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青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鸟类新纪录
2014-03-23袁朝晖
袁朝晖
(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陕西 洋县 723300)
鸟类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自然环境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近20年,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兴起了观鸟活动。随着生态环境的恢复和鸟类研究的深入,鸟类新分布、新纪录不断增多。1995—2001年,长青自然保护区组织汉中师范学院(现陕西理工学院)、西北大学、陕西动物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对区内鸟类进行了本底调查。得知有鸟类13目、36科、202种[1](包括亚种,下同)。2005年孙悦华等[2]发现四川旋木雀(Certhiatianquanensis, Li)。2011年,闫宏志等[3](24种)、李晓枝等[4](23种)报道鸟类新分布、新纪录47种。2013年,张永文等[5]发现黑喉歌鸲(Lusciniaobscura)。2008年至今,笔者对区内及其周边地区标本、野外观察记录进行了整理分析,鸟种名及其分类依据为约翰·马敬能等的《中国鸟类野外手册》[6]。
1 长青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鸟类栖息地概况
长青自然保护区是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以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保护区,位于秦岭中段南坡陕西省洋县境内。南邻汉江,北靠太白县,东为佛坪县,西连城固县。东经107°17′~107°55′,北纬33°17′~33°44′之间,面积约300 km2。区内最高处活人坪海拔3 071 m,最低处茅坪保护站海拔800 m,相对高差2 271 m。周边地区最低海拔400 m。长青自然保护区1993年停止森林采伐活动,周边区域(保护区南部边界至汉江河)1998年实施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最近十年封山育林、保护湿地,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恢复。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由此而形成的生态环境,孕育了种类独特、丰富多样的鸟类资源,使本区形成鸟类的天然庇护所。气候及植被的垂直地带性明显,海拔400~800 m为亚热带气候,800~1 400 m为暖温带气候,1 400~2 500 m为温带气候,2 500 m以上为寒温带气候,地形复杂,小气候差异较为明显。长青自然保护区有种子植物1 556种,从低到高有汉江湿地、农田、常绿阔叶林、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亚高山草甸,间杂以河流湿地,多样化的生境为鸟类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 研究方法
2.1 固定样线和不固定样线法
1996年至今,长青自然保护区从海拔800~3 071 m设置了30条大熊猫及其伴生动物固定监测样线,其中包括鸟类日常巡护监测。笔者参加监测,分析整理自2008年以来的记录表、偶见记录表,记录鸟类新分布、新纪录及其栖息地概况,并进行了多次实地验证。利用其他项目调查、监测、研究不定宽样线,记录鸟类信息。
2.2 专家鉴定法
2008年以来,来保护区从事鸟类研究观察的中外专家很多,笔者利用自身在保护区工作的有利条件,采取拍摄鸟类生境、照片、鸟声请教识别新鸟种。
2.3 鸟类招引法
利用录音机,录取、播放特定鸟类的声音,招引鸟类,观察拍照,识别鸟类。
2.4 红外线自动触发相机监测法
2008年以来,长青自然保护区在区内按照公里网格接点,在各个巡护片区均匀布设相机,长期监测野生动物(包括鸟类),获得大量的照片。通过对照片的识别,获得大量的鸟类信息。
2.5 参加国际观鸟节法
2008年以来,长青自然保护区和陕西省动物保护协会、洋县人民政府每两年在华阳组织举办一次国际观鸟节,国内外观鸟专家、观鸟会会员来区内观鸟,相互交流野外观鸟鸟种,获得了大量的鸟类信息。笔者记录了大量鸟种、分布区、生境因子信息。
3 研究结果
3.1 鸟类新纪录结果
下表选择新分布新纪录鸟类的五个关键指标,描述鸟类的基本信息。
表1 长青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鸟类新纪录
续表
