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洼的文化成就
2014-03-21周晓冰
周晓冰
摘 要:兴隆洼文化历经近千年的发展,在适应其特殊的环境中形成了一个较稳定的文化发展核心圈,以多元混合经济的生产方式,开创了繁荣、稳定的文化发展局面,并产生了一批独特而突出的文化成就,对其后来的文化甚至周边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中产生了深远而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兴隆洼文化;文化成就;多元经济;重要影响
中图分类号:K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003-04
兴隆洼文化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是一支主要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是红山文化的源头,代表了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第一个繁荣期。随着兴隆洼文化田野工作及时而全面的展开,兴隆洼文化的研究也逐步深入,兴隆洼文化的年代、分期、地方类型等问题基本明确,玉器起源、聚落形态、埋葬习俗、社会结构、经济形态、精神层面的研究和探讨更不断掀起新的高潮,兴隆洼文化的地位及作用日益凸显。兴隆洼文化不仅奠定了西辽河流域在中国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核心地位,对东北亚其他地区史前文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还确立了西辽河流域与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并行发展、相互影响的历史根基。本文欲从技术角度着手,结合兴隆洼文化的田野考古材料及研究成果,对兴隆洼文化进行综合性的考察,就其在史前新石器时代的地位、作用及影响作一探讨。
一、材料与背景
兴隆洼文化,年代距今8200~7200年[1],文化延续了近千年,可分为早中晚3段,早中晚3段一脉相承又有一定变化,与华北地区的磁山、裴李岗、后李、大地湾文化大致归属于同一时期。兴隆洼文化主要分布在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教来河和大凌河流域。这一文化不仅分布面广阔,而且还向其周围辐射或加以影响,故其北可达大兴安岭南缘,南抵渤海沿岸,西起潮白河流域,东至西辽河下游。带有兴隆洼文化特征的典型纹饰不仅见于东北地区,还渗透到山东半岛,更远及西伯利亚地区[2]。经过系统发掘的遗址敖汉兴隆洼[3]、兴隆沟[4]阜新查海[5]、林西白音长汗[6],其他重要的遗址还有巴林左旗的金龟山[7]、巴林右旗的古日古勒台[8]、克什克腾旗南台子[9]、盆瓦窑[10]、敖汉兴隆沟[11]、北城子[12]、河北承德岔沟门[13]、北京平谷上宅[14]等遗址。
从各调查及发掘遗址看,兴隆洼文化居民虽选择了黄土资源比较优厚的河流两岸,占有一定的优势,当时的气候较之现在也更温暖湿润一些[15],但作为我国少数几个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的地带,食物资源也极其不稳定。兴隆洼居民在团结合作、不懈努力的同大自然抗争的过程中,开创了较长时段定居、发展多元混合经济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了稳定、繁荣的文化发展局面,并取得了许多独特而突出的文化成就。
二、突出的文化成就
(一)全新建筑时代的开创
兴隆洼文化时期的聚落,从选址、兴建到废弃可能都是在提前规划设计后一次性完成的。聚落内部已有了较严格的功能区分划,居住区、祭祀区、墓地、陶窑区等可能都占据特定的空间。每个聚落中房址均成排分布,每排房址的数量多少不等,但每一排中均有一座大房子,大房子面积大于同排的其他房子,也普遍大于同一时期华北新石器时代的房子。房屋均为半地穴式建筑,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转角处一般为圆角。居住面多抹泥烧烤,灶址亦多抹细泥,有的甚至用石板装饰。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都体现出预先规划、统一布局、有序排列、顺应自然、遵循制度的聚落营建理念。从兴隆洼文化建筑多严格排序的布局中可知,聚落的营建可能一次性完成,这种营建方式需要大量劳动力的投入,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兴隆洼文化先民们的向心凝聚力及遵循一定的社会秩序的心理意识。兴隆洼文化聚落功能区分化的加强、房址的精心装饰等还说明兴隆洼居民定居意识在逐步增强,定居的时间也有所延长,较稳定的定居也使得建筑的设计理念与技术能有所发展。这种理念亦被后来的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所继承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风格独特的陶器制作
