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如何写出真我风采
2014-03-21刘世攀
刘世攀
刘世攀,教师,现居江苏赣榆。
常言道“作文如做人”“言为心声”,是说文章品格、说话能体现人的修养和内心的心理变化。孔子在《周易·文言传》 中提出“修辞立其诚”,从写作要求看,是指文章既要语言严谨,更要内容求“真”。写作的表情达意,也是与自我的心灵对话。所以,抒发感情要发自肺腑,发表看法要出自真实的认识。写作一旦过于功利,就容易失却自我,下笔往往言不由衷,为文造情。如果文章充满虚情假意,空话假话连篇,那不但是对别人的欺骗,也是对自己的欺骗。那么考场作文如何写出“真我的风采”呢?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也即“我”是一个整体,它包括三个部分:1.本我——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构成本我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包括饥、渴、性等。本我之中的需求产生时,需要立即满足。因此支配本我的是快乐原则。2.自我——在现实生活中由本我和超我共同作用的结果。由本我产生的各种需求,因为受到超我的限制,不能在现实中立即满足,需要在现实中学习如何满足需求。最终的现实状态就是自我。因此,自我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支配自我的是现实原则。3.超我——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构成超我的成分是社会道德规范、个体的良心、自我理想等。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则。据此及本人在作文教学中的具体感受,我们觉得考场作文要想写出“真我的风采”必须兼顾以下几个方面:
一、写出“本我”——有血有肉真实的我
“本我”是现实生活中有原生态的物质与精神需求的我,这是一种有血有肉真实的我。这种真实在作文中第一体现在符合生活的真实,第二体现在感情的真挚,第三体现在思想的真诚。
然而,我们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考场作文,编写故事,感情虚假,思想空泛的文章比比皆是。究其原因,一是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学生生活单调重复,宿舍、食堂、教室三点一线,了无生趣。所谓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也都是形式大于内容,让学生心生厌倦。二是处在网络时代的孩子,在真实的感情方面呈现出一种集体的淡漠。他们一方面渴望交流,一方面又极力地掩饰自我,用虚拟的空间代替实实在在的感情交流。很多学生恰在青春年少活力四射的年纪,却也学会了戴着面具,过着“老于世故”的生活。没有了真生活、真感情怎么办?只能从各种作文选中“嫁接生活”,“嫁接感情”。名人事例、“大掉书袋”成了作文的“常规武器”。
作为语文教师要千方百计利用各种途径来丰富学生的人文实践,一学期不妨有几次将作文课堂搬到社会实践中,真实的生活中,让学生融入活动获得真感受。走进生活仅仅算是第一步,还要让学生爱生活留心生活,真诚地记录生活提炼生活。我们很多语文老师都有让学生写“周记”的习惯,而且每周一查,将优秀的周记当范文在教室读一读,并且为了思想正确还给写作的内容设置了很多红线,例如:不要写男女生之间的不正常交往,不要写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校之间不和谐的话题,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因此好多爱习作的学生一开始都有了两本周记,一本写真话给自己看,一本写假话交给老师。时间久了,作业一多,干脆就变成了一本,全写假话交给老师,这样的周记要有何益。因此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写自己的真生活,流露自己的真感情。每天语文课前拿出五分钟开辟一个“我的生活风景线”栏目,让学生说自己生活中酸甜苦辣的故事;每周拿出一节课让学生进行“我说新闻”,以我的生活视角体味生活的本真。其实优秀的文章,就是自己真生活、真感情的积累。
二、写出“自我”——理性深刻个性的我
语文教育专家陈钟梁先生在谈到高中作文教学时要求学生“千万勿忘‘我’是谁”,写作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发现自我,表达自我,进而塑造自我、发展自我。中学生作文要自觉突出自我意识,要勇于表现自我,学会坦荡为文;要善于表现自我,学会借“我”为文生色。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写多想,做到有感而发。”这就要求学生作文要写出个性。
