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的语文课堂

2014-03-21冼佩茹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年32期
关键词:习惯读书笔者

冼佩茹

冼佩茹,教师,现居广东佛山。

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大众阅读俨然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可供阅读的图书也越来越丰富,在高中的校园里,许多学生都在高考的压力下,被沉重的教科书和堆积成山的辅导书压得气喘吁吁,课外阅读竟也成了学生们一项奢侈的休闲。为此,笔者结合自己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一些实际操作方法,来探讨如何引领学生进行阅读(特别是品读经典) 的问题。

一、确立让经典滋润心田,让阅读陪伴成长的指导思想

从高一开始在教学班上打造让“经典滋润心田,让阅读陪伴成长”的指导思想,全力打造书香班级,让书香浸润全班,让经典滋润心田,让阅读伴随学生的成长,为生命发展打造亮丽的精神底色。为进一步强化这种书香学习环境,更好地营造读书氛围。笔者还对教学班级的走廊、课室墙体进行了精心的布置和修饰。张贴名家经典、同学们的读书笔记、优秀习作、现代文学中与课本有关的名家名作,定期举行优秀成果展,展出包括了几个主题如:“成长日记”“成长的足迹”、“我看名家”、“眼中的世界”、“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等。希望真正做到以书激趣,以书育人,用经典来修养学生的品行。

二、淡化阅读的目的性,强化阅读的情感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要真正达到让阅读经典成为习惯,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笔者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首先淡化阅读的严肃性和功利目的,强化阅读主体的个性情感体验。让学生能够感受阅读的愉悦快感,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力。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文章的空白、无穷之意义正是经由阅读者建构出来的。这样的文本与读者的心灵发生激烈的碰撞,才产生出无尽火花。也只有这样,才会使阅读中获得的愉悦和成就,成为一种心理需要的阅读习惯。因此,让学生体验阅读情感的愉悦性,才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力。

三、指导学生选择性阅读,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品味人生

当前学生阅读是缺乏必要的指导。一方面,很多老师由于对读物的多样性认识不充分,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将教辅资料、教材、特定圈画的阅读书目作为阅读教学的重点。另一方面,现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时代不断发展,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稳步提升,中学生课外阅读读物品种繁多,可谓丰富多彩。就当前笔者执教的中学,很多学生阅读的读物偏向网络出版休闲娱乐杂志,电子书等。笔者认为目前网络出版物的整体质量不高,这些读物大多是些没有价值的内容,而这种阅读行为不妨称之为碎片化阅读。这种阅读的深度和知识传递的有效性的确令人质疑。著名作家韩少功认为:“当代青年人要坚持传统阅读,坚持经典阅读,不能把自己的头脑充斥一大堆的碎片化信息,还要有系统和深度。”著名作家王蒙说,“读书不仅仅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手段,更是一种享受、一种生活态度,我们应当继续坚持传统阅读。”

因此,引导学生选择阅读经典,就很有必要了。有人说,没有经典的民族是可悲的,拥有经典却远离经典的民族就更可悲。作为教师,我们并不期待经典能担任教育语文的角色,但经典的文章由于写作者的不一样的人生阅历,不一样的阅读者又会对同一篇文章的解读赋予了不一样的价值及体验,学生也会因为人生的阅历及年岁的增长而阅读出不一样的价值意义。学生对于文本的对话和解读有时候可能会显得很幼稚,但当学生长大了、经历丰富了,再次重温时,情感体验又可能别有洞天了。苏东坡曾言“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就是这样的道理。所以,引领学生们在经典的世界里自由飞翔,是作为当下语文教师特别是应试教育下义不容辞的责任。

但是,有一点是值得大家注意的:引导阅读经典绝不能演变成替代他们的选择和剥夺他们的选择阅读权利。事实上,尽管学生持有教育部规定的阅读者必读篇目等丰富的经典阅读资源,然而有些学生还是表现出冷漠甚至拒绝的态度,所以教师应适当地引导他们选择性阅读,据心理学家研究,惊异、生动、幽默、现实的作品往往能抓住青少年的心。

四、强化学科整合,实现了语文课内与课外链接延伸,拓展了阅读空间,培养学生深度阅读的习惯,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人文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深切体会到经典诵读与语文阅读教学是紧密相连的,经典的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延伸与拓展。仅仅是《红楼梦》的头几回的阅读,学们生就对一些书中主要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形成了一定的看法。即便这些看法还比较幼稚,通过阅读《红楼梦》,他们关注文本中这些小人物命运,学会关心弱势群体,培养大爱的胸怀,同时也学会关爱自我,尊重他人。学生们能够直面时代伤痕,剖析人性弱点,探究社会问题,寻找悲剧根源,如此一来,像这样的课外延伸阅读活动,培养学生深度阅读的习惯,唤醒起学生内心深处的人文情怀。

笔者尝试引导学生关注《西游记》 《穆斯林的葬礼》 《巴黎圣母院》 《红字》 《红楼梦》 《荆棘鸟》《古希腊神话》 等作品,让学生们初步领略到宗教文化对文学作品的影响,去体验这种宗教美学。同时拓展了他们的阅读空间,初步尝试探究人类的精神归宿,体验另一种文学的审美范畴。学生们的阅读不再拘泥于语文书,很好地实现了由课内与课外链接延伸的立体深度阅读。

五、建立长效机制,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长期阅读经典的习惯,不能操之过急,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一蹴而就。建立一种长期并持之有效阅读机制,对每一个阅读者来说都是很有必要的。笔者结合自身的实验课题“走进经典,让阅读经典作品成为习惯”,并参考其他同行的教学方法,建立了几种基本的阅读课型:阅读准备课、阅读指导课、阅读积累课、阅读交流课。这些课型都各有各的主题内容。一是阅读准备课。这一步由师生在主题导学课上完成,主要是师生根据学校图书馆、学生手中的图书、个人兴趣爱好等,制定出主题阅读目录,并对图书进行分类选择。二是阅读指导课。在各次主题开始阅读第一节时,教师约利用五分钟的时间,提出主题阅读的要求,推荐本主题阅读书目,介绍有关阅读的方法,进行爱护图书、保护图书以及既读书又动笔墨的教育,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有关主题图书进行阅读。三是阅读积累课。在这种课型中,学生可以自由随意选择爱好的经典作品阅读,同时也可以记录自己喜欢的名人名言、词语、经典句子、段落等。同时结合笔者主持的“走进经典,让阅读经典作品成为习惯”课题,学生每人每次阅读行为都笔录至少一句名人名言,或写下一小段读书的体验、反思、感悟(字数不限)。教师也在这种阅读积累课中围绕这一主题进行阅读,并完成至少400字读书心得,师生共同参与,共同享受读书的带来的乐趣快乐。四是阅读交流课及成果展示课。在实验课题的推动下,笔者与实验班级学生开展了3次《我在书海中翱翔》的主题班会,不少学生在主题班会上以不同形式表达了读书的快乐;此外,不少学生也利用第八节进行好书推荐活动。除了使用多媒体powerpoint制作精美的课件推荐自己爱读经典外,学生们还以小组的形式,来交流阅读体验等。

古人语:开卷有益,文以载道,继往开来。在奉行应试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语文学科教育的重要任务。品读经典,在浓浓的书香气氛中感受文化的浸润,必将成为学生一道道丰盛的精神美餐。

猜你喜欢

习惯读书笔者
上课好习惯
老师,别走……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我们一起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