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绘画艺术状态与市场关系分析

2014-03-21刘连

关键词:价值观

刘连

摘 要:从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相应人性需求的角度出发,剖析商品化下的社会所催生出绘画艺术的大众消费现象,从如何看待与认知这一社会存在的事实进行分析,把握并运用好此价值体系所迸发的力量,进而使之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因素。

关键词:消费时代;绘画市场;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J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220-02

艺术天生具有消费性。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如此看待艺术:“任何技艺都不是为本身服务,而是为它的对象服务的。”[1]作为人类生产创造出来的一项产品,它始终无法脱离置换与交易的命运。尽管我们在这些作品与创作者身上附加了诸多的精神与道德内涵,但它们价值得以实现的途径首先就是要有具备被消费的可能性,这条规则自始至终延续至今。因此,要确定艺术的意义与价值之时,就必须清楚定位艺术的消费区间与消费对象,尤其在当下市场经济社会的背景之下,是绘画创作走出禁锢,适应时代发展,所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绘画市场化前世今生

绘画之所以能够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顽强生存,除了其自身独特价值原因之外,应该还与它具有极强的自我调适能力有关,从绘画与社会共存的历史关系来看,“艺术消费者对艺术家的关系经历了从永久的雇佣者,奴隶主,封建领主到赞助人,顾客,买主,鉴赏家,艺术之友,拍卖参与人和收藏家的变化”[2]。在当今商业市场为主流的环境下,绘画创作的目的已非单一价值观可以左右,对于市场机制而言,满足多层次的需求,尊重多元化的选择是现今社会物质与精神产品生产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史无前例的大众文化革命的核心体现。

正是在此背景下,作为璀璨的欧洲艺术策源中心巴黎,20世纪在面对市场化日益完善的美国之时,则明显显得老态迟暮与保守,逐渐丧失了引领世界艺术发展的动力,不得不交出艺术之都的大旗。而作为美国商业化最为发达的城市——纽约正是凭借其强大的包容性,敏锐的商业嗅觉,催生出现代崭新的艺术形态,各类艺术流派得以雨后春笋般迸发,从而矗立起新时代的艺术标杆。伴随艺术市场化步伐的纵深,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纽约先后涌现了如上城画廊区、五十七街、苏荷、东村、采贝卡等艺术生产模式,并很快被视为新世纪艺术的发展模式得以广为传播。当此粒种子飘落到中国土壤时,很快就融入并衍生出新的生态系统,诸如北京的798、宋庄等,它们的产生和发展让传统的制度格局与之相形渐远,这让绘画的创作直接与市场产生对接,使得画家选择的拓宽得以成为可能,客观上催生出新型的职业画家群体。

追溯历史,明朝的吴门画派可以视为中国历史上以市场为根本的职业画家的伊始,他们的绘画创作就是扎根于商业文化相对成熟的江浙区域,而他们的作品得以广为传播,也是由于与大量的模仿、赝品盛行有关,此类商业性的复制是让他们的作品可以最大限度地进入大众家中,满足了普通消费者对精神产品的需求,从而也成就了吴门画派的历史地位。同样,中国清末上海的“土山湾”绘画学校,在最早尝试系统引入西方绘画教学与观念之时,在没有主流文化认同的环境下,凭借的就是宗教、商业和社会的融合,顽强地生存下来,培养出诸如任伯年、徐泳清、周湘、丁梀、杭穉英等优秀画家,为中国绘画的发展提供了新鲜的血液。而这些结合中西艺术观念的先行者,依存上海浓厚的商业文化作为背景,创作出极具时代特色的各类美术作品,为中国绘画的发展走出开创性的步伐。

当中国社会经历繁复的变更之后,猛然需要集体面对商业市场的时候,人们感受到物质已成为精神存活的根本,画家与它的作品也无法挣脱各种欲望的侵入,如何看待此类物质化下的芸芸众生世界与自我的关系,成为绘画者必须急需解决的选择。

二、当代社会下绘画与市场的相互关系

在传统意义上,绘画作为艺术品是被归为高雅的行列,若想成为它的拥有者,也常常被许多条件所限制。而在当下,它除去继续作为艺术史价值收藏与个人美学趣味收藏之外,资本收藏已成为日见增多的富有阶层兴趣所在。尤其对于正在进行市场经济化的中国而言,富裕人数以每年31%的比例增长,奠定了一股新兴社会力量与社会需求。据2010年6月美林银行和法国凯捷咨询公司发布全球财富报告称,中国百万富翁人数达已47.7万,占全球4.77%,名列全球第四,艺术品、钱币、古董和酒类有形、长期价值的收藏品已成为中国财富人群广泛关注的投资品类,从而直接导致了中国艺术品市场25%的年增长率。正是有了如此逐渐庞大富有阶层群作为基础,艺术品专属社会上层阶级或少数人的历史才得以改变,艺术品消费走出殿堂才成为可能,并为艺术品的消费注入了新的内涵。而其中最为独特是让艺术活动开始具有明显的消费性和商品化色彩,为艺术的创作与商业性的生产提供了交融的可能。

