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神服务文化强省建设的路径探究*
2014-03-20刘瑞平
刘瑞平,姚 刚
(合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大学精神服务文化强省建设的路径探究*
刘瑞平,姚 刚
(合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引领大学的前进与发展,在高校服务文化强省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全省高校普遍重视培育大学精神,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可以从以下路径继续培育大学精神,增强其服务文化强省建设的辐射作用:深度挖掘安徽地域文化,为大学精神注入新的内涵,提高辐射文化强省建设的品质;紧密联系“文化强校”与“文化强省”,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提高服务文化强省建设水平;加强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建设,融入地域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打造先进文化阵地;注重文化共同体建设,在促进自身优势与社会资源结合中服务文化强省建设。
大学精神;文化强省;区域文化;文化强校;校园文化;文化共同体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最核心的部分,是大学的灵魂和凝聚,是大学的旗帜和品牌。独具特色的大学精神会逐步凝练成为学校独有的风格、气质和传统,成为一所大学的社会品格或“校格”,对内能创设一个积极健康、奋发向上,影响校内成员价值选择、人格塑造、思维方式、精神气质、道德情感、行为模式的大学氛围;对外表现为大学的价值观和理想追求、精神风貌以及学校的个性和魅力,对社会文化的发展起着强烈的辐射作用,对文化强省建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大学精神对服务文化强省建设的意义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特色的精神文明成果 ,是大学师生的价值取向。大学精神体现在大学的校园环境、课程设置、师生构成、发展规划等方面,蕴藏在大学的日常运行中,校训、校史、校歌的传播是培育大学精神最基础最常规最通用的内容。大学精神的本质是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大学精神具有五大作用。一是动力作用。大学精神是一种能量很大的激发因素和原始动力,当大学精神内化为学术良心和道德行为规范后,就能作为动力推动大学师生产生学习知识、勇于实践、探寻真理、端正行为的冲动。二是熏陶作用。大学精神富有强烈的渗透和熏陶作用,这种渗透和熏陶本质上是主观意识、伦理道德、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具体行为方式的潜移默化。三是指导作用。大学精神是大学内在的灵魂,为师生指明人生方向,使师生能够勇敢面对艰难险阻并勇于克服各种困难而继续坚定前行的方向。四是凝心聚力作用。大学精神是全体师生共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蕴藏着强大而持久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能凝聚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推动所在大学的持续发展。五是规范作用。大学精神用无形的文化氛围规范大学全体师生的行为,使大学与大学全体师生能够抵御各种诱惑,承受各种冲击。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培育大学精神不仅仅是整个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还是全社会进步的需要。
安徽省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是凝聚思想共识、强化精神动力,推进转型发展、加速安徽崛起,保障改善民生、提升幸福指数的迫切需要。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事关安徽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的战略全局。大学精神是社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影响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和周边的人群,通过他们对社会上其他人具有积极健康的示范作用和渗透作用,从而在更大范围发挥动力、熏陶、指导、凝聚、规范作用。这样,大学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正能量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们,为文化强省建设提供强大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大学精神对全体师生,包括已离校的师生发挥着“五大作用”,指引他们在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同时,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成为栋梁之才,为文化强省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在大江南北、淮河两岸,在党政机关、科研院所、社会团体和中外企业中,都活跃着大学师生的身影,他们走向社会,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为文化强省而默默地努力、奉献、创造着。大学精神对科学研究和学术氛围具有指引方向和约束行为的作用,在更高的层次上发挥服务文化强省建设的作用。大学师生承办或参与文化强省建设的具体课题研究,他们利用掌握的科学理论,结合社会实践,付出艰辛努力,创造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转化、实践和指导文化强省建设。大学精神是社会精神的缩影,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大学的建设对社会精神的培育和社会建设具有很大的示范作用和借鉴价值。大学精神塑造着人们的思想、品格和行为方式,对社会改革发展稳定,对文化强省建设都具有重要而重大的影响。培育大学精神就是充分发挥高校的文化辐射和人才支撑作用,为文化强省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保障,对服务文化强省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大学精神服务文化强省现状
近代以来,在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借鉴西方经验的基础上我国高校积极探索大学精神培育,涌现出许多先进理念,如原北大校长蔡元培提出“兼容并包、学术独立、思想自由”,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倡导“通才教育、教授治校、学术自由”,等等。安徽省高校培育大学精神起步较早,服务文化强省建设成效显著,涌现出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财经大学等典型代表,各高校在各自大学精神的指引下为全省乃至全国科技、民族工业、农业机械、外交、法律、财经等做出了贡献。但是,在大学精神服务文化全省上还存在千篇一律、服务不足,封闭自赏、独来独往,口号响亮、行动无力,场面宏大、影响一般等问题,制约我省大学精神发挥服务文化强省辐射作用。
