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农村留守老人的社会支持系统

2014-03-24方曙光

中国国情国力 2014年6期
关键词:城镇化社区农村

◎ 文/方曙光

建构农村留守老人的社会支持系统

◎ 文/方曙光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年末我国城镇化率为53.73%,比2012年提高1.16个百分点;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6894万人,比2012年增加633万人,增长2.4%。其中,外出农民工16610万人,增加274万人,增长1.7%。从城镇化的构成来分析,农民工是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指标,也必将是城镇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内容。西方的城镇化模式,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一种自然发展过程,而我国的城镇化背景是城乡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社会政策下的“二元结构”,是基于城乡差距基础上的“推-拉”效应。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或者农村“精英”,成为城镇化的推动者和参与者。与此相反的是,农村社区却呈现越来越 “空洞化”的发展趋势,直接表现为留守老人的相对增加。据国家老龄委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的数据,截至2012年,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约为5000万人。

可以预见,随着城镇化水平的加快,将有更多农村青年向城市流动,导致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加上留守老人经济困难,代际关系的疏离、冷漠、紧张、冲突,以及留守老人因年老而导致的身体机能退化、难以自我照顾;同时,农业生产、隔代抚养、人情往来等重负,使留守老人面临经济、身体心理疾病、缺乏照顾、孤独无依等问题。

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缺乏的原因

留守老人的社会支持受到家庭内社会支持和家庭外社会支持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其社会支持体系包括:配偶、孩子、邻居、亲朋好友、社区和政府(社会政策的方式)所给予的经济支持、心理抚慰、生活照顾和社会保障。

1.社会政策缺乏是影响留守老人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

留守老人大都参加了新农合医疗保险,但是依然处于“小病自己治,大病自己扛”的困境。主要原因是经济收入水平低,难以得到孩子的经济支持和生活照顾,报销的门槛高,医疗报销比例偏低等。从养老保障角度来分析,除了国家和政府提供的每月60元的老人保障金外,留守老人基本没有参加养老保险,个人养老主要依靠微薄的农业收入和有孝心子女的脆弱支持。

2.留守老人缺乏孩子的支持

留守老人的经济收入主要依靠自己和配偶的劳动收入,在生活照顾和心理抚慰上,主要依靠配偶的支持,日常生活方式主要是看电视、同邻居聊天乃至参加宗教活动,而同孩子的沟通较少。留守老人大都通过与邻居的社会交往,共同分享社区情境氛围,缓解自我及社会的压力,得到情感的满足和支持。与此相反,孩子同留守老人沟通的匮乏,使得他们之间的“代沟”越来越深,冲突越来越频繁。

3.农村社区重老尊老孝老文化的衰落

(1)经济的诱因,使得农村年轻人大都外出寻找工作和发展的机会,导致联合家庭模式自然向核心家庭和空巢家庭模式转变。

(2)老年人随着身体机能的衰退和年龄的增长,逐渐丧失了在家庭中的威望和权力,家庭发展的重心向孙辈倾斜,使得留守老人成为被忽视的群体。

(3)市场化改革使得个体的自由度得到提升,农村道德控制的中心从老年人转向年轻人,过去依靠家族、道德和舆论压力所维持的传统孝文化和行动受到冲击,加上农村社区管理的真空,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导致孩子对留守老人忽视、不孝甚至成为一种社会事实而得不到任何舆论压力、道德审判或法律制裁。

永定楼

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其设计灵感来源于被誉为“江南三大名楼”的黄鹤楼,整体建筑设计雄浑之中不失精巧,秉持了我国独特的古建筑风格。永定楼平面形状为十字形,共5层,高62米,台基高12米,宽53米,底层外檐柱对径为30米,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每层檐下施单翘单昂五彩斗拱,外观形象美丽庄重。因其坐落在永定河畔,故名“永定楼”。

董年龙/摄

改善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状况的对策

3月16日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简称《规划》)提出,(到2020年)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规划》同时指出,目前被规划统计为城镇人口的2.34亿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问题日益凸显,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风险隐患。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通过上学、务工等方式离开农村,使得农村留守老人数量越来越多;另一方面,由于教育、住房、工作、社会保障等城乡分隔的“二元体制”,又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在年老之后,不得不回到农村,重新成为新的留守老人。大量的农村留守老人群体的增加,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和城镇化的风险之一。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本斯通教授认为:“环境的各种因素会同时威胁与破坏老年人的竞争能力,因为随着老人年龄的增加,思维动作会较缓慢,因而被认为其能力不足及易于受伤,因此老人就成为依赖者。”而来自于配偶、孩子、邻居、亲朋好友、社区和政府(社会政策)的各种社会支持,可以更好地帮助农村留守老人从“依赖者”转变为自我更好生活的“主宰者”。基于农村留守老人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1.制定和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其内容包括取消户籍制度,建立城乡统一、无差别的,以公民身份为基础的医疗、教育、就业、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只有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真正消除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的问题。

2.重建农村乡镇、社区的职能

从过去的管理、治理,转变为当前的提供社会服务为其主要工作目标。

(1)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建立农村社区留守老人活动和照顾中心。

(2)建立留守老人救助基金。确保每个老人的经济收入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

(3)建立社区志愿者服务组织。对留守老人提供各种经济、文化、心理等方面的社会支持。

3.构建维护老人权益的法律支持体系

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维护老年人权益的实施细则,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社区组织应设立专门机构,以独立第三方的角色代表老人对虐待、不孝顺老人的行为提起法律诉讼,从而真正地保证农村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到损害和侵犯。

4.弘扬尊老爱老孝敬老人的传统文化

提供各种社会政策和规定,以典型示范的方式,对孝敬老人的年轻人提供各种社会支持和发展机会。

5.农村留守老人建立自组织

以社区为中心,以邻居为对象,组织老年同辈群体的各种活动,以提高生活质量和品质。

*本文系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编号:13JDSZ101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淮南师范学院老龄问题研究中心)

编辑:王慧

猜你喜欢

城镇化社区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社区大作战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新安县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调查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