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设课程目标和课堂目标的桥梁
2014-03-21袁聪莲
袁聪莲
袁聪莲,教师,现居浙江宁海。
一、单元学习目标缺失的弊端
课堂学习目标缺失、模糊、偏离是目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不是语文没有课程目标,而是缺失统率课堂教学的单元学习目标。语文老师一拿到教材,往往会关注一册教材有几个单元,每个单元有几篇课文,每篇文章标题是什么,内容是什么;尔后思考单元主题是什么,为什么把它们编为一个单元等等。由于语文课堂学习是以篇为单位的,教师往往会忽视一个单元的整体性,也即忽视了单元学习目标的制定。这样每学期伊始制定的学期目标就成了摆设,导致出现课堂目标制定随意、盲目等弊病。
(一) 课堂学习目标割裂
由于单元四五篇课文之间缺一个可以统领整个单元学习目标,教师备课的落脚点往往只是某一篇课文,这样就把一个单元的文章割裂开来,很少从单元的角度思考每篇文章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很少从整体上思考每篇文章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应该承担的“责任”,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缺少连续性,导致语文课堂效率低下。
(二) 课堂学习目标平行
由于没有从一个单元通盘考虑,教师在确定课堂学习目标时,很少考虑课文和课文之间的层次和梯度,制定的课堂学习目标是平行的。比如,学生的“概括能力”训练,某单元的第一篇定为“初步学会概括文章的大意”,第二篇还是这个要求,课堂学习目标没有梯度,在一个层次重复训练,这样的学习是浪费,是无效的。如果学生在学习单元第一课时已经达成“初步归纳文章大意”这一目标,我们不妨在第二篇课文学习时要求学生“学会准确地归纳文章主要内容”,“准确”一词,就体现了学习目标的梯度。
(三) 课程目标无法落实
由于没有明确单元学习目标,课堂学习目标缺失、模糊、偏离,也就不足为奇了。即使有课堂学习目标,也缺乏层次和梯度,有很强的随意性,这就影响了学习内容的确定、学习策略的选择和学习流程的设计的科学性,势必会影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也即语文课程目标无法落实。
二、文言文单元学习目标制定的依据
为保证语文学习的效率,增强语文课堂学习的目标意识,学期目标和课堂学习目标之间,必须有一个单元学习目标作为桥梁。语文单元学习目标的制定,必须要考虑语文课程标准、教材、考试说明和命题形式、学生学情、先进的学习理念等因素。下面就以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文言文部分) 为例,来谈一谈单元学习目标的制定。
之所以选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文言文) 作为例子,原因有两个。一是因现行人教版初中教材的体例而定的。现行(2007修订版) 共有文言文46篇,约占教材总篇目的1/4,七年级零散编入各单元,八、九年级有独立的7个单元,共40篇,八年级上第五单元是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以单元呈现的起始单元。二是因为现行的语文教学文言文课堂学习的目标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文言文教学偏离了文言文本身的教育功能,偏离了编者的意图。教师往往以考试为中心,过度采用单一的机械记忆的方法,“字字落实,句句串讲”,教学时偏重字词句的详细讲解,忽视对文章整体的研究和品味,忽视学生的自身体验与欣赏过程。
(一) 课标
文言文单元学习目标的制定必须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课标”) 中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和第四学段的文言文学习目标为总纲。
2011版的“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做了明确的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课标”中这些阐述应该作为制定文言文学习目标的依据。
关于文言文学习的具体目标,“课标”第四学段(7-9年级) 提出了三点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单元学习目标的制定,应该紧紧扣住这个总要求。
由此可见,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在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宗旨下,应该承担以下职责:丰富语言积累、提高欣赏品味、吸收古代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另外,“课标”阐明了语文课程理念、性质,语文课程的文化传承作用,语文阅读要重视“个性化的体验”,以及学习方式、学习评价等,都应在单元学习目标体现出来。
(二) 教材
确定单元学习目标,必须要要考虑编者意图,从教材实际出发。教师必须要熟知初中三个年级的文言文教材的编排体例,才能通盘考虑,小处着手。
现行人教版教材选文以大多篇幅短小,单音节词为主,内容生动有趣、文质兼美,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初中阶段学习的实际,初中文言文的教学价值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初中文言文的教学价值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积累文言词语,丰富语言,增强语感,为高中学习打下的基础。
2.丰富文化知识,激发热爱民族语言的情感。
