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村落保留观念的城中村改造路径分析*
——以济源市城中村为例
2014-03-20樊松丽王卫波
李 梅,樊松丽,王卫波
(1.河南科技学院 园艺园林学院 人文学院,河南 新乡453003; 2.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环艺系,河南 郑州 450000)
基于村落保留观念的城中村改造路径分析*
——以济源市城中村为例
李 梅1,樊松丽2,王卫波1
(1.河南科技学院 园艺园林学院 人文学院,河南 新乡453003; 2.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环艺系,河南 郑州 450000)
目前国内对于城中村改造的实践各地均处于探索阶段。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对于一些中小城市的城中村,住宅建筑情况大多良好,盲目采取大城市建设城市型居住区的做法显然不合时宜。村落作为人类最原始的群居方式,是地域特色和乡土文化的体现,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城中村作为原始的村落,在更新改造过程中要转变传统拆迁观念,以村落保留为基础,挖掘村庄特色,更要树立多样化的城市发展观念,改善基础设施,循序渐进,达到城市与乡村的自然融合。
城中村;特色;保留;多样化
一、城镇化发展中的城中村
“城市化” 是西班牙工程师 A. Serda于1867 年在其《城市化基本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的[1]。而“城镇化”一词,则是中国学者创造的一个新词汇,是基于中国社会广大的小城镇建设而言。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第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中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至2010年,城镇人口由4.6亿增加到6.7亿,城镇化水平由36.22%提高到49.95%。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群、都市圈迅速崛起,现有城市657个,建制镇19 410个,由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构成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在城镇化进程中,新农村规划,特别是城中村规划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以至于衡量一个地区城镇化率的时候,很多地区还是简单沿用了一定地域内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百分比来表示。
(一)城中村的涵义
所谓“城中村”,是指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由于农村土地全部被征用,农村集体成员由农民身份转变为居民身份后,仍居住在由原村改造而成的居民区里[2]。城中村的形成是在城市圈扩大过程中,周边土地成本因为较村庄宅基地低廉,因此村庄宅基地被城市开发所隔断,在此过程中,村庄周围土地不断被城市挤占,最终形成城市村庄的格局,也称为“都市村庄”。
(二)城中村的类型
城中村的划分有很多类型,目前比较常用的是按照李培林的分类方法,也就是按村庄位置与土地利用情况,将城中村归结为三种形态特征:第一类是处于繁华市区,完全没有农用地的村落,且已经完全被城市包围;第二类是处于市区周边,有少量农用地的村落;第三类是有较多农用地,处于城市郊区的村落,近来也有人将它专门归纳为一类,叫城郊新农村[3]。济源市目前共有11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50个居委会、484个村委会。近10多年来济源市政府和很多村庄都在进行城中村改造。本文的研究对象正是融入城市较早的城中村,也就是第一类城中村。
