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与腹膜通透性对腹透液清蛋白丢失量的影响
2014-03-22,,,
,,,
(1 青岛市市立医院肾内科,山东 青岛 266011; 2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近年来,腹膜透析(PD)作为慢性肾衰竭有效的替代治疗手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病人所接受,但是已有研究结果显示,PD病人营养不良的发生率高达30%~60%[1-2],营养不良已成为影响PD病人长期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3]。血清清蛋白被认为是评价营养不良的一个重要指标,低蛋白血症者不仅易并发感染,而且也容易因容量负荷过重而导致心力衰竭(心衰)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其预后往往较差。已有研究显示,不同的腹膜通透性,以及是否并发糖尿病,对PD病人营养状态产生一定的影响[4-5]。本研究旨在探讨糖尿病和腹膜通透性对腹透液清蛋白丢失量的影响,从而为PD病人营养支持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6月—2012年12月,我院行持续性不卧床PD(CAPD)达6个月的病情稳定的病人68例,男35例,女33例;年龄32~78岁,平均(58±11)岁。糖尿病肾脏疾病病人38例,非糖尿病肾脏疾病病人30例。所有病人均使用美国Baxter公司15或25 g/L的葡萄糖乳酸透析液,采用双联系统行CAPD治疗。排除入选前及观察期间出现感染、水肿、肿瘤、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者。根据腹膜平衡实验(PET)结果将病人分为两组,高转运与高平均转运的病人36例为高通透性组,低转运与低平均转运病人32例为低通透性组。
1.2 研究方法
1.2.1血浆清蛋白、血红蛋白、血肌酐、血尿素氮的检测 CAPD治疗至6个月时采集病人当天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
1.2.2腹透液清蛋白丢失量的检测 收集病人24 h腹透液,混匀后测定腹透液清蛋白水平,计算24 h腹透液清蛋白丢失量,采用焦酚红钼酸物染色法进行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高、低通透性组各指标比较
高通透性组病人血肌酐、尿素氮及血红蛋白水平与低通透性组病人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高通透性组病人腹透液清蛋白丢失量及血浆清蛋白水平与低通透性组病人相比,差异有显著性(t=2.118、2.374,P<0.05)。见表1。
2.2 糖尿病与非糖尿病组病人各指标比较
糖尿病组病人血肌酐、血尿素氮及血红蛋白水平与非糖尿病组病人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糖尿病组病人腹透液清蛋白丢失量及血浆清蛋白水平与非糖尿病组病人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t=2.887、2.278,P<0.05)。见表2。
2.3 糖尿病与不同腹膜转运特性的构成
高通透性组病人中,糖尿病27例,非糖尿病9例;低通透性组病人中,糖尿病11例,非糖尿病21例。糖尿病组病人中,高通透性者32例,低通透性者14例;非糖尿病病人中,高通透性者9例,低通透性者21例。
表1 高、低通透性组病人各指标比较
表2 糖尿病与非糖尿病组病人各指标比较
3 讨 论
正常腹膜类似于肾小球滤过膜,也具有分子屏障和电荷屏障作用,其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表面覆盖细胞外被,其糖链富含唾液酸,带负电荷,形成弥散屏障,防止带负电荷的蛋白质丢失[6]。已有研究结果显示,在伴有糖尿病的PD病人中,长期高糖血症可造成病人腹膜微血管发生病变,导致电荷屏障受损,经腹透液丢失的蛋白量较非糖尿病PD病人明显增多[6]。近年来国内研究也证实,糖尿病PD病人的腹膜毛细血管病变明显,电荷屏障损害严重,腹透液蛋白的丢失量增多[7-8]。国内外的研究也表明,糖尿病PD病人的腹透液蛋白丢失量较非糖尿病病人多,血清清蛋白水平更低[9-10]。本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相比,腹透液清蛋白丢失量明显增多,血浆清蛋白水平也明显降低,两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与上述研究的结论基本一致。本研究的结果提示,糖尿病PD病人更易通过腹膜丢失清蛋白,从而增加低清蛋白血症的发生率。
研究显示,糖尿病肾病PD病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化,促发氧化应激反应,形成微炎性反应状态,可引起全身及腹膜的内皮细胞功能受损,导致腹膜通透性增加,这可能是糖尿病病人高转运类型相对较多,腹透液蛋白丢失较多的原因之一[10-11]。本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组高转运及高平均转运病人占75%,而低转运和低平均转运者仅占25%,非糖尿病组的情况则刚好相反,低转运和低平均转运者占70%,高转运及高平均转运病人占30%,这说明长期的糖尿病确实对PD病人的腹膜转运特性产生一定的影响,糖尿病PD病人的腹膜类型多为高转运或高平均转运,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11]。
有研究认为,腹膜的高通透性是导致PD病人腹透液蛋白丢失量高的主要原因[12]。既往研究已证实,尿微量清蛋白是反映全身内皮系统功能障碍的标志,可作为预测心血管病变的指标,而对于PD病人,腹透液蛋白丢失量的增加,也显示与心血管疾病的高发生率密切相关[13-14]。国内郑智华等[15]的研究结果表明,腹膜转运功能与病人的生存质量及生存率的确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结果显示,与低通透性PD病人相比,腹膜高通透性PD病人的腹透液清蛋白丢失量增多,血清清蛋白水平更低,且差异具有显著性,这与上述研究的结果相一致,至于其与生存率的相关性,需作进一步观察。
