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在高处——古典音乐的魅力
2014-03-21刘先进
刘先进
【内容摘要】在现代艺术的发展与冲击下,古典艺术的地位与影响逐渐走出了现代人的审美视野,古典音乐也难以逃脱这一命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古典艺术的情感与形式无法迎合现代人的审美意识与文化趣味。现代人的文化消费意识的越发快餐化也使得古典艺术无法通过艺术接受者来完成自我的实现。但艺术接受者的选择趋好并不是艺术作品的艺术水平与审美价值的决定性因素。特别是古典艺术自身所拥有的高度及魅力应该还原到其本体式存在中来加以肯定。文章以古典音乐为例进行分析与论述。
【关键词】情感表现 审美能力 艺术关照 审美价值 审美观念
在艺术的国度里,从来没有哪个艺术门类能像音乐和舞蹈一样对情感的表现是建立在直接对话与表达的基础之上的。而音乐的表现力则有着更加宽广、更加丰富和更富有想象力的独特优势。舞蹈虽然在表现情感上有着与音乐一样的血液关系,但是作为以肢体为情感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大大限制了艺术的表现力与想象力。而音乐则不同,音乐是不依赖于任何物质载体而存在的,这在它为自由的情感表达的时候拥有了其他艺术门类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如果说诗歌的意象、绘画的构图、舞蹈的造型只是能带给观赏者以具体可视的形象,那么以声响作为组合材料的音乐则连直观可视的形象表现物都省略了。总体而论,没有比音乐更抽象的艺术门类了,就是这种极端的抽象恰恰作为表达情感这种抽象事物的艺术语言成为了倾诉情感最本真的语言形式。
音乐是沟通人类情感的桥梁,也承担了净化心灵、升华意志的重任,这也意味着它的属性与位置必须得到合乎理性的客观定位。音乐的精神是人类情感的真实流露。和其他艺术形式相比,音乐的价值就在于其更集中、更实在、更具审美内涵的关乎人类情感的自觉意识。人类需要情感的独立价值的提醒,就像人类追求理性一样合乎自然本性。如果非要寻求一种相对完美的方式使其情感价值得以完美地表达的话,还有比音乐更为适合的吗?
《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所创作的九部交响曲中的第五交响曲,因其在对朋友提到开头四个音符时说“命运就是这样敲门的”而被世人称为“命运交响曲”。
具有审美能力的人在欣赏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时,随着音符的流淌,旋律的奔腾,在与音乐的共鸣与交感中,审美体验者会在情感世界找到与古典音乐大师对话交流与倾诉的真实感觉。“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屈服”(贝多芬语)激励、鼓舞着人们的斗志,犹如经受神圣的洗礼一般,整个精神焕然一新。
关于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表现内容和结构分析不是本文所探讨的问题,这里主要是从音乐所赐予人类的精神价值与美学意义的层面进行探讨,侧重的是对音乐所传达的意识的领悟能力的解释与分析,或者说是对所谓的艺术精神的关照能力的阐释与解读。这与道家提倡的“体道”“悟道”同源。所以,这里所说的是作为鉴赏者或欣赏者的艺术观照,而不是以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为对象来设置讨论范畴的。当然,在探索的过程中,无法脱离艺术家及艺术作品本身来孤立地谈鉴赏(或欣赏)及鉴赏者(欣赏者),本文的侧重点是后者。
《命运交响曲》可以说在整个音乐世界中,无论是从艺术的审美角度还是从生命的人文角度,属于上乘的那一类音乐。当然,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个体对音乐欣赏会有不同的看法与选择。但是,这种差异的存在不是单纯地作为一种简单的现实状况而存在的,其恰恰是在向我们揭示一种潜在的、诉诸真理的规律,这种规律近似于抽象主义大师康定斯基的金字塔理论:越是流行的、容易被人接受与传播的审美口味,距离艺术的金字塔顶端越远;越是不容易被人理解与接受的,反而靠近艺术与审美的顶端。这种孤独感也类似于庄子“逍遥游”式的境界,其言语无法被世俗情感所接受,而理解这种意趣的人却又无需多说,这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说的境界,其本身是不具有世俗特征的。因此,其与被世俗浸泡过的人很难产生交感,对话式的交流与彼此理解更是绝不可能的。“悟道”境界的庄子自然是经历过被功利与欲望所挾持、折磨过的人,庄子的超然恰恰来自庄子过去的不超然,所有问题的关键只在于一个“自觉”的问题,所有的差异与误会只能伴随着精神意识的觉醒而消除。典型的精英主义艺术存在的基础,才使得关于鉴赏力或欣赏力的强度、深度与广度成为了可能。