(三)国内城中村改造的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城中村”改造的研究,开始于90年代末。在绝大部分学者的印象中,城中村建筑形体异化,“贴面楼”“拉手楼”丛生,过道狭窄,房间终年阴暗[4]。其实,这种现象并不是所有城中村的问题,而仅仅出现于南方大城市或一些经济发达城市。国内一些学者做了很多有关城中村改造的研究,归纳起来也仅仅是在开发模式上去研究,如村集体主导的非市场化模式、政府主导的半市场化模式和开发商主导的市场化模式[5],还有一些社会学和经济学方面的人士提出进行农业土地流转,打破城乡土地二元管理制度等[6],但是在实践中由于缺乏操作指导性,很多地方的城中村改造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目前的改造模式大多集中于以下几方面:第一,村改居模式,完全彻底改造城市,如郑州市就规定城区内所有城中村彻底拆除;第二,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造,这一点更适合远离城市中心的农村。在很多新兴的中小城市中,这些方法并不适用。济源市属于新兴的工业旅游城市,1988年撤县建市,1997年元月1日起,河南省委、省政府对济源市实行直管体制,此后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对于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城中村改造模式,济源市并不适合一味照搬。
二、济源市城中村改造的现状分析
济源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紧邻山西阳城,全市总面积1 931平方公里,丘陵山区面积占80%,水域面积9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0万亩;总人口66万,其中农业人口46万。作为中原城市群城市的后起之秀,济源市的发展离不开城中村的建设和发展。据调查,在济源市一环以内区域,70%以上的用地都是上世纪90年代的村庄用地范围。可以说,济源市20多年的城镇化发展是和城中村的改造建设紧密相连的,而且其中一些村庄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如很多村庄从无到有,完善了村民的健身活动设施,还有些村庄已经进行了自来水、燃气覆盖,但目前还没有一个城中村被彻底改造,从而完全融入城市,这其中还包括政府新区周边的一些村庄,例如沁园街道下辖村庄东留村、西留村、马庄、御驾等。根据《济源市最新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要集中进行环城路以内区域的综合开发和城中村改造,在实践中也开始出现集中彻底改造和整村搬迁的情况,例如,北海庙街村,为了发展民族文化园区,原计划是整村搬迁,但是由于拆迁补偿费用问题和安置房的建设相对滞后,结果导致村庄在拆除了1/3后,暂停了下来,未拆的村民暗自庆幸还有安身之处,被拆的村民只能拿着可怜的前期拆迁款3万元四处租房,而承诺给予的三居室却至今没有消息。反过来,看整个村庄,由于有些被拆,有些还没有开始,早已是满目疮痍,道路堵塞。
(一)济源市城中村住宅建筑情况
作为研究对象的几个城中村,均位于济源市一环以内。住宅95%以上建筑质量良好。住宅建筑以两层砖混结构为主,大多建成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距今不足30年使用期。随着村庄的发展,外来人口的涌现,绝大部分村民开始将二层部分出租给外来人员。甚至,也有个别村民为了租房利益的最大化,已经开始加盖三到四层,尽管如此,一层都是严格在原有宅基地尺度上建造而成,不同的是由于地处繁华区域,随着商业的发达,很多临街住宅底层几乎都被改造成了商业店铺,二层以上改造类型大多以设计一居室、两居室为主,除了居民自住,就是出租给租房户。2007年以后,严禁居民私自加盖住宅或改建住宅已经暂停了居民改建的趋势。为此,济源市政府颁布了《济源市加快城中村改造开发暂行办法》(2007年),其中特别提到:“环城公路以内的所有村(居),严格禁止各种私自建房行为,对违反规定擅自建设的建(构)筑物,在城中村改造建设中,一律视为违章建筑,不予补偿。”因此,整个村庄基本还是以整齐的两层民房为主,辅之以井字形路网格局。
(二)济源市城中村人口来源情况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大量外来人口进入城市,而城中村占据着城市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城中村成为外来人口的聚集地,调查显示很多村外来人口的数量已经超过本村人口,有的村外来人口是本村人口数量的几倍之多,而他们选择城中村居住的主要原因一是交通便利,紧邻市区繁华街道,做生意方便,而且房租虽然一涨再涨,但是比酒店公寓价钱要便宜得多。据省统计局最新反馈的资料显示,济源市常住人口为70.30万人,较上年增长2.41万人。济源市常住人口快速增长得益于以下因素:一是济源市经济快速发展,对外开放持续强化,吸引了富士康、洛阳石化、中煤科工等一批大型企业集聚,大批外省、市劳动力来济源市就业。