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傅作义的“奋斗教育”模式
2014-03-21闫梦月
闫梦月
摘 要:傅作义在抗日战争年代曾以“奋斗”为校名创办了一系列小学、中学,为社会培养出大批人才。在办学过程中,傅作义以敏锐的眼光汲取当时各类教育模式的长处,以军人的独到教育见解融入学校的教育理念,经过十余年的办校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奋斗教育”模式,至今仍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关键词:傅作义;奋斗学校;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528;K8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045-03
一、奋斗学校的创办
傅作义主政绥远后,所部历经多次对日作战,在对阵亡伤残将士及家眷抚恤方面,以干部互助合作方式入股集资创办“共济实业合作社”,所获利润用于奖励战功和抚恤救济遗属。1939年至1940年,傅作义部连续对日发动包头、绥西、五原战役后,改变了绥西抗战态势。一些干部的眷属陆续从国统区、根据地和沦陷区进入绥西后方,干部适龄子女就学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傅作义不仅从抗战需要出发,而且以将来建设强国人才需求考虑,从“为国家育人才,代干部教子弟”入手,积极开始筹办学校[1]。
1940年5月,第一所奋斗小学在宁夏黄渠桥建立,1941年迁往宁夏石嘴山;1942年5月,奋斗中学在绥远陕坝①筹建,9月开课;1943年,第一所奋斗中学在陕坝建立,同年,小学迁往陕坝,中小学并校;抗战胜利后,傅作义势力东扩,先后在绥远归绥、②察哈尔张家口、北平建立奋斗学校,但受时局影响,张垣奋斗学校和北平奋斗中学迁离与其他奋斗学校并校。1952年随着“绥远方式”的顺利实现,陕坝私立奋斗学校转隶人民政府,傅作义的“奋斗教育”模式也画上了句号。
二、奋斗学校的实践
(一)“奋斗”校名的由来
“奋斗学校”属于傅作义“奋斗”系列的文化组织之一。傅作义在晋西北河曲开展三十五军政治工作时,针对来自不同地区、党派,学历高低不同、思想信仰各异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投奔,通过设立区别于国民党中央军“中山室”和共产党八路军“列宁室”的组织,用以统一人员思想。傅作义曾说:“我们为了抗战而奋斗,为了抗战的胜利而牺牲到底。我们就叫‘奋斗室吧!”[2]此后,傅部许多文化教育组织都以“奋斗”命名,例如《奋斗日报》、奋斗剧团、奋斗小学和奋斗中学等。
(二)资金运转
建校之初,傅作义通过划拨部分“干部互助基金”作为奋斗学校基金[3],解决了奋斗学校的启动费用。作为私立学校的奋斗小学、中学,其运转资金在没有政府拨款的情况下,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运转资金和固定资产。一是依靠学校师生自力更生办厂创业筹资。按照阎锡山“教育生产化”的理念,办学过程中重视经济和组织。“发挥人力,节省物力”的办事宗旨在学校后勤工作中备受推崇。学校附近开辟2处农场,校园内有数十亩菜园,并设碾磨房、豆腐房等校办作坊,为师生提供比市场便宜的食物。二是依靠捐助和拨款。傅作义动员学校董事会股东进行了捐助,并划拨部分军费予以支持。同时也接受社会捐助,绥远省米仓县武仲玺在1943年捐资10万元,为陕坝奋斗中学建成一座理化馆[4]。
(三)开放办学
奋斗学校为傅作义部子弟学校,其小学专收军政干部子弟。而中学则按照傅作义的“录取新生要广泛,要照顾到家长的具体困难,不要怕程度低”[5]的指示,不仅招收奋斗小学的毕业生,而且兼收社会生源。非军政干部的子女只要德智体成绩都在80分以上,入学后也能享受公费待遇。开放办学的奋斗中学为绥西青年拓宽了就学之路。但这种广泛招生有条件限制,即入奋斗中学需要有两名公职或军职人员作担保,否则无法参加报名[6]。
(四)规范教学
规范化教学是教育质量攀升的重要保证,奋斗学校自始至终坚持这一办学原则。一是课程开设齐全:奋斗小学、中学成立之初,条件简陋,老师身兼数职,然已开设了齐全的课程。小学设置了包括国语、算术、常识、图画和音乐等多门课程。初中课程设置了国学、算术、代数、几何、物理、化学、英语、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生理卫生、公民、童子军、图画、音乐、体育等科目。高中课程设置了国语、大代数、高等几何、三角、物理、化学、英语、地理、历史、生物、体育等。二是课时设计合理。数、理、化和英语等为主课,学时较多,并辅助开设了实验课和户外实践教学。在早晚设置了3个小时的自习时间,早自习为英语晨读,晚自习为安静复习功课,并提供蜡烛鼓励学生读书。三是考试评定科学规范。学校安排日常小抽考、月考试、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副课也安排定期考试。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总平均分为学生最终成绩。
