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嘉庆《合肥县志》中看合肥的水稻种植和粮食贸易
2014-03-21戴鶄
戴鶄
摘 要:明清时期,随着粮食贸易市场的逐渐形成,安徽作为全国重要的产粮区,在沿江区域粮食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合肥作为重要的水稻种植区县之一,是水稻种植和粮食贸易的重要环节。与此同时,粮食贸易的商品化推动了合肥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关键词:明清时期;合肥;嘉庆合肥县志;水稻;粮食贸易
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034-02
“民以食为天”,稻米在农产品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自古以来在安徽的农业生产中水稻所占比重很大,安徽的巢湖流域以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一直是我国传统的水稻种植区。明清时期,合肥作为巢湖流域的经济中心,有着大面积的水稻种植,是重要的水稻种植区县之一。与此同时,大量的粮食生产,使粮食贸易成了可能。
清代合肥5次编修县志,用于记载合肥地方史事,其中价值最高,流传甚广的应推嘉庆年间合肥知县左辅纂修的嘉庆《合肥县志》。本文对嘉庆《合肥县志》进行详细考察,试从合肥概况、水稻种植情况、粮食贸易等三方面分析明清时期合肥地区水稻种植和粮食贸易等基本情况。
一、合肥概况
合肥最早见于史书《史记·货殖列传》第六十九:“郢之後徙寿春,亦一都会也。而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建置于秦,“合肥县,盖秦置,秦改封建为郡,属九江郡”[1]。在经历了封建时期的建置沿革后,到了清代,合肥在建置上属庐州府,属南直隶。顺治二年(1645年),庐州府改属江南省(省治江宁府)。康熙六年(1677年),改置安徽省(省会治安庆府,今安庆市)。庐州府隶安徽省。领1州4县:合肥(今市)、舒城(今县)、庐江、巢(今巢湖市)、无为州(今县)[2]。同治四年(1865年),庐州府改属安徽省安庐滁和道(道治安庆府)。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庐州改属皖北道[3]。
合肥位于长江淮河之间、属巢湖流域,具有接连东西、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三河镇,皖中地区最大的米粮集散地。根据嘉庆《合肥县志·山水志》记载:“三河为三邑犬牙之地,米谷廪聚,汇舒、庐、六诸水为河者三,河流宽阔,枝津洄亘,万艘可藏。”合肥的店埠河也具有水利交通之便,“源出圆疃镇西南二里,由圆疃桥东流八里南转,仍东南,流过永安桥,又十二里经店埠镇,过通济桥,又南行汇东土山诸水,十五里至撮城镇,北过曹公桥,东南行十五里至三汊河入肥水”[4]。
从合肥所处的地理位置可以看出,合肥位居皖中,是南北潜运的传输地。因其便利的交通条件,巢湖沿岸各市镇盛产的米粮、棉花、蚕桑、竹木、桐油、茶、皮革等物产,多是通过合肥运往全国各地。随着沿江区域粮食供需市场的形成,合肥成为了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水稻种植情况
作为明清时期重要的水稻种植区,合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有着良好的水、热、光照条件,适于水稻的生长。人口的增加,水利的兴修和农业技术的进步等社会条件使得水稻种植业进一步提高。
(一)种植条件
1.水资源和水利。《管子·禁藏》中记载:“民之所生,衣与食也;食之所生,水与土也。”合肥地处中纬度地带,位于江淮之间,降水充沛,降雨量近1000毫米,河湖密布。“千金河,在城内灌田百余亩;百子河,在城东五十五里灌田千亩;烏桕壩,在城东六十里灌田千亩……”[5]嘉庆《合肥县志》卷四山水志中记载城内外共72条河水、池塘等。其水资源的丰富程度可见一斑,为水稻的灌溉提供了基本条件。与此同时,时人十分重视水利的建设和发展。知县左辅在其纂修的县志中指出:“庐属五州邑,合肥地最高,恒忧旱不忧涝,他邑小涝,则合肥大熟。邑境西北尤高,忧旱尤甚,故宰斯邑者,宜以水利为政首。”[6]左辅把水利作为治邑政首,说明了水利的重要性。田实发在《金斗河议》中倡议疏浚金斗河。“雍正十年,郡守徐公牒抚宪重浚斯河,四民鼓舞。但有一督催之员某某者,利速就而论功,宜宽窄浚之,宜深浅浚之,河稍通如渠,遂报成功,未几复塞如故,郡人无不磋怨。”[7]水利的兴修不仅使农作物得到灌溉,也减轻了合肥城乡的洪涝灾害。
2.土地资源。合肥属丘陵地带,土壤有黑土、白土、黄土3种主要土质[8]。清中期以来,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使现有的耕地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迫使人们不得不寻找新的耕地用于增加粮食,圩田的开发就是其中之一。据统计,合肥在宋代圩田为36座,到明代增至50座,到清代增加到77圩[9]。在嘉庆《合肥县志》详细明确记载了合肥县85个圩,包括名称、方位、官屯民田亩数等,其主要分布区域在长乐河、店埠河、南淝河、十五里河、派河、蒋口河、丰乐河和杭埠河下游及巢湖沿岸。从宋代开始到清中期,随着圩田的兴修,合肥的耕地面积在不断扩大。
3.劳动力。“万历年府志载有合肥县,户八千一百四十”[10]。到了嘉庆七年,合肥“户二十六万六千二百三十八”[11]。相比之下,合肥的人口数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历史上,巢湖流域一直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合肥为邑,地瘠而俗朴,民非力田无他治生”[12]。不同于徽州人的外出经商,合肥人更愿意从事农业的生产。“其俗勤于稼穑,不喜商旅”[13]。光绪《续修庐州府志》对此也有记载:“淮甸无千金之家,亦无半菽不饱之民,以不轻去其乡,惟知服田力穑。”人口的增加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使得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增加。