3.了解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凝聚民族归属感,吸取和传承民族精神。
4.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八年级(上) 第五单元的文言文分别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刘禹锡的《陋室铭》、周敦颐的《爱莲说》、魏学洢的《核舟记》、 《礼记·大道之行也》,这五篇文章篇幅短小,有散有韵;写景状物说理言志,表现手法各异;语言有的简练有的深刻,各具特色。
每个单元的单元前言,就提示了单元的选文内容和学习要求,也体现了编者的意图。
请看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的单元前言:
本单元所选用的文言文,题材不尽相同,有叙事的,有夹叙夹议的,有说明事物特征的,文字简洁和意味深长,有些文章还寄托了作者的情怀。
学习本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当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不妨看看第六单元的学习要求,分析两个单元的联系与区别: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古代文人的无限情思,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油然而生,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学习本单元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单元的学习目标异同。比如,第五单元和第六单元都提到“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和“反复诵读”,这是学习方式,是继承的。而运用这两种学习方式的目标是不同的,是有明显的梯度的。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为例,第五单元是“读懂课文大意”,第六单元是“整体感知内容大意”。“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必须“读懂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加以提炼,“读懂”是感知内容,“整体感知”是一个概括的过程,“整体感知”是提升。所以在第五单元的学习目标中,咱们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学习能力,考虑是否由“读懂大意”到“整体感知”过渡。当然,对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和“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这个品味涵泳的过程的目的,两者的层次梯度该如何衔接过渡也是一样。另外,积累“文言词语”肯定要成为每个单元的必要学习目标,至于文章的语言特色要否在第五单元渗透,还得看学生的学情。
(三) 《考试说明》和命题形式
《宁波市2013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 关于古诗文考试的有关条目:
能阅读浅易的古诗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前一问一问的基本内容。
2.理解并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
3.用现代汉语正确翻译重要的文言句子。
4.初步评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
5.初步鉴赏浅易的古诗文。
以宁波市近年中考试题为例:2013今年中考选的课内阅读是《大道之行也》,考点重点词“恶”,词类活用的“亲”,虚词“于”,翻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以及概括大同社会的三个特点。课外阅读为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中“苏城有南园、北园二处”一段,这段文字语言浅显,主要表现作者热爱自然,喜欢和朋友相约出游,自由自在、闲适自在的生活。考点为断句、重点词语、内容理解和人物思想情感点评。2014年课内考试篇目为《曹刿论战》片段,考查了有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现象等文言词语,虚词“之”和课文内容的理解。课外语段考查还涉及了断句和最基本的人物点评。
显然,多年以来,宁波市文言文阅读板块,选择的语段都是以“言”为主,切合课标中所指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宗旨,摒弃了专用术语,体现“精要、好懂”的特点。
从命题的角度看,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读懂文言文”的能力,即以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为主,并在此基础上初步评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当然,要“培养学生读懂文言文的能力”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四) 学生学情
学习目标的制定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因为语文学习的宗旨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设计学习流程、选择学习方法。