同样对于完善商业市场环境的建设而言,艺术市场的加入也极大丰富了商业市场的内涵,扩充了城市的人文因素。如今中国城市建设中出现了严重的同质化现象,使得如何培育与打造独特商业文化与新城市人文气息成为紧迫的任务。传统的田园情怀是精英文化的记忆,城市人群情感无所寄托的期望需要找到新的依靠,而艺术市场的存在就是弥补物质化下城市人自我认同的良方,因此,培育健全的艺术文化市场是符合建设具有特色城市文明的重要环节。同时,完备的艺术市场的建立,又会对经济和谐发展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据预测,到2015年,美国的休闲产业将占全产业的50%,而文化产业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这也是美国价值体系之所以能在世界产生影响力的重要原因所在。当下中国积极探索经济转型过程中,文化消费也被列为拉动国内消费经济的重要生力军,这种体制的建立,必然会对制约长期低水准经济建设因素的改变起到关键作用,诸如绘画等艺术产业在市场的不断渗入,犹如是对视觉形式公共教育缺失的填充,尽管这不及美术馆或博物馆的纯粹与专业,但就中国艺术普及的现状来说,这则显得更加实效和直接,从而必将会给困扰产品制造业水准的提升带来全面性地影响。endprint

而就市场环境下的绘画创作者来说,应该清楚地看到“艺术生产和消费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这不仅因为‘我在对‘你说话,而且因为作品结构的形式和语言的内容从一开始就受制于传、受这两个主体的相互作用,作者的创作行为在受者态度的影响下总是处于不停顿的变化之中,而受者的反应在作品的影响下总是在进行调节”[3]。只有能够服务及满足艺术市场建设的需要,才能为自身的发展寻找到机遇,伟大的作品不是一蹴而就,艺术家的成长也需要生存的保障,优秀的艺术家同样也要担当好完整的社会角色,认知并关注实际性的现实状态,积极创新,寻求与大众审美的协调,做到更好地存在于社会,才会继续有所发展与创造。

三、绘画艺术市场的现状

相对于西方,由于中国艺术品市场形成与建立的时间较短,存在着对外来经验的借鉴与摸索的过程,从而形成了现阶段艺术品市场的独特现象。首先,画廊作为绘画作品经营的基础平台,它的出现最初就是对主流艺术机构的补充,在成熟的艺术市场国家,它担当了画家展示作品及推荐的主要功能,如美国的古根海姆博物馆最初就是以扎根力推和发掘现代艺术而成名,它调动广告、招贴、展览信息和各种宣传品等现代视觉媒体,实现了艺术与市场的完美结合。在此环境下,对于画家而言,他们身价衡量的标准不是以获奖或头衔为标准,而是看其签约画廊权威高低所决定。虽然我国画廊业也力图扮演起此类角色,但除少数经营者之外,大多数画廊对本地资源关注度不高,对本地画家推广力度不够,策展质量不高,倾向扎堆关注知名度较高的少数画家的作品,而此类画家作品又往往资源有限,只会引发业态同质化严重,相互竞争激烈的后果。同时为了规避风险,不少画廊多以代销画家的作品,而不愿意以代理的方式与画家合作,丧失了市场培育的功能,同时,一些艺术家也不满足画廊运营的方式,私下交易频繁,从而也影响了本人知名度的提高,这些做法反映出双方市场规则意识的薄弱和遵守市场操作规则亟待加强的紧迫性,体现出从艺术市场基础教育与观念更新上要有所突破,以实现良好的市场运作关系成为常态。

作为绘画作品交易的另一方式,艺术博览会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如艺术北京、中国艺术博览会、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香港国际艺术展等,这给绘画作品进入市场增添了又一选择,然而,随着中国资本市场投资渠道扩展动力的驱使,越来越多的政府之外的企业等法人机构参与交易行列,像金融、房地产、制造、能源、建筑等行业机构,它们往往具有雄厚的资金背景,以艺术投资基金的模式入场寻购,使得它们具备较强的竞价条件。此类体系化的收藏机构和投资基金又多以投资收益为目的,精确化的选择,使得文化价值明确,社会共识清晰的稀缺作品资源成为首选目标,造成各类博览会的注意力主要集中于高端客户的开发,引发中低绘画市场关注的空缺,同时也降低了中小投资购买成功率。而作为绘画作品的二级市场,拍卖公司的主要精力同样也集中在成熟市场的空间范围内,留下大量可开发的绘画资源散落于视线之外,影响了绘画市场的健康发展,难以发挥市场多元化调节的功能作用。作为商业社会下的文化消费,其目的就是多元文化本身内在需求的体现,它是一种消除精英,推崇大众平民化的运动,因为“社会在生产消费品的同时,也生产了消费者;大众传媒的崛起与商品化趋势的迅猛发展,带来了文化创造核心的个体精神向群体意识靠拢。大众意识取代了艺术家以往精神创造者的位置,提供给艺术家一个俗人的标准,一个消费和被消费的机会”[4]。

市场经济下对绘画产品所进行的消费定位,不仅引发出对传统美学理念新的思考,而且还会在其营建的过程中,不断涌现新的问题。怎样能对这种新生事物做到准确地判断与甄别,就如同是给全民审美经验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普及机遇。绘画艺术的大众消费化与市场化,是中国近代文化快速融入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长期缺乏系统审美熏陶平台的普通大众来说,它必将改变美及视觉观念隶属于少数人的传统,当把艺术之美判断的权利交还给大众,无疑是对悖理现代文明历史行为的一种修正,也就是人性自由发展得以实现的契机。

参考文献:

〔1〕柏拉图.理想国[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6.24.

〔2〕〔3〕阿诺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143,134.

〔4〕蒋耀辉.精神消费与艺术生存状态[J].文艺研究,2004,(1):140.(责任编辑 姜黎梅)endprint

猜你喜欢

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笔绘幸福园里的价值观
笔绘幸福园里的价值观
论当代青年的人生价值观
需要建立统一的健康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和人之间最深的鸿沟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