兴隆洼文化的陶器独具风格,是最能体现兴隆洼文化特征的器物。从器物种类上看,筒形罐与钵构成最简单的器物组合关系,其中筒形罐又最有代表性。陶器器表普遍施加纹饰,以压印“之字纹”为特色,还有交叉纹、网格纹、席纹、人字形纹、波浪纹、菱形纹、凹弦纹、附加堆纹等。纹饰按不同的组合方式分施于罐的颈、肩、腹各部分,这种三段式的布局理念一直在兴隆洼文化筒形罐的变化发展中保持稳定性,富于变化的是各种纹饰在罐身的不同组合,这些组合无一定之规,似率性而为之。但之字纹自中期出现后,逐渐成为陶罐器表上最常出现的纹饰,虽也是与其它纹饰拼合,但已逐渐呈现一支独大的趋势,并在其后的富河文化、红山文化中出现一统天下的修饰风格。从筒形罐的器型上看,也是大小不一,似乎从炊具、食器至储存器,均以这种大口小底斜腹的体型来代表,这种追求实用、习于守旧的技术理念可能影响到其后的富河、红山文化等,至富河、红山文化时期,筒形罐的主导地位和之字纹为主体的修饰风格仍继续延续。这种长久稳定的延续最终成为一种象征符号,广泛分布于东北地区,甚至影响到整个东北亚地区。它们广泛的分布范围标志着一个风格影响区域,同时也指向人群之间的往来与交流。我们知道无论是作为炊器还是盛器,筒形罐的式样设计不是唯一的,同样,模拟藤编容器的图案,之字纹也不是唯一的选择。这些独特的形式作为符号编码,在广泛区域里流行,不断传递着一个信息:群体的认同[16]。
(三)精湛绝妙的玉器制作
兴隆洼文化玉器以小型器类为主,主要种类有玦、匕形器、弯条形器、管、斧、锛、凿等。其中玉玦出土数量最多,选材和加工均比较讲究,是兴隆洼文化玉器的典型器类之一。兴隆洼遗址出土的玉玦饰成对出现,分置M117号墓主头骨的两侧,“距今八千年前玦饰作为耳环的事实,一锤定音。东亚地区最古老的玦饰,在中国东北一带‘千呼万唤始出来。这不仅在东亚玉器历史上应浓圈密点,即使是世界人类用玉的历史,也是令人耳目一新”[17]。兴隆洼文化玉器的地位由此凸显。
从技术加工角度分析,兴隆洼文化玉器的制作具有以下几项重要意义:首先,在玉材选择方面,兴隆洼人已经初步具有鉴别玉材的能力;其次,雕刻手法追求自然,以简单、流畅的造型为美,仅以抛光手法来彰显玉器本身的质感和色彩;第三,钻孔技术发达。玉器质坚,钻孔已属不易,兴隆洼文化玉器又多以小见长,钻孔更是难上加难,兴隆洼玉器的钻孔还依器型的变化而有所变化。第四,环状玉玦、匕形器、弯条形器作为兴隆洼文化的典型器类,红山文化、夏下店下层文化时期均有类似型制出现,并由此扩展至中国东北其他地区、俄罗斯滨海地区、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等地。作为中国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典型玉器,探讨兴隆洼文化玉器起源成为其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兴隆洼玉器起源的重大意义如果用一句话来进行概括和总结,诚如邓聪所说:“兴隆洼文化玉器横空出世,足以媲美殷墟甲骨文发现,两者分别为中国真玉文化与文字滥觞,都具有象征性意义,又先后传播覆盖东亚广泛之范围,也同样为东亚传统文化之代表。”[18]
(四)匪夷所思的埋葬习俗
兴隆洼文化墓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居室葬,一种是室外葬。不论哪种形式的墓葬,墓穴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随葬品不丰富,可能多为墓主人生前生产与生活用品及装饰品等。葬式多为仰身直肢葬,有少数为二次葬。居室葬本是一种古老而奇特的埋葬习俗,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有之,但兴隆洼、兴隆沟两处遗址不仅出现了多个半地穴式房址内的居室墓,研究发现,并非所有氏族成员死后都能葬在房址内,且有的埋有居室葬的房屋仍被兴隆洼居民继续居住。白音长汗聚落内未发现居室葬,但在两区凭倚的山丘顶部,发现了两处同时期的墓地。墓葬分石板墓和土坑墓两种形式,石板墓顶部为椭圆形石圆圈,墓圹居于圈中。大部分土坑墓的地表也有积石。盆瓦窑聚落内,墓葬区分布在与遗址紧靠的山岗顶部,地表堆砌有石圆圈遗迹,在相连的3个山顶上都发现有类似的石圆圈。对其中一处石圆圈清理,发现单人土坑墓7座。查海聚落发现两种形式共存的墓葬形式。聚落的中心部位是一处空地,空地的东南部为墓葬区,西北部发现了龙形堆石和少量墓葬。仅1座居室葬,为小孩墓。墓葬的随葬器物不多,但有少数墓中随葬了少数中国最早的真玉器。这本已不同寻常,更为奇妙的是,兴隆洼文化二期的一座中心性房址F180内的M118号墓不仅是所有居室墓中规格最高的一座,且墓主人与一对完整的雌雄野猪合葬,是我国首例奇特的人猪合葬习俗。兴隆洼文化这两种奇特的葬俗具有鲜明的宗教意义,对辽西地区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等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19]。
(五)农业技术的发展
