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及其启示
2014-03-21马小飞
马小飞
摘 要:生态社会主义思潮是随着世界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大背景下,在批判资本主义基础上,通过对社会主义的反思而逐步形成的一种政治思潮。生态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生态、外交等方面提出了旗帜鲜明的观点,这些观点对于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应结合自身实际,借鉴生态社会主义的思想观点,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4个层面着手进行,探索建立合理的发展路径,从而推动生态文明战略的深入实施。
关键词:生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生态环境;人与自然;稳态经济
中图分类号:D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095-02
一、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基本概述
生态社会主义思潮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尝试和理论探索,是第一次系统全面地阐述生态文明,并将生态理念上升到治国安邦的高度的政治思潮,它的一些理论主张和观点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生态哲学思想
生态社会主义认为,自然界的存在有其合理的价值意义。人类只是整个自然界中的一部分,有生存的权利,但是,这种权利是有限的,与其他物种生存权利一样平等。现代人类为了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无休止的开发自然,造成了生态环境的重大破坏。因此,人类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行为,树立敬畏大自然的发展理念,调整经济发展模式,改变以往错误的发展方式,尊重自然规律,理性发展。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
生态社会主义认为,人与自然具有共同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人与自然在相互交往中走向统一,人与自然应该是平等的关系,而不是对自然界无休止的掠夺。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大自然无私的给予人类提供了生存的基础资料,使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同时,人类过度的索取也得到了大自然的“报应”,大自然用它特有的自然规律告诉人们,凡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必然会遭受到应有的后果。因此,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双向的、平等的、和谐的。人类在从大自然中索取的同时,也要善待它,掌握自然规律,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
(三)提倡建立“稳态经济”社会模式
生态社会主义认为,产生生态危机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过度发展的经济,无限扩大生产规模,无限的向自然界掠取资源。因此,要想摆脱这种困境,就要建立“稳态经济”模式。“稳态”经济就是指经济增长模式从数量的增加变为质量的飞跃,经济发展方式倾向于依靠科技和技术的提高,而不是规模的扩大,倡导大力发展小规模、无污染、高技术的企业,破除资本垄断企业。从而,使经济发展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增长,有效减少对自然的污染,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四)资本主义异化消费必然破坏生态环境
生态社会主义指出,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与资本主义的贪婪本质是息息相关的,资本主义追求过度消费,这种盲目的消费观念必然会破坏生态环境。生态社会主义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为了实现本阶级的利益,从生产和消费两端控制消费模式,他们崇尚一种过度的消费理念,错误的认为人类应该最大限度的实现个人消费目的,实现个人发展需要。
(五)资本主义制度导致了生态殖民主义
生态社会主义指出,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就是西方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国家的掠夺和剥削,对资源的掠夺和环境的破坏。生态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但造成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本国的生态危机,也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生态危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性扩张,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推行生态殖民主义,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生态掠夺”,并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生态危机,从而直接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因此,解决全球的生态危机,需要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改革。
二、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中国生态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警示我们,如何处理好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在这个现实课题面前,生态社会主义给予了我们很多启示:一是要立足于促进生态平衡,走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道路,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和谐发展;二是要倡导一种积极的可持续发展观,通过大力发展和应用低耗、高效、无污染、可再生技术来营造绿色文明,从而使人类社会发展能够日益优化的生态系统中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三是要选择一个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人类社会发展,只能是经济的适度增长。在不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下、在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的增长;四是要将实施基层民主作为保护生态环境的一个有效载体,生态问题是一个全社会的问题,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建立在每一个公民生态保护意识之上;五是要将生态文明理念上升为治国安邦的方针,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统筹安排,整体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究
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作了全面系统的部署,可见,我国生态问题已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建设生态文明紧迫且有必要性。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只有不断的探索,不断借鉴,才能走出一条建设生态文明的康庄大道。根据生态社会主义思潮的启示,结合我国实际,探究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径,应当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统筹规划,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政治层面
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在政治上将其提高一个层面,纳入到政治建设的一个大范畴中,上升到国家建设的高度,通过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有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1.加强生态法律法规建设。法律法规是推动一切事物发展的最有效机制。生态文明建设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就必须从制度层面来推动,用健全的法律法规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实施。因此,需要加快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法律法规体系的步伐,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依法治国的轨道之中,用法律法规制度保障实施。endprint
2.出台生态文明建设政策。强有力的支持政策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只倡导生态文明意识,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终归是海市蜃楼。因此,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积极出台相关政策,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在农业发展方面,坚持科技兴农,实现退耕还林还草、草原生态补偿、良种补贴、推进农业生态标准化建设等政策措施。在工业发展方面,要坚持治理在先,防治结合的原则,坚决执行节能减排,大力发展绿色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发展高科技、清洁、低耗能产业,用现代理念经营,减少对环境的依赖,减少对生态的破坏,实现绿色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经济层面
生态社会主义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建立稳态经济,可见,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在建设生态文明战略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用科学的经济手段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1.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对资源的重复利用和二次加工的一种经济运行模式。在具体实践中,就是实现经济方式转型,从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式增长方式转变,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占的比重,优化产业结构。同时,要建立循环经济体制,发展生态型立体式综合经济模式,对于废弃物品进行回收,加以循环利用。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
2.全面实施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期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清洁生产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在生产领域的源头保护了环境,减少了污染,因此,需要加大以清洁生产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力度,鼓励企业节能降耗、节约水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防治工业污染等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项目。着力推进低碳发展,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发展。
(三)文化层面
生态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态哲学基础之上的,要求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同样需要树立生态文化价值观念,构建生态道德建设,建设生态文化,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协调发展的社会意识形态。
1.积极构建生态道德建设。道德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着人们的行为,支配着人们的行动方式,建设生态文化的一个必要前提就是构建生态道德。因此,要积极构建生态道德建设,重点从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中增加生态道德的实践和约束含量。切实加强生态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为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2.大力开展生态教育建设。只有树立了生态环保意识,人们才能自觉保护环境,才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而生态环保意识的树立主要手段就是靠宣传教育,通过灌输的方式,使人们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因此,要大力开展生态教育,不仅在学校教育,更重要的是社会教育,采取举例子、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教育引导全体公民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四)社会层面
生态文明建设从根本上说是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只有从社会层面解决每一个公民的思想问题,使每一个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践行保护环境使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1.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倡导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理念”,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时,要充分利用一切社会资源,大力宣传普及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
2.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是教育、卫生、医疗、文化、交通、生活服务状况和社会秩序等。通过创建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让人们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绿色文明带给人类的福祉。目前,我们要重点倡导建立以生态文化意识为主导的社会风气。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助于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特别是在向大自然索取的同时,能够理性的看到这种索取是有条件的是有代价的。
参考文献:
〔1〕唐纳德·萨松.欧洲社会主义百年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王芝茂.德国绿党的发展与政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3〕胡锦涛.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部分,2012.
〔4〕曾文婷.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重庆出版社,2006.
〔5〕韩兆柱.生态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春市委党校党报,2003,(5).
〔6〕刘保国,李元明.论生态社会主义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
(责任编辑 张海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