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定陶灵圣湖汉墓墓主身份研究

2014-03-21盘霄远

关键词:定陶汉墓

盘霄远

摘 要:山东省考古工作者于2010年10月开始对山东省定陶县灵圣湖遗址内的一座竖穴木椁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取得重大成果,该墓葬中的“黄肠题凑”为汉代帝王陵墓中特有的形制。综合考古学与历史文献资料,可以判定该墓的年代大致属于西汉晚期,墓主人很可能是汉哀帝刘欣之母丁姬。

关键词:定陶;灵圣湖;汉墓;黄肠题凑;丁姬

中图分类号:K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022-03

一、发掘概况

灵圣湖汉墓原为灵圣湖遗址的一部分,位于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县马集镇大李家村西北约2公里处。20世纪50年代以前,遗址处还保存有3个较大的封土堆,可判定此地有3座墓葬。此地曾多次发现盗掘现象,菏泽市文物处和定陶县文管处于1999年对3座墓葬中的一座(编号M1)进行了清理。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0年10月,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牵头,菏泽市与定陶县文管处共同参与对另一座封土堆下的墓葬(编号M2)开始进行抢救性发掘。

M2封土堆面积较大,探明直径约有100米,为彻底了解封土的堆筑方式,考古队采用了十字探沟进行解剖,开长80米、宽3米、深4米的十字探沟两条,再采用1/4逐层揭取封土的方法进行发掘。

(一)形制

该墓葬封土早年曾高出地表7、8米,总高度达到18米左右。封土上曾建有一座宋元时期的大型“三官庙”,该庙后拆毁,现封土下仍残留部分宋元时期的砖瓦残片和沟等遗迹。发掘区内封土呈现出一种特殊结构,基本可分为两个部分:墓室上部的核心封土为灰褐色花土,呈现多层台基式向上逐渐内收,每层平台基本呈方形;位于核心封土四周的另一部分封土为黄褐色花土,夯层皆从内向四周外倾斜。在核心封土下部,有大约0.5—1.5米厚的灰膏泥,覆盖在墓坑上部的积砂上。封土每层厚度不均,约01.—0.2米,但夯层清晰,应为平头夯具夯筑而成。

该墓墓道为斜坡式,东向,长约20米,南北两侧各有一个二层台。

(二)葬具

墓室整体呈甲字形,墓圹近方形,墓圹四周分布有柱洞,排列有序。墓圹上部封砂上也分布有许多柱坑。墓圹边缘用夹板贴护,外侧夯筑。墓圹与椁室之间为积砂槽,槽内立有木柱。根据推测,墓圹周边与墓室上部积砂上的柱洞以及积砂槽内木柱,构成了跨度近36米的柱洞群,很可能是修建墓室时,临时建立在墓坑上方的一组木质建筑构架,墓坑完工后移除。

椁室长22.64米,宽22.48米,大致呈长方形,顶部铺设两层青砖,并用单砖垒砌封护四周,墓顶中间凸起边长13米的青砖方台。墓顶封护用砖数量巨大,约1.3万块,周边封护用砖数量则难以计清。椁室顶部封砖之下覆盖一层由麻绳交错编连的薄木板。

木椁顶部共有5层枋木垒砌封盖,厚1.7米。整个椁室为一座大型“黄肠题凑”木构建筑,由前、中、后3个墓室和侧道、门道、回廊、外藏室、题凑墙组成。前、后室南北两侧各有两个大小相近的侧室,各侧室均设有壁龛。中室南北两侧各有两个对称的侧室,再外侧为一周木构回廊。回廊外分布12个外藏室。其中,南北两侧8个、东西两侧4个室的大小相同。各侧室均呈南北、东西对称分布,均有敞开的木质墓门。门板由穿榫连接,原铜质铺首衔环均已损毁殆尽。主室在中,平面呈长方形,南、北、西各有甬道与4个侧室及后室相连,并有门封堵。主室内漆棺一具,质地为梓木,长2.4米、宽0.9米、厚0.12米,被拆成6块,外表有漆画和彩绘,内髹红漆。