4.耕作技术。合肥的农业耕作技术、耕作制度继承了封建社会农业发展形成的优秀成果,显得更为成熟。“稻自耕种之后,耘耥最为紧要,用攩钯于稞行中拽松稻根则易旺。攩所横根,则稻根直下,而可以耐早,此攩之利也。至于耘除之草不得抛弃他处,和泥渥浊埋于稻根沤淹腐烂可以肥土。……耘田之法,水不得放之太干,恐泥坚难于耘摝反致率略。旋放旋耘,又须不问草之有无,必偏以手排摝,务令稻根之茵液液然而后己。所耘之田,必将余水放涸,晒至泥裂,然后次第放水灌溉,所谓田干水暖草死土肥,不三五日间,稻苗自蔚然盛长。谚云:一粥一饭饿不杀,一耘一耥荒杀也。”[14]记载了合理的灌溉,是取得水稻高产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于施肥的措施也有所记载:“畜肥粪田,土弊泽草木不长,其衰则生物不遂。田亩用粪滋培,则土气新肥而不弊,盛壮而不衰。不粪之田土气衰弊,禾无颖宝之理。所以粪田为农家要务也。粪田须蓄肥,蓄肥不特人马猪牛之矢、棉豆之饼也,即豆稭稻草之灰、烟灶燻烧之土与夫帚之拉撒簸扬之秕糠、麦芒断蒿落叶蚌螺等壳,积而焚之,沃以粪汁,和之窖中皆肥也。粪窖必为低屋,苫盖以避风雨之飘浸,且粪露星月则不肥矣。”[15]
(二)种类
合肥种植的水稻种类较多,嘉庆《合肥县志》把稻谷列为土产的第一位。嘉庆《合肥县志·土产》中记载:“稻种有早白稻、早中秋、中秋稻、晚白稻、晚稻、大粒稻、六十黄、赶上陈、雁来红、深水红、观音秈、银条秈、羊须糯、羊脂糯、观音糯、虎皮糯。”
合肥在明清时期的水稻种植已进入了成熟阶段,耕地主要用于生产粮食作物。巢湖流域的其他府县多是如此,大量的粮食生产,使安徽在明清时期成了重要的粮食产区,为粮食贸易的展开提供了基础。
三、粮食贸易
明清时期,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工商业人口的猛增以及赋税折征银两的普遍化,商业贸易比前代有了较大发展。同时,跨区域市场的形成以及人民生活必需品被大批卷入流通领域,是这一时期商业贸易的显著特点[16]。明清时期粮食商品化急剧增加,南方沿江区域粮食供需市场的形成,成了明清时期全国最大的粮食供需市场。据吴承明考察,清代前期全国的粮食贸易总计有10条主要路线,年贸易量约在3000万石以上,而安徽、江西所产米运往江苏、浙江;四川、湖南所产米经长江运往江苏这两条路线的年贸易量最保守的估计当在一千五六百万石以上[17]。对于合肥的粮食贸易,万历年间的《合肥县志·物产》中就有所记载:“合肥之壤,抱湖而吞江,水泽所及,环匝千里,其民以是工于农而务五谷,岁逢丰稔,则粒米狼戾,转输他售者,舟车不绝焉,盖吴楚间上下千里皆资其利。”
巢湖流域粮食贸易在沿江区域市场中具有自身的优势:地理位置接近,交通便利,便于输运,使得巢湖流域粮食在运输成本上低于川、湘等地粮食。贸易周期较短也是主要的一个优势。因此,江浙地区能快速、便利地获得巢湖流域的粮食补给。对于合肥,位居皖中,有着良好的水路条件,一直是南北潜运的传输地。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区域内外重要的必需品,农产品、手工业品和农副产品等交换频繁,成了商贾凑聚之地。粮食就是重要的贸易商品,“谷米之出入,竹木之栖泊,舟船经抵县桥,或至郡邑署后,百货骈集,千榷鳞次,两岸悉列货肆,商贾喧阗”[18]。宋雪帆在《水流云在馆奏议》中称:“聚粮之地,首在庐州府之三河、运漕两处,不持一府之米会集于此,即河南光、固等处产米地皆转运而来,每处每年出粮不下数百万石。”由此可见,粮食贸易在合肥的商品贸易和商品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综上所述,从嘉庆《合肥县志》中可以看出,合肥是重要的水稻种植区县之一,水稻的种植在水利、农业技术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大量的粮食生产,使粮食贸易成了可能。明清时期沿江区域粮食供需市场的形成,合肥以其优越的地理环境成了粮食贸易的一个重要环节。粮食贸易的商品化推动了合肥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参考文献:
〔1〕嘉庆合肥县志,卷二沿革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5)[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2〕陈基余,赵培根.安徽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2.
〔3〕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501.
〔4〕〔5〕嘉庆合肥县志,卷四山水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5)[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6〕〔7〕嘉庆合肥县志,卷三五集文,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5)[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8〕安徽省气象局资料室.合肥气候[G].安徽省气象局资料室,1980.2.
〔9〕陈恩虎.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圩田兴修[J].中国农史,2009,(01):59.
〔10〕〔11〕嘉庆合肥县志,卷六田赋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5)[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12〕嘉庆合肥县志,卷三二集文,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5)[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13〕嘉庆合肥县志,卷八风土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5)[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14〕〔15〕〔18〕嘉庆合肥县志,卷三五集文,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5)[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16〕张海鹏,王廷元.徽商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268.
〔17〕吴承明.论清代前期我国国内市场[J].张海鹏,王廷元.徽商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269.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