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一切为了考试得分,漠视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压抑学生个性心理的情况时有发生,作文教学的“麦当劳化”必然使我们的学生只有共性而没有个性,千人一面,面目可憎,正像有人所形容的那样,教师“克隆”了前人的思想,再来“克隆”未来国民的思想,长此以往,我们民族的创新精神从何而来?现在高中学生的作文中,同一种自然生活的物象被赋予了同一种涵义,写“菊花”必想到“高洁”;写“青松”必想到“先烈”;写“秋风”必想到“凄凉”;写“绿叶”必想到“奉献”;写“人与路”必想到“创业与成功”。
英国创造思维大师波诺博士说:人脑的工作机制有时像下雨,开始的雨洒落在地上,逐渐形成水道、溪流和小河,后面的雨水再洒落下来,便沿循着已经流淌而成的水道顺势流下,而不会形成新的水道。由于人脑的这种思维定势,使人类思维发展的创造性受到了极大的局限。“不会形成新的水道”,就像千家万户安装的自来水龙头一样,开关一拧,流出来的都是白花花的自来水。你的作文还能有个性色彩吗?记得《成才导报》组织的江苏省第四届作文大赛初赛的题目之一是《方圆》,从这次作文中,我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均是从“规矩”与“方圆”的关系入手,写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把“方圆”理解为“规则与标准”。这固然没有错,但却显得平淡无奇,没有新意。须知竞赛作文要有一定的创造性。其中有两篇作文让人感到惊喜:一篇是由“方圆”联想到古钱币“孔方兄”,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幽默机智,鞭辟入里,切题切理,击中时弊。另一篇是作者把“方圆”联想到人格本质不同的两种人的对话,从社会关系学的角度,透视了“圆滑之弟”在“方正之兄”面前为人处世的“变色龙”心态,一针见血,入木三分。考场作文就应该是这样:把一个命题演绎成一个故事,把一个命题联想为一个意象,然后用一个故事包裹着一种思想,用一个意象暗示出一种道理。在鲜活的生活中寻找情感的载体,在纷扰的世相中凝结思想的光环,就能显示出你作文的独特个性。历年高考满分作文大都遵循了这一原则。
三、写出“超我”——人文大气审美的我
“超我”是人生的一种大境界,唯有大境界的人方能在文章中展现人文大气审美的“我”,这种大境界是一种放眼世界的视野,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一种诗意生活的审美能力。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这就决定了作文教学要注重人文性。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一直行走在“泛政治化”的古道上,忽视了人格中最为重要而美好的因素,诸如善良、友爱、亲情、仁慈、同情、怜悯、和谐、共处等等。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建构高尚的人格大厦,而人格大厦的建立,就是由这些土石垒成的。作文中只有“小喜小悲,小哀小怨”包装起来的温柔感,只有“桃花、溪水、游人”之类的“世外桃源”是远远不够的。人格要变得完美高尚,必须有关于社会、关于自然、关于人生的渗入和思考。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写作的情感方式说到底就是人生的方式。
想把文章写得大气,就不能忘了思想是文章的根。西方哲学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脆弱如苇草,乃是思想使其显示高贵、尊严和伟大。”我美丽,因为我有思想。人需要思想,就像人需要空气、阳光、钙质、爱情一样。学生有没有思想,教师有没有思想,取决于他们能不能解放自己,创造他们自己。《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学会多角度的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对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是写作的基本条件。但在应试条件下,为了赚取高分,学生们不惜杜撰父母离婚的悲剧,乃至去了另一个世界;为了写得有深度,他们还可以冒充“哲人”、“先贤”来几句高深莫测的名言警句。
以上几点,是我认为在考场作文中特别关键的几个方面,也就是要学生在考场作文中努力塑造出“真我的风采”的主要内容。这既是对作文走向本真的一般要求,也是扭转作文假、大、空局面的必由之路。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S].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程钧.语文审美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 , 1996.
[3]黄活汉.文贵情真 文贵有我[J].珠江教育论坛,2011(12) .
[4]陈钟梁.千万勿忘我是谁[J].语文建设,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