最外围的题凑墙厚1.15米,一周总长88米。题凑墙用黄肠木20994根,每根约长1.15米、宽约0.16米、厚约0.07米。回廊内侧、中室四周亦为每根长约1.15米的黄肠木叠垒,共2412根。黄肠木端部整体保存较好。回廊外各室和间隔壁垒砌的枋木,共12006根。题凑墙、各室间隔壁的枋木均由3个薄枋木榫卯连接成一组,层层叠垒。木椁墓室用木材总量约2200余立方。经鉴定,黄肠木为柏木,椁顶5层枋木为楠木和硬松木。

(三)遗物

文字青砖是目前该墓出土的主要文物。青砖主要来自椁室顶部,部分青砖上尚存一些朱书、墨书字迹,但年代久远,且因汉代字体省减、连笔现象较多,很多字迹难以辨识。能清楚辨识的字迹,字体为楷书兼隶、行书体,大多为一些人名和地名,地名均在现定陶县境内。

此外,还发现有中室四门残留的青铜铺首衔环的部分残件、甬道门和门道内穿杠两端的青铜护板以及各室门轴青铜轴套等。

二、发掘意义及墓主人身份研究

(一)墓葬年代与墓主等级

“题凑”是一种葬式,多见于汉代,汉以后很少再用。“黄肠题凑”即是西汉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堆垒成的框形结构。《汉书·霍光传》载:光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赐金钱……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臧椁十五具……这是“黄肠题凑”首次见于史书。根据汉代的礼制,“黄肠题凑”与“梓宫、便房、外臧椁”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个别勋戚经朝廷特赐后也可以使用。

目前,经过发掘的汉代“黄肠题凑”墓葬有十余处,以江苏高邮天山一号墓、北京大葆台一号墓、老山汉墓、长沙象鼻嘴一号墓等为代表,此次发掘的灵圣湖汉墓M2,封土高度达18米,其“黄肠题凑”规模较之前发掘的所有墓葬都大,题凑墙木材用量、棺木用材均符合汉代帝王墓葬形制,所以断定此墓墓主至少为诸侯王以上。

汉代“黄肠题凑”墓葬中,墓室从早期的不带回廊发展到带回廊、题凑墙内外兼具回廊发展到只有题凑墙内回廊。从题凑墙内单个椁房发展到分为前、后室再到前、中、后室。棺椁由多层棺椁发展到多室单棺。根据M2中呈现出的情况,可以基本判断该墓属于西汉晚期。

(二)墓主人身份

西汉时期,定陶一带曾先后隶属梁国、济阴国、定陶国、济阴郡。封国或曾经封国定陶的有梁王彭越、刘恢、吕铲、刘揖、刘武,济阴王刘不识,定陶王刘嚣、刘康、刘欣、刘景。

梁王彭越早在汉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因谋反被诛。《汉书》载吕后进言汉高祖,说“彭越壮士也……不如遂杀之”,劝高祖杀彭越,并且夷彭越宗族,因此彭越不应有如此大规模的陵墓。河北省清苑县现存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彭越墓,但真伪已不可辨。

吕铲还未就国即被刺,亦不可能拥有如此大规模的陵墓。

刘恢在彭越被诛后立为梁王,但在汉十六年(公元前192年),“赵幽王死,吕后徙恢王赵”,因此刘恢不大可能在原封地定陶一带修建陵墓,加之此后刘恢因思念死去的爱姬而自杀,被吕后废嗣,其陵墓规制不可能恢宏至此。

梁怀王刘揖,汉文帝少子,史载其“好诗书,帝爱之,异于他子……因堕马死,立十年薨。无子,国除”。从文帝对刘揖的钟爱来看,为他营建大规模的陵墓是可能的,但很有可能将其留葬自身皇陵附近,以为陪祔,加之其年代属于西汉早期,与M2年代属于西汉晚期的判断有所不符,因此刘揖也不大可能为该墓墓主。

