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体验式教学新策略
2014-03-21李梅
李 梅
李梅,教师,现居山东枣庄。
小学语文是一项工具性价值与人文性价值并重,且对学生当前与未来发展极为重要的课程。通过语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汉语言的神奇与优美,对民族语言的价值和意义产生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并基本掌握语言使用的规则和技巧。然而当前的网络环境以及以英语为代表的外语的影响,使得许多学生对于语文教学的认识产生了误解或者偏差,在规范使用母语和理解感悟母语的过程中,都出现了令人担忧的情况。根据新课标教育理念和内涵的指导,通过开展体验式教学,确保学生的主体性,进而在教育过程中激发其积极性、创造性,调动其对于母语自豪热爱的情感,锻炼其使用母语交流应用的能力,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所谓体验式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教师在教育目标的指导下,结合教育内容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通过师生协商互动,创设具有教育意义的情境,使得学生在其中发现、体验、感悟、表现学习主题的教育过程。从上述角度分析,开展体验式教学,需要从影响学生的“知、情、意、行”等四个维度同时进行,以确保学生在整体上接受熏陶、引导、教育和锻炼,从而真正地实现教育目的,这种方法也可以称之为小学语文教学四维法。
一、借助任务驱动方法,进行认知体验教育
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方法,其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讲学生的主体性凸现出来,使得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活动中,教师开展体验式教学的时候,可以借助任务驱动法,对学生进行认知体验教育。所谓认知体验教育就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途径,使得学生发现所学知识内容的价值和意义,并且发现学习本身也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体验。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认知体验过程是个体的一项需要。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个体的心理需要包括多个层次,而认知需要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获得关于汉语的“生字”“生词”“语法”“口语”“写作”等丰富而实用的知识经验,本身是一项满足其内心需要的重要过程。每个学生都有完善自己,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内心需要,教师在组织语文教学活动时,则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内心需要所产生的动力,调动其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逐步成为课堂的主导者,然后通过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的过程,获得自信和自尊,从而热爱语文学习活动。任务驱动法可以通过成立问题解决小组的方式来实现,比如教师在讲述课文《惊弓之鸟》的时候,就可以充分给予学生发现探索、自由表达的机会。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诸如下面这样的问题:请大家在下次课堂上提供尽可能多的关于“鸟类”的成语故事;提供与“惊弓之鸟”含义相同或相似的成语故事;提供关于古人和鸟类之间的经典故事等内容。此外,还可以向大家提出类似的问题:与“羸”字形似的生字还有哪些?与其“意”似的字词有哪些?通过小组共同努力,利用字典、词典、网络等各种工具,咨询父母和家长等途径,获得上述问题的答案,可以起到比较好的教育效果。满足学生的求知意愿,获得关于认知发展、个人成长的积极体验。
二、通过学习情境创设,组织情感体验教育
小学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教育目标就是通过课程组织实施过程,对学生的情感进行积极的引导和熏陶,使其逐步接受、愿意、喜欢、热爱文学作品,并且通过这些文学作品的内容丰富其情感体验,推动其高级情感逐步积极健康的形成。从某种意义上讲,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学生的良师益友,通过与这些作品的“对话”可以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产生非常直接而重要的影响。语文课程作为一个提供文学作品学习的途径和平台,需要教师积极的设计和组织,满足学生的情感发展需要。
情感体验教育就是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等人的引导下,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感悟以及模仿创作等活动,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过程。这一教育活动需要适宜的“情感体验环境”,或者“学习情境”作为基础和保障,通过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可以较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利用这种方法,既可以拓展学习空间,又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这对于其未来继续深入学习语文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外部保障,成为教师的重要任务,需要其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具体做法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通过影视赏析等活动,来营造情感氛围,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开展教学活动。比如教师在讲述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由于生活环境、教育环境、时代背景等巨大的差异,许多学生对于文章主旨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表面层次,其内心并不会产生特别深刻的变化,无法真正理解周恩来总理的高尚情操、家国情怀以及爱国之心。