(一)千篇一律,服务不足
在安徽100多所高校中,有相当多的高校,大学精神的提炼和内容基本相同或相似,没有真正结合学校各自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所在区域文化特点等来培育独具风采且凝聚力强的大学精神,不能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多层次服务文化强省建设的完整体系。如,在一些高校中,大学精神培育仅以校训、校歌为载体,结果也只是虽然校训学生能背,校歌学生有点会唱,校史学生不甚了解;而校训、校风都是强调德育,强调学习,强调求实,强调创新,这些都是最基础最常规最通用的内容,缺乏作为大学精神的特色要素,没有必要作为某所高校大学精神培育的突出内容提出来。同时,大学精神对社会服务的效能尚显不足,仅局限于单纯的校园内的培育,忽视其辐射作用,没能把服务文化强省、服务文化强国作为大前提、大目标、大方向,没有形成和蕴含兼容并蓄的时代豪情。
(二)封闭自赏,独来独往
大学精神的培育不仅仅是高校自己内部完成的,它的培育需要与大学所处的社会高度的融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尽量吸收社会养分,同时建设高校文化共同体,在服务社会,促进安徽实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中升华大学精神。目前,安徽高校在与安徽社会的融合中处于被动地位,没有充分认识到与大学所处社会高度融合的极端重要性。有个别高校“潜心学术”,“与世隔绝”,俨然一所世外桃源,与世无争,但也造就了其发展的缓慢。或许是有感于种种客观环境因素,不屑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太愿意融入到当地的社会中去,只是在接到党政机关的通知时才被动参与当地的一些活动。其实,在当地历史、地理和文化的滋养下,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高尚的精神情操,有太多精神文化内容值得这所高校去汲取、消化,并使之成为这所高校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独特亮点。因此,大学是开放的,大学精神的培育也不可拘泥于象牙塔内。
(三)口号响亮,行动无力
大学精神培育各高校都在讲,但真正做到效果显著并能够对文化强省建设起到较大辐射作用的较少。服务文化强省建设,各高校都在参与,参与的力量、水平和热情差别较大。安徽百所学校,都提出要培育大学精神,都喊出了响亮的口号,但具体的培育方案不够明确,没能把目标落实到一点一滴的行动中去,甚至有些高校只是为了应景,没有真正认识到大学精神的重要性,或者觉得培养大学精神没有搞新校区的大建设成绩来得快捷和显著。所以,有些高校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硬件建设上,要“实实在在”的成绩,要大块的土地,建全新校区,争全省最大,大学精神培育成了陪衬。
(四)场面宏大,影响一般
安徽高校在服务文化强省建设上,参与度达到了百分之百,表面上看大家都在参与,有很多专家、学者、带头人,可谓场面宏大。但是,缺乏品牌建设。各高校在增强参与力量,提高参与水平、鼓动参与热情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凝聚这股力量,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品牌,服务文化强省建设。在培育大学精神、服务文化强省的过程中,不能仅满足一般的任务要求,也不必一拥而上,只要各高校立足自身历史文化底蕴、现实发展状况等,主动参与,积极响应,集中力量,充分讨论谋划,确定目标方向,打造拳头品牌,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推进。安徽省有100多所高校,分布在全省各个地区,是安徽省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各高校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注重软件建设,以培养大学精神为契机,提升各高校的精气神,为文化强省建设提供切实的贡献。这百所高校在全省各地区都认真培育大学精神,充分发挥服务文化强省作用,就不再仅仅是宏大的场面和一般的效应,而将是遍布安徽全省的星星之火,汇集成全国的辐射和燎原之势。
三、培育大学精神,服务文化强省建设的路径
(一)深度挖掘安徽地域文化,为大学精神注入新的内涵,提高服务文化强省建设的品质
地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植根于特定的社会历史和自然环境,归属于一定的地区。“广义地讲,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的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体力和脑力劳动创造的,并不断加以积淀、发展和升华的物质和精神的全部成果和成就。它反映了当地的科技成就、价值观念、文化修养、艺术水平、社会风俗、生活方式、社会行为准则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狭义的地域文化专指精神文化。”[4]任何地域文化的最大特点都是它的地域性,各个地区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极具特点,极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5]。安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淮河文化、新安文化、皖江文化等地域文化各具特色,影响深远。安徽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学科、专业和人才的特色与优势,立足所在地区的实际,组建相关专业研究团队,深入发掘、整理、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加强对安徽优秀文化思想价值的发掘和阐发,为大学精神注入新的内涵,向社会进行高品质、高品位的文化辐射。位于安徽省西北部的阜阳市有两种精神,凝练为“信念坚定,敢闯敢试;诚实守信,甘于奉献;爱岗敬业,开拓创新;艰苦创业,回报桑梓”[6]的农民工精神和“舍小家、为大家的顾全大局精神;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自强不息精神;军民团结、干群同心的同舟共济精神;就是尊重规律、综合防治的科学治水精神”[7]的王家坝精神,是阜阳农民工和防汛抗洪群体实践的结晶,是淮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阜阳市的阜阳师范学院在阜阳“两个精神”的提炼中积极参与,认真研究,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是,阜阳的文化底蕴远不止这些。阜阳历史悠久,文风昌盛,是老庄思想发源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涌现出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姜子牙、一代名相管仲、三国名将吕蒙等文化名人、英雄人物,颍州西湖让欧阳修流连忘返、苏东坡赞不绝口。今天的阜阳是中国书法城,有中国柳编之乡、中国书画之乡、中国彩陶之乡等美誉,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先进经验为全省乃至全国所推崇。坐落在阜阳市的老牌院校阜阳师范学院深挖地域文化的脚步还在继续向前,进行更深层次地挖掘提炼,在与地域文化的交融中培育大学精神,为大学精神注入新的内涵,提高辐射文化强省的品质。