梁孝王刘武,梁怀王刘揖故后徙封梁王。梁孝王墓已于河南永城发现。

济阴王刘不识,梁孝王刘武之子,史载其“立一年薨,亡子,国除”。由于刘不识享国太短,不可能有时间营造如此大规模的陵墓。

楚孝王刘嚣,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初封定陶,甘露三年(公元前53年)徙封楚,建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其在定陶就国时间很短,故后亦不可能回葬定陶。另据刘照建先生的研究,徐州楚王山汉墓的墓主人很有可能就是楚孝王刘嚣,虽至今未有定论,但刘嚣为M2墓主的可能性亦不大。

定陶王刘景,原为楚思王之子。汉成帝无后,召定陶王刘欣入宫承袭太子之位,以刘景袭定陶王,刘欣(即汉哀帝)即位后,于建平二年(公元前6年)“徙定陶王景为信都王”。这样,刘景也不可能成为M2的墓主。

前述曾封国定陶的各王,有的徙封,有的早逝,有的陵墓已经找到,都不可能成为灵圣湖汉墓这一规模很大的帝王级陵墓的墓主人,那么,定陶共王刘康与汉哀帝生母丁姬成为了该陵墓最有可能的墓主人。

定陶共王刘康,汉元帝宠妃傅昭仪所生,史载其“长多材艺,习知声音,上奇器之。母昭仪又幸,几代皇后太子”。汉元帝钟爱定陶王甚于皇后王政君所生的太子,即汉成帝,屡有以定陶王代太子的想法,后来囿于王家的势力以及大臣匡衡、史丹等的劝阻,才没有成行。成帝即位以后,“缘先帝意,厚遇异于它王”,表明成帝待他也优于旁人一等。受到这样的宠爱和眷顾,这位定陶共王当然有条件修建一座宏伟的陵墓。

但是,刘康成为定陶王的时间,目前尚无定论。《汉书·宣元六王传第五十》记载:“定陶共王康,永光三年立为济阳王。八年,徙为山阳王,八年,徙定陶。”这则记录即为引起争议的地方,永光为汉元帝年号,从字面分析,定陶王应是在永光三年(公元前41年)封王,永光八年改封山阳王,同年改封定陶王,但永光五年,汉元帝即下诏改元建昭,永光这一年号,并没有八年,因此,有学者推断,刘康应是永光三年封为济阳王,过了8年之后,改封山阳王,又过了8年,改封定陶王,所以,刘康就国定陶的时间应为河平四年(公元前25年),而刘康薨于阳朔二年(公元23年),也就是说,刘康就国定陶,时间仅短短3年,因此不足以修建M2那样大规模的墓葬。

对此,其他一些学者提出了异议。《汉书·外戚传第六十七下》记载,“元帝崩,傅昭仪随王归国,称定陶太后”。元帝崩于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如果此时刘康不为定陶王,那么傅昭仪随王归国,也就不可能成为定陶太后,换句话说,至少在公元前33年,刘康已为定陶王,其在定陶封国的时间至少在9年以上。根据汉代礼制,皇帝在即位的第二年,即开始修建自己的皇陵,诸侯王陵墓建造“制同京师”,而定陶王刘康又深得元、成二帝的宠遇,其身后的葬仪也应该高于其他诸侯王。如果此种年代推断正确,那么,定陶王刘康拥有这座规模庞大的“黄肠题凑”式陵墓,应该是合情合理的。

再来看一下丁姬。丁姬为汉哀帝刘欣生母,哀帝即位后尊其为帝太后。因汉成帝无子,丁姬所生的刘欣被征入内廷,立为太子。时定陶王刘康已经过世,刘欣袭王位。《汉书·外戚传第六十七下》中曾记载,汉哀帝刘欣还未立为太子时,为其祖母傅太后,也就是汉元帝的傅昭仪亲自照顾,刘欣生母丁姬并未亲自抚养。及刘欣立为太子,朝廷有司奏议,傅太后与丁姬不得再与太子私见,后由于王政君出面干预,认为刘欣自幼为傅太后抚养,不会有所妨碍,但丁姬不得与太子相见。汉哀帝即位后虽尊丁姬为帝太后,但仅过两年,丁帝太后即过世,汉哀帝感念母亲,说到“诗云‘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请合葬而许之……帝太后宜起陵恭皇之园”。“发陈留、济阴郡国五万人穿复土。”汉哀帝不仅派重臣送丁帝太后归葬定陶,并且大规模修建帝太后陵墓,很可能出于一种从小未能在母亲身边的愧疚。因此,丁姬也极有可能是灵圣湖汉墓M2的墓主人。