兴隆沟遗址浮选样品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植物考古实验室进行鉴定和分析,发现黍和粟两个品种的谷物遗存[20]。在赤峰地区不同层次区域的分析中,都发现了兴隆洼文化遗址的分布表现出对河流两岸低平谷地以及其他适宜进行农业生产地带的关注,显然应与当时已经能够从事农业生产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21]。兴隆洼文化存在农业的证据已无可辩驳。兴隆洼文化在聚落建筑上投资巨大,也不可能仅用作临时或季节性的营地。定居与狩猎采集所需要的流动性本质上是矛盾的,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兴隆洼文化必定有农业。但是从其工具组合构成上来看,除了石锄、石铲、石刀等农作工具外,还有骨镞、骨鱼镖、骨鱼钩等渔猎工具。一些房址内还发现过植物果核。狩猎与采集可能同样是重要的生计方式,此外还有细石叶——典型的有利于流动的石器工具。说明当时最可能采用的是一种混合着原始农业、狩猎与采集的多元生计方式[22]。多元的生计方式,使人们还保持着一定的流动性,发展储备(如居址中的窖穴)、扩大食谱(如捕鱼贝);与此同时,人们还强调人口,发展明确的文化区域,整体上体现出狩猎采集到食物生产的过渡性质,运用风险分担策略[23]。这种多元的分担风险的生计方式在后来的富河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使它们的文化也呈现出了不同的面貌。
(六)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从艺术角度看,兴隆洼文化有已能吹响天籁之音的骨笛[24],有不同质地、不同造型的人面牌饰。从信仰层面上看,兴隆洼文化有中国新石器时代最早的玉器,种类有锛、珠、玦和匕形器等,用于礼仪与装饰。白音长汗遗址房址内还出土过类似女神像的石雕人像。公共性的祭祀遗迹包括如白音长汗丘顶上的石圆圈、查海的石龙等。兴隆洼文化还有一些居室葬。类似的遗存在后来的红山文化中还可以见到。兴隆洼人也发展出一套追求自然的审美意识,他们对形式之美的理解表现在聚落的布局、陶器的纹饰、玉器的造型上;对艺术的追求通过对石、骨、泥土的改造表现出来,并向其后诸多文化的发展传递社会训导、族群认同、性别关系、乃至对于自然的认识[25]。
三、文化成就形成原因之探讨
兴隆洼文化的这些文化成就是兴隆洼先民们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步形成的。在其形成过程中,环境、文化与社会3种因素环环相扣,相互牵制却又彼此共生。
兴隆洼文化在全新世温暖而湿润的环境中产生发展起来,资源的丰富使其采取多元的生计手段以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其文化的繁荣昌盛,开创了兴隆洼文化居民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稳定的定居生活使人口的数量得以增长,增长的人口数量要求环境为其提供更充足的食物来源。人口的增加要求自然界为其提供更充足的食物,伴随期间低温波动事件对自然环境的改变,兴隆洼先民可能会产生季节性的食物供应不足情况,也因此引发另觅食物的需求。相对较长的定居使得人们在采集过程中对一些植物的特性和生长期有所了解,森林、草原交错地带的这种异质生态复合环境、雨热同期的季风性气候、肥沃易耕的古土壤等等,都为兴隆洼文化农业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农业技术的加入又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并与环境形成特定的适应机制。兴隆洼文化在适应环境的选择下采取了多元的生计方式,这种生计方式维护了其经济的稳定,稳定、多元的经济生活使其文化在器物类型、居住模式、礼仪风俗、意识形态上都独具特色,从而形成一个独特的文化区域,造就了其有别于其他地域的文化成就。
四、小结
兴隆洼文化历经近千年的发展,在适应其特殊的环境中形成了一个较稳定的文化发展核心圈,产生了一批独特而突出的文化成就,对其后来的文化甚至周边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中产生了深远而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国祥.兴隆洼文化与富河文化比较研究[J].北方文物,2006,(2).
〔2〕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85,(1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1992年发掘简报[J].考古,1997,(1).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等.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沟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考古,2000,(9);内蒙古赤峰市兴隆沟聚落遗址2002~2003年的发掘.考古,2004,(7).