仅富士康用工就达到2.8万人,其中外来人口万余人。二是济源市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城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开始向农村延伸,吸引了很多外出务工人员回流、外来人员常住。三是人口的自然增长因素。2012年济源市出生7 900人,死亡4 100人,自然增长3 800人。据了解,济源市城中村中房价和租金最高的村庄是围绕南街集贸市场周边的东留村、南街等地,还有紧邻沁园大街繁华街道的御驾村。就济源市沁园街道东留村来讲,一个单间20平方米左右的小屋,每月租金在100~150元之间。外来人口的涌入,在给城中村居民带来房租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的负面影响。
(三)村中道路及卫生情况
有学者曾用“一线天”来形容城中村的道路狭窄,这种情况可能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确实如此。济源市城中村中除了济水街道一些原先的老城村庄存在这种情况之外,绝大部分城中村主干道宽度在8~9m,房屋前后间距大约有3m,在有些村中还达到了4m左右,道路尺度完全可以满足车辆通行要求。还有些村庄中街巷的尺寸宽度不过5m,窄的只有2m,虽然并不能满足城市双向车道的要求,然而却没有出现大城市部分城中村狭窄不堪的“握手楼”和“亲嘴楼”现象。相反,整个村庄路网格局清晰,房屋排列整齐,宽街可行车,窄街可行人,空间秩序井然有条。但是由于村中没有配套停车设施,如果村民家中也没有改建汽车停车库,就造成道路上机动车辆乱停乱放现象,严重影响宅前道路的通行。
(四)村中文化设施情况
城镇化出现之后,济源市很多村庄把原来的村委会都改成了居委会,并且很多村庄都建设了村办公大楼、医疗卫生所。为适应新型社区的要求,很多城中村社区也开始为村民配建一些活动场地,安排一些健身器材。但是,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还远远不足。例如有些村庄只是象征性地在一些场地设置了一些健身器材或者安排一片小型绿化场地,但是因为地理位置偏僻,很少有人去,还有些城中村健身设施缺乏维护出现故障。调研中发现,济源市的一些城中村里大多只有四五种简单的健身器材,并且安置地点只有一处;而有的城中村中,在街道两边全部是狭小的门面房和两边停放的汽车,极度拥挤,几乎看不到任何文化娱乐设施。村民们经常性的活动还是在自家门前,就与邻居聊天、晒太阳。
三、济源市城中村改造模式
(一)以村落保留观念为基础
1.传承村落模式观念
城中村在规划之前,都是原始的自然村落,自然带有明显的村落印记。村落作为原始的群居方式,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农耕文明史的国家,中国广袤的国土上遍布着众多形态各异、风情各具、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中国的村落是一个由血缘、亲缘、宗缘等社会关系网络构成的生活共同体[8]。从历史学的角度看,传统乡土特色的村落是长期历史发展留下的痕迹,它的形成是人与当地自然环境协调共生的结果,是农业文明的文化遗址,同时也记载着历史的变迁[9]。从以上对济源市城镇化建设情况和城中村的现状可以看出,济源市的城中村建筑质量较好,绝大部分村庄都保留了很好的传统村落特点,白墙灰瓦,街巷规整。村子呈平面网格布局,一个巷子为中轴,民宅在巷子两侧,一个院落连着一个院落,形成典型的北方乡村“行列式布局”。拥有隋唐古庙遗址的庙街村的一个戏台,传承李家香火的东留村的李氏宗祠,村落的每个印记都在向人们讲述一个古老的故事, 这些都是凝聚地方文化的载体, 这些载体对于地方特色与文化的传承是非常重要的[10]。在现在大拆大建的城中村改造中,村落城镇化、置换搬迁、迁村并点、合村并居等建设中采取的多种改造方式并没有展现出优于传统村落肌理的村落生活环境,反而加深了村民对村落缺失的情感因素,加重了村民的乡土情结。村庄的地方特色与地方文化随着规划的实施而终结,随着传统的散居型村落空间的散失与侵蚀,特有的生活习惯与历史文化传统正慢慢消失,在短期内集中形成的新型社区完全摒弃了传统村落的形态与理念,传统的乡土文明面临全盘覆灭的危险。
2.城市多样化发展观念
