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民歌教学价值研究

2014-03-21刘芳

艺术教育 2014年2期
关键词:教学价值教学建议

刘芳

【内容摘要】目前我国高中民歌教学现状堪忧,民歌教学的价值被忽视。事实上,通过高中民歌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民族文化,提高母语表达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等。恰当的民歌教学建议也是实现其教学价值的关键。

【关键词】民歌教学 教学价值 教学建议

一、被忽视的高中民歌教学

上海市二期课改展现在高中音乐教师及学生面前的新教材《艺术》,让我们了解到专家设置的整套方案:一、二年级《唱游》;三至七年级《音乐》;八至十二年级《艺术》。也就是说按照教材,小学、初中音乐基础知识(最基本的唱歌能力、音乐知识及更多技能)都已完成,高中阶段则以“艺术文化”为主题背景。课程注重让学生从艺术特点和规律理解艺术文化的内涵发展,引导学生更善于分析、思考和感悟艺术,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不同艺术门类所表现的文化特征性,进而最终达到艺术课程的目标。可是什么样的音乐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才能达到这些目标呢?如果仔细分析我们的教材与教学,会发现一些问题。

(一)高中音乐教材缺乏民歌内容

高中音乐教材缺乏民歌内容。以上海市为例,仔细翻阅上海高级中学《艺术》课本内容,我们就能看出这一问题。新课本内容包含:舞蹈、歌剧、音乐剧、影视、戏剧等,可是舞蹈、音乐剧内容明显多于其他板块,而民歌内容却被弱化和淡化了。在高一音乐教材中,仅第一单元有一个简单的小标题《改编、创作的民歌、民乐》,而且还是作为“拓展与选择”板块中多个可供选择的教学内容之一出现的。高二课本中则根本没有民歌内容。高三课本中,也仅仅有一个根据壮族民间故事传说改编的两首经典唱段(出自我国著名歌舞剧《刘三姐》)出现在“感受与鉴赏”板块。鉴于舞蹈和音乐剧在教材中的比重,是不是舞蹈与音乐剧一定是目前最好或相对最好的音乐教学内容呢?教材中缺乏民歌内容,是不是可以说民歌就不太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呢?是不是民歌无助于学生对于“艺术”内涵的理解与把握呢?这是需要我们深思的问题,也是需要去解决的问题。

(二)高中音乐课堂不重视民歌教学

作为一线教师,笔者连续多年针对高一学生做过统计。让我们非常失望的是,学生认识并熟认五线谱的比例在每个班级只有10 %左右(这些识谱学生都是在校外学习某种乐器的),而能够完整演唱一首中国民歌的学生几乎为零!原因很简单,我们的音乐课堂不重视民歌教学,当然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学校、教师以及学生个体都有责任。但是,教育或者学校教育是引导未来一代人的主阵地,应该负主要责任。所以,背后的本质原因就在于,民歌的教学价值被我们的教育或学校教育严重忽略。纵观国际音乐教育领先的国家,匈牙利是一个使用民歌来普及与发展音乐教育并取得巨大成功的例子,还有德国、日本等国,他们对本国民歌在中小学普及的重视程度远远好于我国。可以说,民歌并没有在中国普通音乐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重新发现高中民歌的教学价值

高中这一阶段的学生,已不再是懵懂无知的孩子,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但在当下青少年亚文化的大潮流下,高中生通过膨胀的媒介渠道接收了过多信息,所以显得早熟又迷茫。此时,他们在校园中就格外需要坚定正面的美学引导。“如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能力”,就成为高中艺术教育的重要任务。通过教学把艺术的种子播撒到他们心中,留下纯洁与美好的印记,对他们的一生都是无价的财富。但是艺术的海洋浩瀚无边,为什么说民歌作为高中艺术课堂的重要教学内容是十分恰当呢?换句话说,高中艺术课中民歌的教学价值在哪里呢?