学习起点包括学习需要(兴趣、动力、以及该文本最值得学生学习的内容、学生学习困惑等) 和学习经验(起点知识和技能、学习态度、学习方式等)。
今年暑假,我们学校以《桃花源记》为载体,对七年级学生的文言文学习素养与学习方法进行了调查。经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经过七年级一个学年的学习,一半左右的学生已经能根据注释初步读懂文言文大致内容的能力。这部分会有自觉地用“组词法”“换词法”和“猜读法”等解释文言词语和翻译课文。
2.学生会选择对自己而言最简单最方便的学习方法学习。拿到一篇文言文,学生首选的方法是看注释,其次是查阅资料或工具书。学习成绩好和能力强的基本上会先查词典等工具书,学习能力弱的则选择查阅相关资料呢。最后是猜读,这也是两者的相同点。
3.学生根据词典选择正确的义项或根据本义推出引申义比喻义等能力普遍不强。
4.学生有自觉背诵的意识。
5.学习学习成绩好差与学习方式优劣成正比。
根据调查,我们发现,尽管学生能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了解一篇文言文的大致意识,但是对某些词语的解释是不够准确的,尤其是虚词的辨析。语文基础差的同学当然存在着字音不准、节奏不明等问题。
我们认为,查阅词典比阅读其他资料更能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因为词典里的不同义项需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辨析,同时也清晰地认识到查阅词典的习惯必须在课堂内养成。
既然学习方法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这其实是学习能力的体现。“组词”“换词”等方法、“猜读”“迁移”等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课堂学习目标的重点。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我们认为,八年级的学生学习文言文,第一要积累,重视朗读和背诵;第二是语感培养;第三是情感熏陶;第四是学习方法、能力的形成,习惯的培养。
(五) 教学实践的理念
教师要在解读“课标”修订版的基础上,关注教材变化,尽力使制定的单元学习目标切实可行。
教师尤其要关注有关倡导新的学习理念的文章、专著等,选择有效的学习策略,也即在制定学习目标的时候,必须有自己的教学理念。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的编者意图、考试说明和目前比较前沿的学习理论和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要求,制定单元学习目标,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文言文文本特质的凸显。包括文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积累、名篇佳句的朗读背诵、精美语言的涵泳品味、个性化的阅读体验、语感的培养、思想内容的领会、文化的传承写作的借鉴。,
第二,学习兴趣的激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文言语体远离学生的生活,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普遍有畏难心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深入浅出,建立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自信心,从而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兴趣。
第三,学习习惯的养成。文言文的学习习惯包括查阅资料、工具书,朗读、背诵,摘录、笔记等。
第四,学习策略的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组词法、换词法等词语解释的方法、补充、保留、舍弃、调整等翻译的方法,猜读、迁移的能力,都应该在课堂中养成。
三、八年级(上) 第五单元文言文学习目标的呈现
根据上述要求,制定了“层进式“的八年级(上) 第五单元文言文学习目标。
所谓的“层进式”学习目标,就是根据目标的难易程度和学生实际的学习能力,把目标分为基础级、发展级和提高级三个层次。基础级要求每个学生都能达成,发展级要求中上学生能够达成,提高级只针对优秀学生。这样既考虑了学生的整体性,又满足了优秀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 基础级目标
1.能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的大意。
2.在理解文章内容基础上,能口齿清楚、流畅而有感情地朗读文章,背诵相关篇目。
3.积累名言名句、文学常识、文化知识,丰厚语文素养。
4.养成查阅词典等工具书的良好习惯,尝试独立翻译浅易的文言文。。
5.学习根据语言环境,采用“组词”“换词”等方法,准确解释古汉语常用词。
6.在语文学习中,能与同伴交流、协作。
7.感受古人的高洁情怀和理想最求,培养高尚的情操。
(二) 发展级目标
1.在反复的诵读中,初步感知不同文体的不同语言特点。
2.通过根据语言环境辨析、选择词语,扎实古汉语基础和训练读“懂”文言文的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复述记叙的内容,概括说明的要点。
4.学习根据语言环境,运用“猜读”“迁移”等方法,解释古汉语常用词,初步学会辨析常用的虚词(之,而)。
5.积累古汉语常用词,学会辨析“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的现象,能初步准确翻译省略句、判断句等句式。
6.反复品味精美,增强阅读体验,领会其丰富的内涵,初步感知文言文语言简洁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