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办高校如何提升马克思主义传播实效性的探究
2014-03-21伏晓春蔡中奇
伏晓春 蔡中奇
摘 要: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必要补充,民办高校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也同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提升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实效性已经逐步成为民办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突出性问题。
关键词: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251-03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的前途与他们的政治意识息息相关。中共十八大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所以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多路径传播是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具备较高水平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辨别能力,成为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民办高校已经成为新机制运行的普通高等教育新模式, 民办高校由于其独特的办学特点,致使其在生源质量、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就业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失衡。加之师资力量薄弱,队伍欠稳定,校园文化单一,使得民办高校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教学这一唯一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路径。加之许多办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有人认为民办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可学可不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才是关键;还有一些人把民办高校当民营企业看待,认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公办高校的事,民办高校无此必要。因此在部分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开始趋于边缘化。甚至有一些民办高校对中共中央关于高校必须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育教学大打折扣,往往是能少则少,能压则压,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方面的投入普遍存在不足,教育教学手段落后,教学形式单一,严重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效果。因此,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民办高校急需利用多元路径传播,加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大学生中的影响力,以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一、民办高校提升马克思主义传播实效性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因此,积极探索多元传播路径,对有效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与大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脊梁。他们的成长、成才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和政治舆论氛围。尤其在民办高校,教育教学及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较多方面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因此在部分大学生中较多暴露出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缺乏社会责任感与集体主义意识,同时深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负面影响,这些都充分地说明民办高校马克思思主义的传播没有实现预设的目标。通过有效传播马克思主义,使其真正成为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优势教育平台与资源,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提升大学生全面素质为目标,助帮大学生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和道德观,普遍提高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努力培养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有利于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精神支柱,是我们战胜艰难险阻、抵御错误思想干扰的强大思想武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活的灵魂。中共十八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民办高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后备力量的平台之一,只有让在校大学生有效掌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才有助于大学生们有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一个半世纪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下,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由科学理论转变为社会实践。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所探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的伟大实践,用事实证明了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通过提升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实效性,可以有效帮助当代大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国家的富强繁荣,乃至与全人类的福祉紧密联系起来,报效祖国,奉献社会,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二、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的策略
(一)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民办院校有52%的学生表示学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课程是他们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最主要途径。因此可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依然是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阵地。然而在这块主阵地上也存在着许多现实的问题。在您认为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效果或者导致你学习马克思主义兴趣下降的原因的调查中显示,有29%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空话套话多,针对性时效性不强的问题;有22%的学生认为教师水平差,师资队伍不强。在对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教学情况的相关调查中显示,有32%的学生认为任课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只是照本宣科,没有对课本理论有深度发散性的讲解,很无聊;而仅仅有10%左右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素质不错,做到了“见闻广博、风趣幽默、深入浅出、循循善诱”。这就说明有将近50%的学生不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本身的原因或者其他方面的原因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感兴趣,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不足、方式方法不得当所致。endprint
由于我国的民办高校起步都比较晚,国家对于民办高校的管控尚在探索阶段,加之受到无编制、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缺乏保障及“双轨制”社会保障体系的影响,大部分教师宁愿选择到公办中小学工作,也不愿意留在民办高校。因此,民办高校的大部分教师都是已经从其他公办院校退休的老教师或者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教师队伍出现严重的两极化和不稳定化,这些因素都严重的制约了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同时,部分地区相应的教育主管部门对民办院校存在偏见,在师资培训、业务监管与指导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忽视。这就需要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有效的稳定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使民办学校的教师队伍形成良性的发展态势。此外,作为民办高校应当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培养,给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平台,让他们把传播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项伟大的事业。当然,作为理论课教师自身也应当注重业务素养及理论水平的提升,适时的调整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
(二)民办高校对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
在您认为对大学生培养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最有效途径是什么的调查中显示,有60%的民办高校在校大学生认为党的宣传和其他媒体是最有效的途径;而仅有23%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是有效途径。这显然与占52%的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途径是学校开设的理论课程形成鲜明的比照。换言之,大部分在校大学生承认他们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途径是理论课程,但是理论课程并没有成为培养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有效途径。那么问题的关键之一就在于民办高校是不是重视对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养。通过深入到不同层次的民办高校走访调查,我们不约而同的发现,大部分民办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国家教育行政法规的约束,通俗的讲,大部分民办高校对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是有抵触意见的。因此,在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有被边缘化的极大危险,而这些课程一旦被边缘化,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阵地就会出现严重的问题。民办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生人数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要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长足发展,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保持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就必须巩固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在思想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而高校对这类课程的重视程度将是直接决定这一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国家相关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特殊情形,制定专门针对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政策和措施,保障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途径单一化有待突破
通过调查显示,仅有8%的民办高校在校大学生通过网络媒体了解马克思主义;有4%的学生通过电视媒体;有13%的学生通过报刊杂志;有6%的学生通过书籍;有52%的学生通过学校开设的课程;有17%的学生通过其他途径。这一结果显然与信息网络化的时代背景是不相符合的,我们的主流意识没有跟进今天的主流媒体,而现如今的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媒体恰恰是通过网络及电视等各种新型媒介。这就要求高校在马克思主义传播方面应当主动借助网络及电视等主流媒介,尤其是网络媒介。在信息网论化的今天,生活中已经难以想象没有网络的状态,而青年大学生是网络媒介使用的主要群体,因此,抢占网络阵地,突破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单一化途径是稳定高校意识形态的主要工作之一。
(四)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联动机制有待健全
通过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仅仅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相关的理论问题,把马克思主义与个人信仰联系起来的学生仅仅不到40%。有近62%的学生认为由于人们过多的追求物质生活,忽略精神家园的建设,以致于出现了信仰危机。同时,很多学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也片面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学生需要了解的基本理论而已。因此,要解决这一信仰危机问题必须发挥学校各个教学及管理部门的合力作用,建立健全联动机制。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需要所有教师的参与,如果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或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任务,那么说服力本身就是有限的。如果能让一些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或者其他专业课教师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时不时的提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这样学生的信服度就会大大提高。同时民办高校的学生处、团委等部门开展的学生活动也应该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工作重点,通过组建“青马”社团等学生组织,在学生中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主体的意识形态教育。民办高校应当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校团委、学生工作部门、教务部门及所有教师在内的联动化马克思主义宣传系统,营造新时期高校浓厚的马克思主义氛围。
参考文献:
〔1〕高洪力,李秀芝.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及实现方式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
〔2〕冯刚,张东刚.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2012).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3〕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周玉清,王少安.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建设论.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姜黎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