(二)紧密联系“文化强校”与“文化强省”,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提高服务文化强省建设水平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是引领大学发展的文化导向;大学精神的引领又通过大学文化来表现和发挥作用。培育大学精神,充分发挥高校服务文化强省建设的辐射作用,需要通过文化强校来实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曾天山在《传承、创新、引领:教育的文化使命》一文中指出,文化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精神生产,是最需要教育传承的领域。要实现文化强省的目标就需要办好地区教育,特别是高校教育,就需要各高校首先实现文化强校。文化强省通过整体环境的改善,又反过来促进文化强校,形成“文化强校”与“文化强省”紧密结合的良性循环。安徽各高校要自觉把“文化强省”与“文化强校”紧密联系起来,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及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而又独具特色的大学精神,加快构建科学素养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有机融合的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使大学生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成为社会好公民、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奠定基础。一要找准办学定位、突显办学特色。例如,合肥工业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在汽车行业享誉盛名,得到了广泛的社会认可和美誉评价:“中国汽车行业,三分天下有其一。”合肥工业大学在办学定位、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和调整上紧紧围绕国防科技、生物材料、汽车机电、管理工程、机器人研发等相关学科专业方向,紧紧盯住国家重大需求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广泛征求意见,认真展开研讨,切实出力,为安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二要注重大学精神培育,加快科学素养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的有机融合。培养独具风采的大学精神,加强人文素养教育,构建科学素养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相结合的学科专业课程的综合培养体系。打造校园文化品牌,为安徽文化添光彩。三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文化强省多育良才。注重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不断改进专业课程设置、学业考评模式、创新激励机制,为大学生成才提供更好的特色教育。四要注重大学生人格塑造,牢固树立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期,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科学的“三观”和健全的人格才能使大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经受住挫折和诱惑的考验,最终成长为文化强省、文化强国建设的中坚力量。
(三)加强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建设,融入地域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打造先进文化阵地
培育大学精神,发挥大学精神的作用,要靠具体而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是彰显大学个性魅力的名片,通过对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学科、管理服务等各方面的渗透,发挥着较强的整合功能。各高校要注重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促进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并使其融入当地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使高校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示范区和辐射源。一要打造品牌。安徽各高校应在客观审视自身潜力、估量外部形势的基础上,上下同心确立未来发展战略和目标,选择符合校情的特色文化品牌建设模式。不同高校由于历史背景、学校结构、所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魅力源于个性,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应在坚持弘扬主旋律、倡导多样化的同时,突出各自的文化特色,使各高校在强劲而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和动力中获得跨越式发展,使大学服务文化强省建设的作用不断增强。二要多接地气。大学是象牙塔,是社会精英聚集的地方;大学也是社会的一部分,对社会经济文化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地方。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不能拘泥于校园内部,否则,注定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因此,加强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就是要结合各高校所处的社会环境,积极融入本地区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在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实际,在明确高校建设发展文化定位的前提下,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品牌宣传塑造等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扩大特色校园文化品牌的实际影响力。三要专家指导。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品牌,需要高标准谋划,全方位运作,从大处着眼,从细微处入手,将文化品牌植根于校园这片沃土,辐射到全省、全国、全世界。特色校园文化品牌的建设,要在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的基础上,实现重点突破,打造品牌,构建体系,形成战略。这就需要专家的指导。由专家领衔,通过文化场馆等物质文化品牌建设和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展示大学精神、价值规范、办学亮点、校园风貌等,通过对各类文化资源的整合,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品牌效应。
(四)注重文化共同体建设,在促进自身优势与社会资源结合中服务文化强省建设