本研究证实了糖尿病与腹膜高通透性均能造成腹透液清蛋白丢失量的增加,造成PD病人的低清蛋白血症,提示是否并发糖尿病和不同腹膜通透性对PD病人营养状态具有一定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提示,对于糖尿病与腹膜高通透性的PD病人,要高度关注其营养状态,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减少或避免营养不良的发生。本研究对PD病人的研究时间相对较短,入组病人例数较少,将来需要更大样本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来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1] 史均宝,孙玲华,张晓宇,等. 老年透析病人饮食蛋白摄入和营养状态的研究[J]. 中国血液净化, 2011,10(7):353-356.
[2] 陈胜芳,崔春黎. 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病人营养状况评价[J].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31(1):49-52.
[3] TAE I C, EA W K, YONG KL, et al. Higher peritoneal protein clearance as a risk factor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peritoneal dialysis patient[J]. PLoS One, 2013,8(2):e56223.
[4] O′TOOLE S M, FAN S L, YAQOOB M M, et al. Managing diabetes in dialysis patients[J]. Postgrad Med J, 2012,88(1037):160-166.
[5] NAKAMOTO H, IMAI H, KAWANISHI H, et al. Effect of diabetes on peritoneal function assessed by peritoneal dialysis capacity test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APD[J]. Am J Kidney Dis, 2002,40(5):1045-1054.
[6] KREDIET R T, ZUYDERFIOUDT F M, BOESCHOTEN E W, et al. Peritoneal permeability to proteins in diabetic and nondiabetic 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 patients[J]. Nephron, 1986,42(2):133-140.
[7] 俞国庆,文文,庄永泽,等. CAPD病人腹膜电荷屏障与腹膜透析液蛋白丢失的关系[J]. 中国血液净化, 2008,7(11):585-587.
[8] 蒋晓立. 糖尿病与非糖尿病CAPD病人腹透液蛋白丢失及营养状况比较[J]. 现代实用医学, 2011,23(4):391-392.
[9] 申伟,毛海萍,余学清,等. 透出液蛋白丢失与连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病人营养不良-炎性反应-动脉硬化综合征的相关性[J]. 中国肾脏病杂志, 2009,25(6):411-414.
[10] CORONEL F, CIGARRN S, HERRERO J A. Peritoneal protein losses in diabetic patients starting peritoneal dialysis: is there a relationship with diabetic vascular lesions[J]? Adv Perit Dial, 2009,25:115-118.
[11] AMANN K, WANNER C, RITZ E. Cross-talk between the kidney and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J]. J Am Soc Nephrol, 2006,17(8):2112-2119.
[12] YEUN J K, KAYSEN G A. Factors influencing serum albumin in dialysis patients[J]. Am J Kidney Dis, 1998,32(6 Suppl 4):S118-125.
[13] BOHM M, TTIOENES M, DANCHIN N, et al. Association of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with microalbuminuria in hypertensive individuals: the i-SEARCH global study[J]. J Hypertens, 2007,25(11):2317-2324.
[14] SZETO C C, CHOW K M, CHUNG K Y, et al. Peritoneal protein and albumin excretion as markers of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 and systemic endothelial dysfunction[J]. Hong Kong Nephrol, 2004,6:31-37.
[15] 郑智化,马祖,余学清,等. 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病人生存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J].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05,21(5):290-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