回归墓葬本身。该墓并没有发现玉衣、印鉴等可以证明墓主身份的随葬器物。《汉书》记载,王莽秉政之后,极力打击傅、丁两家,下令将傅太后迁出汉元帝的渭陵,改称共王母,归葬定陶,并取出傅太后与丁姬墓中的玺绶予以销毁。丁姬墓被打开之时,“火出炎四五丈,吏卒以水沃灭乃得入,烧燔椁中器物”。《汉书》的描述,和墓葬发掘清理时的情况比较吻合。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济水》中也记载,“济水又东北迳定陶恭王陵南,汉哀帝父也……丁姬坟墓,事与书违,不甚过毁,未必一如史说也”。郦道元距西汉末年已有数百年时间,而其笔下的丁姬坟墓尚保存完好,这有可能是东汉时曾经修缮,亦或是王莽毁坏的只是墓中的玉衣梓宫,对陵墓整体建筑未必彻底破坏,这与M2“黄肠题凑”椁室整体保存完好的情况也是符合的。

在发掘进入尾声的时候,一个重大的发现,对墓主身份判定起了重要影响。考古工作者在中室门道外地板下的一个暗洞中,发现了一件保存完好的以丝织品缠绕包裹系结的竹笥,竹笥内叠放一件丝质汉袍,汉袍的颈背部系结一枚玉璧,专家推断,此为一件女性服饰,因此,灵圣湖汉墓M2属于丁姬的可能性很大。

三、结论

灵圣湖汉墓M2是目前山东省出土的第一座“黄肠题凑”葬制的木椁墓,也是迄今为止,全国范围内出土的“黄肠题凑”墓葬中最为完整的一座。该墓的发掘,填补了山东省汉代考古学的一大空白,也为研究汉代帝王葬制葬俗提供了十分珍贵的材料。

墓中出土青砖上的墨书、朱书与刻写文字,为研究汉代书法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根据墓中出土的考古材料与历史文献的综合研究判定,此墓的墓主人很可能是汉哀帝的生母——帝太后丁姬。该墓的规制明显高于已经出土的其他西汉诸侯王陵墓,这对研究定陶王家族与西汉皇室的特殊关系具有重大价值,保存完好但空空如也的椁室也为研究王莽篡权后打压异己、排斥傅、丁两家的史实提供了重要的佐证。

灵圣湖汉墓所在的范围内,另有已经清理过的大型券顶石室墓M1及还未清理的M3,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我们期待能够发现更多的材料,为判定灵圣湖汉墓的墓主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材料。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郦道元.水经注[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3〕刘瑞,刘涛.西汉诸侯王陵墓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4〕黄晓芬.汉墓的考古学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2003.

〔5〕刘尊志.汉代诸侯王墓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6〕大葆台汉墓发掘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葆台汉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7〕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菏泽市文物管理处,定陶县文管处.山东定陶县灵圣湖汉墓[J].考古,2012,(7).

〔8〕湖南省博物馆.长沙象鼻嘴一号西汉墓[J].文博通讯,1980,(32).

〔9〕石家庄市图书馆文物考古小组.河北石家庄市北郊西汉墓发掘简报[J].考古,1980,(1).

〔10〕刘照建.徐州楚王山汉墓时代与墓主考[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10).

(责任编辑 姜黎梅)

猜你喜欢

定陶汉墓
改建后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
大云山汉墓发掘记
1940年4月郭沫若在重庆嘉陵江北岸发掘汉墓
定陶“撤县设区”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0kV用户分界开关在定陶电网的应用分析
别了,定陶
试论“西北(比)至定陶”
扶风吕宅村汉墓出土的五铢钱
《马王堆汉墓帛书[叁]》释文补正四则
马王堆汉墓遣策名物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