(一)民歌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民族文化

“音乐之根就是民歌。民歌直接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社会、劳动、风土人情、爱情婚姻、日常生活,是认识一个民族的历史、社会、民风民俗的宝贵资料,是人文教育的重要手段。”①我国有56个民族,民族文化各异,民歌是让学生了解这些民族文化的最佳途径之一。比如,可以指定民歌曲目要求学生学唱并进行表演,如《小河淌水》《康定情歌》《燕子》等。在教学中分成多个小组,了解歌曲背景、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之前必做的功课(课外进行),学生分组表演前,首先要介绍演唱歌曲的背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曾遇到某个小组在介绍《康定情歌》时说:“不查资料我们大家一定都以为这首歌曲的歌词是:‘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端端溜溜地照在康定溜溜的城……但通过资料查询,我们了解到最初的歌词跟如今我们普遍知道的还是有所不同,‘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端端溜溜地照在朵洛大姐的门,朵洛溜溜的大姐人才溜溜的好哟,会当溜溜的家来会为溜溜的人……”听完介绍,多数同学都表现出很好奇,纷纷表示第一次听到这个版本,有些当场就尝试用这个词来唱,感觉特别有意思。并且很多学生也对这首民歌背后的四川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此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音乐教师传播不同民族文化的良机。

(二)民歌教学有助于学生提高母语表达能力

“一切具有鲜明风格特点的戏曲、说唱、民歌总是与其特定的唱腔、唱法相联系。字不正、腔不圆,也就不能成功地学习和掌握我国戏曲、曲艺说唱、民歌的吐字行腔和情感表现,而其技巧也只有通过对传统曲目的演唱才能掌握。说好普通话,唱好汉语歌是一个中国人、音乐教师责无旁贷的事,唱好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歌曲,了解、认识、掌握中国不同唱法的特点及内在联系,是提高音乐教师的艺术修养、解决教学中难题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②很多教师反映,现在有些学生说话吐字不清,人也无精打采,这一现象在高中生中尤其突出。穷其原因与对偶像歌手的盲目模仿有很大关系,因为崇拜,哪怕是他们蹩脚的(港台地区歌手)普通话发音也要模仿。于是,我们听到慵懒颓废的青少年声音越发多了起来,青少年本应有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也很少见了。在民歌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只是让学生认识到清晰的吐、咬字给演唱带来的方便,更要让学生知道良好的语言及精神状态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益处。

在学习哈萨克族民歌《燕子》过程中,有个小组的负责人向笔者询问:“老师,《燕子》这首民歌真的很好听,但我们觉得音太高了,唱不上去,用较低的声音演唱又不好听,你给我们一点建议吧!”在对这位学生的积极态度给予肯定后,笔者给他两个建议:“第一,可以适当降调,只要音乐表达正确就是成功的。第二,注意字的归韵,做到字正腔圆,做到这些再练习演唱,看看会不会让困难得到解决。”再次上课前,学生很开心地说:“老师,按照你的要求我们组大部分同学都解决了高音问题,上课时看我们的表现吧。”笔者请组长向同学介绍了他们解决问题的经验,并建议学生注重歌词的咬、吐字及归韵问题,形成良好的发音习惯,使自己在歌唱能力,尤其是语言交流能力等方面获得更大提高。

(三)民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21世纪是人们审美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确认与发展的世纪。让每个人都成为具有审美理想、审美需求与审美能力的人,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是艺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艺术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也成为落实审美教育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所在。而我们的民歌教学在这方面也具有自己的特色优势。

以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的教学为例。这首歌曲歌词阳光、精神向上,对现在高中学生而言,需要这样“正能量”的歌曲。并且歌曲情景便于联想,学生容易抓住主题,也易于采取演唱与表演相结合的教学形式。这首经典山歌从不同角度描写出了打柴人的精神和情趣,在学生能够熟练歌唱之后,教师可以把教学重点放在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表演上,让学生自己分析人物心理、环境,突出绿色大山林美景,再用现在城市空气污染的事实讲述引导,启发学生通过想象获取大自然茂密山岭的清新空气,让自己有身临其境之感,使他们沉浸在“我”就是勤劳乐观打柴人的情境之中,清晨太阳升起时“我”站在大森林里激昂歌唱。学生们可以依据歌词以及旋律,再加上一些美好想象创作出颇具审美意义的表演效果,从而有效带动学生的表现欲,卸掉学生压抑的心情、挖掘他们丰富的表演潜能。正如学生所说:“不是我们不会演,而是我们在没有真正了解掌握时,不知怎样演。”他们要在自己认为具有“可行性”的前提下,才会大胆表演。我们要尊重学生,他们不再是儿童,教师要怎么做就怎么做的时期已经过去,对高中生来讲,好的音乐、美的事物他们都会接受。