(五)完善组织
陕坝奋斗学校时期,成立了较为健全的组织机构。学校董事会是最高决策机构,可以聘任校长,再由校长聘任环节干部,下设教导处,负责教务组、训育组、图书组;体育处,负责卫生组、体育组、储藏室;总务处,负责文书组、庶务组、图书组。各处设主任,各组设组长。此外,设置各科的教学研究会、招生委员会、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建筑委员会、经费稽核委员会、社会教育推进委员会等,负责相关工作[7]。
三、“奋斗教育”模式的特征
(一)践行“德智体兼修、教学做合一”的指导思想
傅作义吸收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念,提出了“德智体兼修、教学做合一”[8]的教育方针,作为“奋斗教育”模式的指导思想。奋斗学校实行德智体“三育均分制”评定学生成绩,以使学生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并以德育为先,贯穿在全面教育活动之中。同时让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既锻炼了身体,也培养了吃苦耐劳、肯干、实干的精神和对劳动的尊重。在陕坝校区,校园操场后面的菜地挖土、除草等田间劳动,宿舍、教室等处的清洁卫生,都由学生自己负责。
(二)重视美育教育的启迪
傅作义在天津时常与南开大学教育界人士往来,对南开大学的美育教育十分重视,在其创办奋斗学校过程中体现明显。一是环境教育感染。石嘴山奋斗小学礼堂舞台前沿上方挂“整齐严肃”的横幅,陕坝奋斗学校入校门两侧墙上有“德智体兼修”和“教学做合一”醒目的大字,尤其是在1943年中小学在陕坝合为一个校区后,无声的美育资源深化对学生的人文影响。二是音乐教育陶冶。在黄渠桥时,奋斗小学校歌歌词中用“父兄们在冰天雪地里杀敌,我们要好好学习,好好成长”[9]激励小学生学习;奋斗中学校歌歌词中,不仅反复提到“奋斗”,而且将傅作义的教育理念“活泼紧张”“身体健康”和教育目标“建设新的中国,责任由我们担当”等内容[10]加入其中。
(三)独具时代特色的教育思维
一是贯彻始终的爱国主义教育。奋斗学校诞生于民族危急、国难深重的时代,傅作义又是一位积极抗战的爱国将领,爱国主义思想贯穿学校教育始终。比如,抗日战争期间,奋斗校园内流行《流亡三部曲》《黄河大合唱》等抗日救亡歌曲,师生排演抗日话剧,浓厚爱国主义教育氛围;组织学生观看美国关于太平洋战争新闻纪录片,通过先进科技条件下的美国军事实力与当时国力对比,树立科学救国思想;绥远9.19起义后,陕坝奋斗中学排演文艺节目配合解放军绥远征兵、政府号召的大生产和抗美援朝宣传等。
二是色彩鲜明的军事化管理。奋斗学校作为军人在战争年代创办、以招收军人子弟为主的学校,采用军事化管理手段是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显著特征:①以哨声、号声培养时间意识和服从意识;②以生活中军训队列抓作风养成;③严格内务制度,培养良好生活习惯;④每日反复诵读《校训八要》、③“四反”、④“九不”⑤和《教师工作守则》等明文规定,强化对“奋斗”理念的认同;⑤对违反各项制度的学生予以批评教育或罚站、戒尺责打等体罚,即使董其武、孙兰峰等高级将领兼任校董事会成员的子女在校规校纪面前也一视同仁。通过效仿军队严格的军事化管理,使学生们养成时间准确、行动敏捷、遵守集体生活的规章制度和纪律。
三是个性化的教育目标。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定制个性化教育目标。首先,总体规划:傅作义认为:“理想中的奋斗学校,是实施八级教育⑥的场所。”[11]每级教育各有特色,自成体系。其次,各有侧重:而“小学应多重美育,发展其健硕纯善之身心;初中着重生活,启迪其做事做人之认识;而高中生则一不窒碍文科天才之进去,约略侧重理科为原则,盱衡国势,不得不然”[12]。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培养其坚强、讲理、讲文明、勤奋学习、诚实守信、讲卫生、放东西有秩序、助人为乐、守纪律等良好习惯。中学则多设置实践教学、实验课程,培养国家所需人才。
四、“奋斗教育”模式的影响
(一)推动绥远抗战的积极因素