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周恩来总理的生平事迹资料,以及日军侵华时期,广大民众的痛苦生活状态,进行背景知识介绍和讲解。通过这样的情感引导和渗透,可以较好的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角色,产生情感共鸣,获得情感体验。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日常生活进行渗透教育,为学生提供情感体验机会。文学作品来源生活,反映现实生活,也同样能够影响现实生活。教师在组织情感体验教育活动时,应尝试将日常生活与课堂教育有机融为一体。在学习《妈妈的账单》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日常生活环节,进行情感体验教育。比如,通过以“我的好妈妈”为主题,进行演讲和角色表演活动,发现妈妈的伟大和无私,从而去感恩妈妈,热爱妈妈,帮助妈妈,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开展课文主题讨论,尝试个性塑造教育
体验式学习过程中,需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能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判断,对学习内容产生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认识和理解,从而促进其个性的形成。学生个性的塑造和培养活动,需要向其提供自由表达的机会和权力,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出自己的见解。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之一就开展主题讨论活动。语文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场思想和情感的交流碰撞过程,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同样的主题,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应当积极地为学生创设自由讨论和表达的平台。每次课堂最后十分钟,留给学生讨论,就是一项有效的尝试。比如教师在讲述《卖木雕的少年》这一课文时,就可以组织学生讨论“金钱与诚信”的主题;而讲述《小狮子爱尔莎》时,则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友谊的价值”或者“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主题;讲述《给予是快乐的》时,则可以组织讨论“责任与义务”或者“社会公德”等主题;在讲述《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以及《雅鲁藏布大峡谷》 等内容时,则可以组织讨论“我的祖国与我的理想”等主题。通过这些充满弹性空间和主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热烈而充分的表达、讨论、碰撞和交流,使得学生的独立思考、判断能力,思考和行为方式、特点等都得到强化和锻炼,使其个性化发展得到保障。
四、利用模拟教学法,实施知行合一教育
模拟教学法与体验式教学之间,存在着天然而密切的联系。二者之间,在很多层面和和领域是彼此相通的。借助模拟方法,可以自然而有效地调整学生的“身份角色”,使其兼具“运动员”与“裁判员”的双重身份,能够更好地理解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积极主动地将学习内容作为探究的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锻炼自己的实践应用能力。这些实践能力包括学习能力、观察能力、写作能力等。对于学生来讲是一项适宜的知行合一教育。具体而言,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讲述课文内容时,组织学习小组,尤其事先进行准备活动,在课堂上向其他同学分析和解答主要内容,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技巧的分析和模仿活动,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更好地使学生体验到文学作品创作过程的奇妙与复杂,掌握初步的技巧和方法,为以后的文学习作奠定基础。
比如教师在组织学习《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时,就可以通过模拟授课方式,引导学生寻找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思考和分析,并以教师的角色请学习小组的成员讲述蟋蟀的生长习性,洞穴构造的特点,以及相关的背景知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推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并进行观察和记录,掌握学习的方法。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文献阅读、资料累积和观察思考的习惯与能力。再者教师还可以在讲述《父亲的菜园》 时,向学生介某种蔬菜的描写技巧和观察视角,然后要求学生选择另一种蔬菜作为观察的对象,进行模仿描写,学习写作技巧和方法。通过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模仿写作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讲述诸如《钓鱼的启示》等课文时,引导学生尝试实践钓鱼活动,将自己的内心感受与实践行为结合起来,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意识地与作者进行比较,创作出相同题目,不同感受的文章,从而掌握文学作品创作的初步方法和技巧等。通过这一过程,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独立创作的能力。
体验式教学对于小学语文课程的开展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组织体验式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当作为主导者,对学生进行积极地引导和陶冶,通过创设环境、组织讨论、提供任务、锻炼能力等多个维度对其进行多方面的影响。这种努力能否发挥实际的作用,其关键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今后的体验式教学活动研究中,相关的研究者需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究和分析,并进行积极的尝试,为有效组织体验式教学提供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