“中国梦”的实现。要改变和打破这一僵局,必须坚持和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的共赢发展。在经济发展的目标考量中,要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重视人民生活改善两大要素,只有生产、生活、生态实现共赢发展,才能开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新道路,才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

空山天盆

位于四川省通江县东北,当地人称空山坝,属典型的高原盆地景观,熔岩地貌与原始森林相映成趣。2004年12月成立空山国家森林公园,园内有原始森林3万余亩,野生动物达50余种,其中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10余种。主要景点包括刘家寨、錾子岩、第二洞天、刺竹包、挂宝岭等。

李仕亮/摄

2.改善人民生活确保生产持续发展

经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共同富裕,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这是我党立党为民、执政为民的根本体现。内需不足、产品滞销的根本在于消费能力降低和人民购买力下降。一方面,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才能提升消费能力,扩大内需,才能为生产持续发展和经济稳定增长提供动力源泉;另一方面,贫富差距缩小、生活环境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生态环境得到保障,生态福利得到提升,才能进一步减少社会风险和生活成本,减少和降低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指数,提振消费市场,才能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3.以“三生”共赢发展促进全面深化改革

当前我国面临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起点、新机遇、新挑战,出现资源能源消耗、生态恶化、民生改善滞后等诸多问题,发展中出现了与过去不同的许多新问题、新矛盾、新障碍,这些问题的存在是改革开放不到位、全面深化改革力度不够的直接反映。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紧紧围绕生产、生活、生态共赢发展的基本目标,必须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进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艰巨复杂,有赖于全面推进生产、生活、生态等领域所涉及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三生”共赢发展体现了改革的全面性、系统性、深刻性。

全面深化改革要比以前的改革开放更加深刻、更加全面,更加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构建出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的体制机制,最大程度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体制和社会状态的根本性变革,最大程度上推动社会各领域进步向广度和深度拓展,为实现“中国梦”、建设美丽中国畅通渠道。

由图4(b)可知,asp随|W|的增加而迅速降低,并随|W|的继续增大而逐渐收敛于特定值.当interval=10τ,50τ,100τ时,若|W|→∞,根据式(15)计算的asp极限值分别等于0.5934,0.6247,0.6284,而图4(b)中的asp分别约等于0.5938,0.6265,0.6303,误差小于0.002,因此,图4(b)的仿真结果与定理1相吻合.

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三生”共赢的强大动力

全面深化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关键抉择,是实现“三生”共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强大动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就是要求顺应人民生活改善的新期待、生态环境保护的新诉求、生产持续发展的新期盼,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1.以“三生”共赢发展为基本理念,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生态型、民生型政绩考核体系

(1)树立“生态优先、生活改善、生产发展”的共赢理念、政治意识和战略意识,坚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动摇。加强对生态问题、民生问题等重大问题的研究,从长远性、生态性、民生性的各方利益结合点上考虑问题、谋划工作,科学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生态环境问题,不断提高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

(2)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生态政绩和民生政绩两大考核指标体系,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顺中央部门和地方的关系,处理好综合部门和行业部门的关系,加强对生态建设、民生改善的政绩考核,引导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民生建设的统筹协调发展,健全完善“三生”共赢发展的部门横向协作、上下级政府联动联防共建机制,加强生态型、民生型、服务型政府建设。

2.以“三生”共赢发展为重要目标,抓好面、设好点、强化线,建立民生改善型社会服务体系

保持经济不滑坡和稳定增长,应把工作目标拓展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发展上来。

(1)抓好面。“面”上要做好“三生”共赢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加强统筹谋划。

(2)设好点。“点”上要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在生态文明建设、人民生活改善两大战略要点上寻求重大突破,特别是加快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各项社会事业,深化土地、户籍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

(3)强化线。“线”上要积极谋划和推进生态工程、民生项目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完善和优化社会保障体系,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健全基层公共服务网络和民生不断改善的社会服务体系。

3.以“三生”共赢发展为创新活力,形成生态治国、民生理政、清洁生产的长效机制

(1)必须始终坚持统筹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以“三生”共赢发展为创新活力,构建有利于生态良好、生活改善、生产发展的体制机制,把全面深化改革、“三生”共赢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的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以改革的思路、“三生”共赢的理念、创新发展的活力寻求治国理政的体制机制,构建一整套相互联系和衔接、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三生”共赢发展的体制机制。

(2)要构建和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发展的规范体系,建立改善人民生活、降低区域差异、缩小贫富差距、生态环境良好的发展体制,形成生态治国、民生理政、清洁生产的长效机制,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4.以生态建设、民生改善为基本约束条件,建立生态环保型产业体系

(1)建立生态环保型产业体系,就是在生态规律指导下建立节约资源能源和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及技术模式,考虑不同层次的企业、产业共生关系,实现共享和梯级利用资源能源,把工业、农业、服务业都建成高效的、低碳的、生态环保的产业体系。

(2)要加强对传统高能耗产业的改造升级,重视技术创新,重视生态、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特别重视可再生能源和新型能源的研发和利用,将环境保护从以往的“末端治理”转变为“源头变革”,着力建立长效体制机制。

(3)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三生”共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建设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主义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提供经济基础和强大保障。

*本文系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教改项目(编号:GDJG20131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调查研究中心)

编辑: 张涵

猜你喜欢

民生生产生态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生态养生”娱晚年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反生产行为差异化治理策略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