备注:周边地区指长青自然保护区外海拔400~800 m的农业区、河流、汉江湿地、荒山草地;发现的鸟类有斑头雁、海鸥、三趾鸥、红嘴鸥、小太平鸟、田鹀、远东山雀;当然,森林鸟类冬季也会迁移到低海拔周边地区栖息。
由表1得知:44种新分布新纪录鸟类,主要在周边地区海拔800 m以下栖息的鸟类有斑头雁、海鸥、三趾鸥、红嘴鸥、小太平鸟、环颈鸻、金斑鸻、绿翅鸭和远东山雀等9种;主要在海拔800~1 300 m农田、居民点和灌丛附近栖息的鸟类有戈氏岩鹀、田鹀、黄眉鹀、理氏鹨、褐顶雀鹛、灰背伯劳、赤颈鸫、灰翅鸫、乌鸫、乌鹃、骨顶鸡和红脚隼等12种;其余多为森林鸟类。44种鸟类中留鸟14种、候鸟18种、冬候鸟8种、过境鸟3种和不详1种。
3.2 结果分析
野外观鸟中发现:人类、生态系统、鸟类是一个整体,和其他因子组合在一起,相互影响、促进、共同决定着鸟类的生态分布及其变化趋势。
3.2.1 人工水体景观对鸟类生态分布的影响
近十年来汉江河人工建设的水体景观,增加了汉江河冬季枯水期水量,形成一段稳定的水面,这为斑头雁、海鸥、三趾鸥、红嘴鸥等水鸟提供了适宜的生态环境。
3.2.2 气候变化对鸟类生态分布的影响
最近20年,气候有逐渐变暖的趋势。春江水暖鸭先知。一些冬候鸟如鸭类、鸻类、鹬类、雉类等有沿汉江河向上游河流迁移的趋势[7-8]。野外观察到一些原来不在长青自然保护区山涧溪流分布的鸟类,如:环颈鸻、金斑鸻、骨顶鸡、绿翅鸭等已经稳定出现。一些低海拔鸟类,如:乌鸫、煤山雀、远东山雀也有向山区活动的记录。
3.2.3 观鸟活动的兴起和观鸟技术方法对鸟类编目的影响
由于观鸟活动的兴起,对一些过境鸟如黑鹳、小太平鸟等有了较为详细的记录;国际观鸟节引来了中外鸟类专家学者、各省观鸟会会员,提高了当地鸟类的编目速度;录音机、照相机、红外相机、望远镜等新兴技术,提高了获取鸟类信息的技术水平。
3.2.4 生境恢复对鸟类生态分布、群落形成的影响
近20年通过停止森林采伐、自然保护区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河道湿地保护等生境恢复措施,鸟类的栖息地得到改善,鸟类种类和种群数量有了增长[7]。随着鸟类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相信还会不断发现鸟类新分布记录。
4 结论和建议
4.1 结 论
44种新分布新纪录鸟类,其中留鸟14种、候鸟18种、冬候鸟8种、过境鸟3种和不详1种。长青自然保护区鸟类由251种增加到295种。人工水体建设、气候变化、观鸟活动和生境恢复等因素对鸟类生态分布和鸟类编目有明显的影响。
4.2 建 议
(1)继续鸟类资源编目工作。建立鸟类档案,建设鸟类本底资源数据库。增强对鸟类群落分布格局在时间、空间和不同尺度上的历史演变和现状分析能力,探索群落分布格局相对稳定及可能发生变化的规律。更好地保护鸟类栖息地。
(2)加强中国特有种、秦岭起源中心鸟类鸡形目、莺科、鸦科、食虫鸟类的保护生物学、生态生物学研究。
(3)加强保护区鸟类在生境选择中的行为适应、重要类群和关键种繁殖对策、食性、环境异质性与共存机制、珍稀与受胁种类现状和变化趋势研究。
致谢:感谢西北大学杨兴中博导和长青自然保护区张永文先生提供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任毅,杨兴中,王学杰,等.动植物资源[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215-243.
[2] 孙悦华,JOCHEN M.陕西秦岭发现四川旋木雀[J].动物学杂志,2005,40(4):23.
[3] 闫宏志,况娟,袁朝晖.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新纪录[J/OL].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网络版,2011,9(3):0471[2011-05-10].http//jonline.nwu.edu.cn/wenzhang/211021.pdf.
[4] 李晓枝,李睿,袁朝晖,等.长青自然保护区鸟类新纪录[J].陕西林业科技,2011(1):41-42.
[5] 张永文,张晓锋.陕西秦岭地区黑喉歌鸲繁殖行为监测简报[J].陕西林业科技,2012(6):54-55.
[6] 约翰·马敬能,卡伦·菲利普斯,何芬奇.中国鸟类野外手册[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150-434.
[7] 宁智刚,王丽华,袁朝晖.长青自然保护区鸳鸯种群分布与数量监测[J/OL].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网络版,2012,10(3):0505[2012-05-10].http://jonline.nwu.edu.cn/wenzhang/212019.pdf.
[8] 门桂荣,杜小建,袁朝晖.陕西长青保护区勺鸡种群密度、分布及繁殖[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3):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