文化共同体是指在同一核心价值观念的约束和引导下,持有共同的文化记忆、接受大致相同的文化理念、拥有共同的文化精神生活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群体。包括三个要素:共同的文化记忆、共同的文化生活以及共同的文化精神。打造文化共同体,可以建立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和共同的理想追求,为各高校和安徽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各高校通过开设各具特色和风格的大讲堂(坛)、打造文化素质教育品牌;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和文化资源,面向社会开设传统文化和安徽地域文化等名师专题讲座,进一步促进安徽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各高校的文化共同体建设主要有校内文化共同体建设、高校之间的文化共同体建设、高校与所在地区之间的文化共同体建设。校内文化共同体建设要注重教师、学生、课程之间交流的加强和不同专业文化之间的磨合、融合,通过校内共同文化活动,提升共同文化凝聚力。高校之间的文化共同体要注重高校图书馆、课程、教师、文化活动等资源的共享和无障碍交流,学生、教师能够便捷地享受到共同体内其他高校的优质资源。高校与所在地域文化共同体建设,包括与当地党委政府、企业、社会团体之间的文化共同体建设,也包括与社会民众之间的共同体建设。每个地域都有其独特的地区文化特点,地域文化对高校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高校自觉加强与所在地区的文化共同体建设,既是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服务文化强省建设,也是服务于高校自身长期可持续发展。一要与政府寻求合作,探索学科共建,参与地方理论研究、社会宣讲,积极投身区域文化服务,参与地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圈。二要积极开展与企业之间的人才交流、交互培养,增强所在地区人才的知识水平和实践水平。三要实现地方社会团体联动,开展地方特色的文化表演,带领学生参观区域文化建筑、学习区域文化历史,体会区域文化深厚底蕴,增强区域文化认同。四要结合地方实际,突出区域社会特色、亮点、精神(如王家坝精神),联合社会各方,汇聚人才,加强研究、完善组织机制,提升高校和地域文化品牌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大学精神服务文化强省建设的辐射功能和作用。
[1] 陈晓文. 和谐社会建设中大学文化体系构建的思考[J]. 中国高教研究, 2008(8):63-64.
[2] 眭依凡. 大学理念与大学文化建设[J].教育研究, 2004(8):12-21.
[3] 李萍, 钟明华. 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及其建设思路[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116-120.
[4] 王延深.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地域特色研究[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7.
CultivatingtheUniversitySpirittoReinforceItsRadiationEffectsonServingtheCulturalAnhuiProvince
LIU Rui-ping, YAO Gang
(School of Marxism,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230009, China)
As the soul of universities, university spirit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leading the advanc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s well as the college’s construction of serving the cultural Anhui Province. In recent years, while the province-wide colleges have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along with their stress on cultivating the university spirit, there exist some issues. We can continue to cultivate the university spirit to reinforce its radiation effects on their construction of serving the cultural Anhui: digging regional culture of Anhui and injecting new meaning into university spirit, increasing the quality of radiating the cultural Anhui Province; connecting strong cultural university with strong cultural Anhui Province closely and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talent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serving the cultural Anhui Province; strengthening the brand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tegrating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to make advanced cultural field; and emphasiz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community and serv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Anhui Province by combining advantage of universities with social resources.
university spirit; cultural province; regional culture; cultural college; cultural community
2014-06-06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08WL1125 :《新时期如何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品牌建设的实践与探索研究》);安徽省高等学校思政理论课建设工程省级建设项目(20122013SZKJSGC7-9:《安徽高校服务文化强省建设路径研究》)
刘瑞平 (1954-),男,江苏江都人,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姚 刚 (1987-),男,安徽阜阳人,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G646
A
1009-2463 (2014)06-00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