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散文写作的实战技巧

2014-03-21陈颂善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年12期
关键词:白杨树赞美蜜蜂

陈颂善

陈颂善,教师,现居江苏赣榆。

一篇好的散文,不仅语言凝练、优美,艺术表现手法更是自由灵活:或曲径通幽、含蓄蕴藉,或直抒胸臆、淋漓尽致,或浓笔重抹、一唱三叹,或信手拈来、如话家常……散文写作,也并非高高在上、高不可攀,它就在我们的生活里——散文的取材范围就是我们的社会生活,散文所写的思想内容就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它就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每天所学的课文、所读的文章大多是散文,我们笔下所写的作文基本都是散文;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眼前,就在我们的手中、脑中、心中。散文写作,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锻炼我们的写作能力,更能润涵我们的精神品质、全面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笔者认为,作为中学生的散文写作,以下的几种写作技巧能够更为快速、更加有效地帮助他们写作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1.镜头组合法。镜头组合法,原是指电影中组接镜头的手法。将这种手法运用到作文中来,是指写作者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或自己的情感,选取一系列有关社会生活的分镜头或几个具有典型性、形象性、连贯性的特写画面,通过各种方法组合在一起,构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如朱自清的抒情散文《春》中关于“春雨”的描写就是采用镜头组合的描写方式:远镜头——半空中,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镜头下移:“人家的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近镜头——转到屋后,“树叶儿却绿得发亮”;镜头再下移,树下地面上:“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远镜头——城镇里,“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镜头转移,“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镜头拉远后转,“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一幅幅优美的画面,让我们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又如阅读朱自清的叙事散文《背影》,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思维情感,依据自身的生活经历展开想象,脑中浮现一幅幅画面:回家奔丧、车站送别、月台买橘、泪眼看信,设想自己就是文中的“我”,体验着“我”内心的复杂感情,感受着父亲对儿子深挚细致的关爱和儿子对父亲深深的体谅感激之情,从中品悟人情的温暖和人性的美好。

2.生活截取法。生活截取法,就是截取人物表现中最精彩、最动人、最能反映其精神品质的闪光一段或瞬间的生活经历加以具体描绘,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写作手法,可以鲜活一个形象,聆听一个时代的脉动,透视社会生活的本质意义。如邹韬奋的《我的母亲》就是通过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四个生活片断:背儿观灯、观讲小说、检查功课、灯下做鞋,巧妙地把四幅画面揉合为一体表达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怀念之情。作者正是摄取这几个闪光的片段来塑造母亲的形象,集中表现了母亲普通而伟大的形象,读之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又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作者从亲身经历的生活片段中选取假发怒、观蜜蜂、教跳舞、教读诗、学写字、排纠纷、梦寻师等七件事,逐层深入地把自己对老师的喜欢、爱戴、依恋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文学创作,本就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散文写作也是如此。作家的文学创作是截取一段感受最深的生活经历,提取主题后进行有取舍的选材及必要的加工创造;而中学生的散文写作则是根据作文题目明确主题,围绕主题截取一段生活经历,进行必要的取舍与加工。

3.情境还原法。文人写诗作文讲求诗情画意:苏轼评王维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朱自清也说过,“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画”。诗中见画意,画中品诗情。散文写作,不一定是把正在发生的事情完完全全地记述下来,大多采用回忆的方式,把自己经历过的生活情景或看到过的文字材料,运用丰富的艺术想象进行还原式的情境虚拟,在“画意” (生活情境) 中构建“诗情” (故事情节),进行文学创作。如余秋雨的散文《道士塔》:“1900年5月26日清晨,王道士依然早起,辛辛苦苦地清除着一个洞窟中的积沙。没想到墙壁一震,裂开一条缝,里边似乎还有一个隐藏的洞穴。王道士有点奇怪,急忙把洞穴打开,嗬,满满实实一洞的古物!王道士完全不能明白,这天早晨,他打开了一扇轰动世界的门户。现在,他正衔着旱烟管,趴在洞窟里随手捡翻。他当然看不懂这些东西,只觉得事情有点蹊跷。为何正好我在这儿时墙壁裂缝了呢?或许是神对我的酬劳……”一千多年前发生的事情,作者没有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完全凭借丰富的想象,还原历史现场,犹如身历其境,深刻传神。