〔5〕辽宁文物考古研究所.阜新查海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J].辽海文化学刊,1988,(1);辽宁阜新查海遗址1987~1990年三次发掘[J].文物,1994,(11).方殿春.阜新查海遗址的发掘与初步分析[J].辽海文物学刊,1991,(1);辛岩.阜新县查海新石器时代遗址[A].中国考古学年鉴(1995)[C].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6〕郭治中,包青川,索秀芬.林西县白音长汗遗址发掘述要[A].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C].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林西县白音长汗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2003,(7);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白音长汗——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系.内蒙古林西县白音长汗新石器时代遗址1999年发掘简报[J].文物,2002,(1).
〔7〕徐光翼.乌尔吉木伦河流域的三种史前文化[A].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版)[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
〔8〕巴林右旗博物馆.巴林右旗古日古勒台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J].内蒙古文物考古,1992,(1-2).
〔9〕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克什克腾旗南台子遗址发掘简报[A].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克什克腾旗南台子遗址[A].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10〕郭治中.克什克腾旗盆瓦窑新石器时代遗址[A].中国考古学年鉴(1992)[C].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1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作队.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沟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J].考古,2000,(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作队.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沟遗址2002~2003年的发掘[J].考古,2004,(7).
〔12〕杨虎,刘国祥,邵国田.敖汉旗发现一大型兴隆洼文化环壕聚落[N].中国文物报,1998-7-26.
〔13〕承德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河北省承德县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J].考古,1992,(6).
〔14〕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市平谷县文物管理所上宅考古队.北京平谷上宅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1989,(8).
〔15〕史培军.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降水变化与“波动农牧业”[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89,(3).
〔16〕陈继玲,陈胜前.兴隆洼文化筒形罐的纹饰艺术分析[J].边疆考古研究,2012,(2).
〔17〕〔18〕杨虎,刘国祥,邓聪.玉器起源探索——兴隆洼文化玉器研究及图录.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专刊(十三),2007.
〔19〕刘国祥.兴隆洼文化居室葬俗再认识.东北文物考古论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0〕赵志军.小米起源的研究.赤峰学院学报红山文化研究专辑,2008,(1).
〔21〕滕铭予.GIS支持下的赤峰地区环境考古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
〔22〕〔23〕陈胜前.燕山南北地区史前文化的适应变迁[J].考古学报,2011,(1).
〔24〕席永杰,张国强,杨国庆.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文化八千年前骨笛研究.北方文物,2011,(1).
〔25〕陈继玲,陈胜前.兴隆洼文化筒形罐的纹饰艺术分析.边疆考古研究,2012,(2).
(责任编辑 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