古典主义音乐代表着音乐的最高水准与成就,这种说法其实也是不为过的。延拓一下讲,古典艺术从艺术形式到艺术所承载的精神理念在人类的艺术史中所占据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从音乐的形式与内容来看,古典音乐到流行音乐的流变是根植于一定的社会经济体制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当中的。从西方语境下社会与历史的形态演变视角来看,会发现因早期工业文明而在思想与文化领域表现出超乎理性的乐观态度。但是,伴随着机械文明对人性的扭曲与异化,以至于在艺术领域表现出反审美的消极态势,最终古典式的审美价值观沦为丑陋、恶心的阶下囚。这样的结果并非单纯的艺术领域所做一种激进式的革命思潮,而是人类在追求自我价值肯定的过程中逐步丧失价值肯定的后果体现。人在努力证明自己能力与价值的过程中走向了否定自身的道路,艺术在肯定自身的过程中走向了对自身的解构与消解,信仰也因为迟迟不能兑现的事实而堕落为彻底的虚无主义。人类在生活上变得更加方便舒适了,但是人类在精神与心灵所遇到的问题与前人承受的却别无二致。特别是在艺术价值以及艺术价值的体现上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音乐形式由古典到现代流行的变更,音乐精神由庄重自信到压抑孤独的转变是最明显不过的证明了。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这个规律好像自古以来就没有被打破过,只不过它的显现有一个时间过程而已,它的存在是要通过漫长的等待来加以证明的。即使现代音乐在商业味过浓的前提下有其自身贞洁纯粹的一面,却再也没有信心单凭自己的技法实力与精神信仰来完成对古典音乐的超越了,甚至因无信仰与价值虚无而产生空洞的喧哗与无聊的聒噪。相反,古典音乐的生命力与永恒性开始在这种稍纵即逝的对比之中低调沉稳地流露出来。如果说现代音乐所体现的情感价值是个别的、偶然的、私人化的,那么古典音乐的情感价值则所体现出其特有的普遍性与永恒性。也只有从《命运交响曲》这样的古典音乐中才能完整、广阔、深沉地体验到人生的苦乐悲喜并感悟到生命的冷暖沉浮。
对于当代人而言,一心想着从现代音乐中获得情感永恒价值无疑是悲哀的。一个人倘若仅仅是通过对几首流行音乐的欣赏就满足自己的情感释放与满足,可以想象其人生的干枯与情感的浅显。一个不能从丰富而又深沉的音乐旋律中体验出生命意志的丰富与深沉的人又怎么能算作是一个对生活有深刻感悟的人呢?放置于哲学领域当中,这也是西方诸多存在主义哲学家所集体探讨的问题。经验生命的各种可能,体验生命的力度与深度,是存在的终极价值的体现。
如此推崇与褒扬作为古典音乐中的典型代表《命运交响曲》,仅仅表达了一种艺术理念与审美观念。这种理念与观点能否被接受、推崇并不是本文的目的,重要的是那些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人们能够在欣赏音乐、体验艺术、感悟人生的过程中从选择音乐的无意识活动中自觉起来。至于《命运交响曲》的音乐文本本身到底传达些什么,或者我们应该从聆听的过程中体验到什么样的意境情感,这不是讨论的重点。重要的是得“道”,而不是说“道”。任何真理一经说出就是谎言,任何可以说的感受都不是最完整、确切的感受。假如听完《命运交响曲》之后能确切地说出自己在艺术欣赏中经验到了什么,描述得越精确,也就意味着越不准确。倘若听过之后,情不自禁地掩面而泣,不知或者忘记该说些什么的时候,也意味着听懂了,体验到了。随着感受强度与广度的逐次加深,体验后的心理状态越不同,《命运交响曲》的意义与真理敞开得就越多,这是现代音乐所难以达到或企及的。现代音乐无法凭借自身艺术力量实现对不同人生阅历与鉴赏能力的艺术欣赏者全面覆盖,其缺乏足够的美学能量来制造足够的气场。这个气场一方面取决于艺术家的功力,取决于欣赏者的态度。这并不是说艺术的价值就是两者机械的叠加,而艺术作品得以真正存在的现实性意义是通过连贯有序的过程,而不是几个因素的简单拼凑与僵硬拼贴。作为古典主义风范代表的《命运交响曲》所带给人们的则是一个有内在贯穿力所维系,并充满着无限可能性与自由性的过程。
人们要做的不是去认识贝多芬之于《命运交响曲》的意义,而是去实现《命运交响曲》作为艺术作品的意义。仅仅把对待古典音樂的视野囿于大众化及私人化口味当中的咀嚼方式,会直接导致对古典主义精神力量的架空与解构。面对现代通俗文化的日趋平庸化、消费化、快餐化、娱乐化,这不得不引起人们对这一文化意识形态的反思与批判。人们既然已经错过了古典主义精神的时代,怎能忍心再度错过古典主义艺术的存在?
作者单位:济宁学院音乐系
(责任编辑:高薪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