又如《苏东坡突围》:“他从监狱里走来,他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他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来。他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他很疲倦,他很狼狈,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进湖北、抵黄州,萧条的黄州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他擦一把脸,喘一口气,四周一片静寂,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他闭上眼睛摇了摇头。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作者采用情境还原的艺术手法,再现近两千年的历史场景,把苏东坡当年流放黄州的神态、情景、心境刻画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

4.欲扬先抑法。很多散文不直接点出自己赞美的对象,不径直表明写作意图,而是欲进先退,欲明先暗,顾左右而言其它,待到关键之处,自然引出赞美对象;物物相因,环环相扣,于事情发展变化中见出起伏,在一张一弛、一起一伏中凸现文章中心。这样的写作手法,正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确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妙。如杨朔的《荔枝蜜》,作者开门见山写道,孩提的时候曾经被蜜蜂蛰过一次,用画家喜爱蜜蜂来反衬“我”总不大喜欢蜜蜂,用的就是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为下文赞美蜜蜂设下伏笔;接着笔锋一转,出人意外地叙述在某年的四月到广东的从化温泉小住,有机会看到满野的荔枝树;而吃了当地出名的特产荔枝蜜后,去养蜂场看看自己一向不喜欢的小蜜蜂,从而在思想感情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不喜欢蜜蜂到赞美蜜蜂,进而赞美像蜜蜂那样的劳动人民。这样的写法,不仅在行文上产生了跌宕起伏的艺术效果,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而且更利于深化主题,升华主旨。

又如冯骥才的《四月的维也纳》,文章首先写:“开头几天,四月的维也纳真令我失望。此时的春天似乎只是绿色连着绿色。大片大片的草地上,没有五月那无所不在的明媚的小花。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我对驾着车一同外出的留学生小吕说:‘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见不到花儿,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极力渲染自己的失望沮丧的心情,与下文作者发现“原来青草下边藏了一层花儿,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用劲,就会齐刷刷地全冒出来……”的惊喜以及对小花顶着寒风冒着冷雨傲然挺立的钦佩形成鲜明对比,层层铺垫中点出主旨,可谓匠心独运、立意鲜明。

5.感情层递法。有些散文开宗明义,直抒胸臆,首先表明自己的感情倾向,继之赋陈铺叙,歌咏描绘:或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写人记事,在曲尽其妙、淋漓尽致的基础上,曲终奏雅,再次顺势点出自己的感情好恶。这种构思的好处是,情感鲜明,层层递进,首尾呼应,浑然天成。如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开门见山、直抒胸臆:“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树,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第二节笔锋一转,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在空旷荒寂的环境下发现白杨树,在仔细观察、细致描绘白杨树形象的基础上,点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进而表明自己的态度:“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干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罢,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逐层递进,情感深挚热烈。

又如朱自清先生的《绿》 一文,文章在开头“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的基础上,承递对梅雨潭醉人、奇异的绿的喜爱之情,结尾自然再次发出“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的慨叹,感情升华,前后照应,文章如一幅情感挂图,浑然天成。

千锤百炼出真章,妙笔生花著华文。在散文的阅读写作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善于运用生动优美、富含哲理的语言去描述、再现生活情境和具体画面,充分体验、感受人物的思想感情,更要充分利用必要的实战技巧才能快速高效地进行散文写作的针对性训练。写好散文除了要有丰富的生活积累,更重要的就是对生活要有深刻的感受,对人生有深刻的感悟,这样你的心灵世界才会丰富多彩,散文的语言才会像清亮的泉水奔涌而出,无须刻意雕琢,才能让我们的散文写作真正亮丽起来。

猜你喜欢

白杨树赞美蜜蜂
远离否定式赞美
白杨树染绿了夏天
会唱歌的树
写一句赞美别人的话
校园里的白杨树
蜜蜂
蜜蜂
蜜蜂
蜜蜂谷
赞美胡子(共4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