三、高中民歌的教学建议

高中民歌教学拥有许多教学技巧。恰当的民歌教学建议是实现其教学价值的关键所在。但是,教学中有三个方面的技巧最为重要,分别是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确定以及教学计划的实施。作品选择是教学的前提,教学方法是教学成功的保障,而教学计划的成功实施则是教学的最终目的。笔者在这里提出自己的一些教学建议,以飨读者。

(一)作品选择方面的建议

民歌题材丰富,有山歌、田歌、牧歌、小调、渔歌等,在选择上我们要考虑到哪些民歌适合在高中推广,哪些形式的民歌既容易让学生接受,又能够让学生喜欢。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感到学生对山歌、小调的喜欢程度多一些。山歌的旋律相对民歌来讲,音域比较宽,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学生唱起来觉得很“透气”,容易把劲调动起来,加之其表演性较强,学生比较喜欢。如《桂花几时开》《小河淌水》《太阳出来喜洋洋》等。小调的旋律抒情性较强,委婉动听,所以学生也比较喜爱,如《绣荷包》《兰花花》《走西口》等,还有一部分我国久唱不衰的各民族经典民歌如《敖包相会》《达坂城的姑娘》《阿里郎》《康定情歌》《在那遥远的地方》《嘎俄俪泰》《乌苏里船歌》等。这些中国经典民歌都是应该通过音乐教学让高中生学习演唱的。

(二)教学方法方面的建议

由于教学对象是高中学生,而且我们的目的是民歌普及,所以在学生演唱方法上不能有过高要求,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声音去唱是最好的,这样他们不会有负担。音高方面也不要规定必须唱什么调,毕竟他们大部分都没有歌唱基础,教学重点应注重感情上的真实抒发,更应教导、强调学生“用心”演唱,这样的演唱才能让他们印象深刻,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够张嘴即唱,这是学生学习民歌的最大意义。

(三)教学计划实施方面的建议

高中艺术(音乐)课平均每两周一节,每节40分钟。怎样既不影响现有课本内容教学,又能让民歌学唱占有“一席之地”呢?方法一:每节课开始(或结束前)教师把下次课所要学唱的民歌布置好,并指定统一音响资料供学生在课下视听学习(避免学生在网上找到的音响资料是改编版本,失去歌曲原有风格),每节课安排一组学生上台演唱,时间可以利用5—10分钟。方法二:一至两个月安排一节民歌演唱课,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巩固前两次民歌演唱曲目,提供学生表演展示机会。方法三: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民歌演唱大赛,以班级为单位。总之,利用音乐教育推动民歌传承发展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我们有决心去做,就可以做好。按照上述方法,三年高中期间,学生至少能够学会演唱3到5首民歌。

高中艺术(音乐)课堂里,教师应该一刻不忘“传承”民歌的责任,随着国家的日益繁荣进步,许许多多的外来文化艺术让青少年应接不暇,他们在这中间学习着、体验着、感受着,但是在吸收别国文化的同时,千万不能把自己的“根”丢弃。音乐教师肩负的责任应是向千千万万的学生力推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让它们得到更好的传承,让神州大地风采各异的歌声永不消失!

注释:

①金顺爱、陈旸.基础音乐教育语境下的民歌教学[J].文艺争鸣,2010(24).

②侯西平.谈咬字、吐字在民歌教学中的重要性[J].音乐天地,2005(11).

作者单位:上海市洋泾中学

(责任编辑:张斐然)

猜你喜欢

教学价值教学建议
农村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
善用story time板块,提高英语有效教学
关于中职语文教学价值定位及其实现的思考
关于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理论研究
浅析泛义动词“打”及其对外汉语教学
气排球与硬式排球工体课教学价值对比研究
“沉淀溶解平衡”认知结构测查及其学习困难分析
科研反哺教学在EDA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