奋斗学校诞生于抗日战争年代,不仅在自身奋斗中逐渐壮大,也对绥远政治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一是对傅作义所部的影响:奋斗学校属于私立性质,小学部为干部子弟的随营学校,中小学的教师也有来自有文化的军属担任,在稳定军心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二是对抗战宣传的影响:在学生的教育培养方面,抗日爱国教育也是必修课,随着年级增长,军事科目也搬入了课堂。一名学生联系到一个家庭,对学生的抗日教育,延伸宣传到绥远军民当中,对坚持抗战产生了积极作用。三是对傅作义所建立的统一战线的影响:奋斗学校网罗各界知识分子到学校任教,其中不乏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归国高级知识分子、被国民党反动势力排斥、追捕的民主人士;奋斗中学扩招当地生源,为平民享受高质量教育敞开了大门;地处民族地区,奋斗学校招收少数民族学生,对促进民族团结起到助推作用。此外,傅作义作为封疆大吏,在绥远兴办教育、培育人才、传播新式文化等,也是自清末贻谷在该地区推行新政发展近代教育事业的又一重要任务,对当地的教育事业功不可没[13]。
(二)培养新中国建设者的摇篮之一
建国之初,奋斗学校的毕业生迅速完成思想转换,投身到了建设新中国的历史洪流中去。一是早期毕业生中涌现了一大批直接参与革命的先进典型,成为激励奋斗师生为新中国建设继续奋斗的“正能量”。如河北省原副省长王祖武(初中43级)、四川省党报原主任编辑张杰(1948年奔赴解放区的3名归绥奋斗中学学生之一)等。二是大批毕业生在教科文卫等各条战线上,用奋斗精神继续为国家贡献力量。如“石油工业科技突出贡献专家”樊世忠(初中42级)、中国新闻社高级记者郭瑞琴(初中42级)等。三是奋斗学校校友以奋斗学校为纽带,在巩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上起到了积极作用。如内蒙古民革委员会原副主任孙本一(初中44级)等。四是承担革命后代的培养重任。1951年至1953年,北京奋斗小学曾承担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兵团干部子弟一至六年级近百人编级就学任务[14]。
注 释:
①今内蒙古自治区杭锦后旗。
②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
③也称“校长八训”:一要有科学的头脑,二要有活泼的体态,三要有愉快的心情,四要有强健的身体,五要过朴素的生活,六要有明白而坚决的语言,七造成互相合作的团体,八养成说实话、做实事的风气。
④即反思:我坏了吗?我病了吗?我学会了吗?我会用了吗?
⑤即:不哭、不骂人、不打架、不误课、不丢东西、不吃零食、不说谎话、不做坏事、不乱跑乱叫。
⑥即:婴儿院、幼稚园、初级小学、高级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大学专科教育、研究院。
参考文献:
〔1〕北京奋斗小学.奋斗小学建校五十周年一览[Z].北京:北京奋斗小学,1990.12.
〔2〕文思.我所知道的傅作义[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128.
〔3〕〔6〕〔14〕杭锦后旗文史资料编委会.杭锦后旗文史资料第9辑[Z].巴彦淖尔,1991.37,339,7.
〔4〕杭锦后旗奋斗中学.奋斗中学校友名录[Z].巴彦淖尔:巴彦淖尔报社,1989.262.
〔5〕崔增印.抗战时期的傅作义[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273.
〔7〕巴彦淖尔盟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巴彦淖尔文史资料第4辑[Z].巴彦淖尔,1985.39.
〔8〕张新吾.傅作义传[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195.
〔9〕刘跃平.解建军.往事珍影 北京西城老同志回忆[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48.
〔10〕奋斗中学校友会.陕坝奋斗中学校友通讯录[Z].巴彦淖尔:巴彦淖尔报社,1988.8.
〔11〕史海涌.晋商史料全览运城卷[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158.
〔12〕内蒙古自治区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内蒙古文史资料第16辑.[Z].呼和浩特,1985.200.
〔13〕王霞.绥远地区近代教育的先行者——贻谷[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28(4):10.
(责任编辑 张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