在当前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很多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工程,强迫城市范围内城中村不管何种原因全部拆迁,农村土地流转直接变为城市建设用地,在用地上不过是增加了商品用地的供应,在范围上也只是将城中村中的居民搬迁至离村庄稍远的地方或者就近安置,但是从根本上改变了村民的原有生活空间和习惯,也打破了城中村中外来人口的居住秩序,使得他们开始逃离中心区,向更远的区域流动,从结果上造成了城中村中村民乡愁难寻、乡土难顾,也造成外来人口重新流动、聚集,造成新的“城中村”。因此,大拆大建只能进行城市的形象方面进行改变,对于城市本身的发展往往只是“焚琴煮鹤”。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提到:“如果不去了解城市的内在的工作顺序,那么仅仅规划城市的外貌或者致力于如何使它拥有一个宜人的、井井有条的外在表象将是徒劳的。将寻找事物的表象作为主要目的或是主要计划很容易自找麻烦。”另外,从景观生态学角度讲,作为城中村的村落风貌是由村庄建筑、草地、道路、水体、遗迹等组成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型生态系统。村庄容貌有其特殊性,其重要特点之一是大小不一的村民居住点分布城市,千年古庙、姓氏祠堂点缀其中,连同地名、姓氏、民间传说构成了一幅具有北方特色的传统村落画卷[1-3][7-8]。因此,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在不影响城市总体风貌的前提下,允许部分城中村存在,一方面是城市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解决城市中拆迁安置和重建费用的问题。在城中村改造中,重视前期的基础调研,抛开“城中村绝对不能出现在城市”这种观念,要针对每个村子的具体现状、特征制定相应的长远规划,使改造后的城中村既保留了自己的风格又能与周边环境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在改造中避免出现“千村一面”,坚持“一村一策”的改造策略,积极保留原有的文化层次脉络,充分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城市发展需要多样性的发展空间,需要多层次的立体景观,城市和村庄不是排他性的关系,城市与村庄可以交融。尤其是对于中小城市来讲,土地利用不算是很紧张,在城市居住容量还可以满足要求的情况下,没有必要要求所有的城中村都成为记忆。
(二)分期分批规划,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城镇化”是人民生活在区域上的聚集化,也是人民在经济和社会活动方面的聚集化。这种聚集是以基础设施发展、公共服务设施集约化使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和普及化为基础的。纵观世界城市化之路,许多国家给了我们启示。例如,韩国在1970年开始了“新村运动”,这场实施了差不多10年之久的新村运动,旨在引导农民参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成果包括农村道路建设、农民住房改造、自来水设施建设、农村电气化、农作物高产新品种的普及、乡村礼堂建设以及大规模培训乡村领导人。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农村居民向城市迁徙几乎是实现“城镇化”的唯一道路。但是,这条道路也带来很多的城市负效应,例如,大量没有固定就业机会的人口聚集,城市贫民窟巨大,犯罪率较高,失业率较高,基础设施不堪重负。因此,在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这种路径几乎不可持续,也无法承担社会发展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因此,对于济源市城中村规划,应该采取分期分批规划的举措,即使在建成区也可以保留村落两层院落的存在,在城中村改造中,可以先在前期进行沿城市主要道路流线的重点规划,在这些重点区域可以体现城市发展的一方面,也可以充分体现城市与村落在边界上的融合。这种融合起到渗透的作用,便于今后逐步向内部深入。在城中村内部,主要解决人居环境问题,重点进行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如有些村庄排水设施,基本上都是原先在上世纪90年代左右开挖的明沟排水,村民特别是外来人口经常性地往下水道倾倒垃圾、剩饭剩菜,长此以往,经常造成下水道在雨天时候冒出臭水,对环境影响非常大。还有些村庄因为长期缺乏管理,道路设施基本上已经坏掉。
“城中村”最终的发展方向是完整地融入城市,成为城市和谐社区,我们要积极看待城镇化过程中的城中村,看到它容纳城市外来人口、丰富城市多样化景观等积极的一面,城中村在规划改造过程中宜因地制宜、分批分期进行规划,让农民转变为市民这个过程在村庄与城市的融合中逐渐完成、蜕变、适应。对于城中村治理不可一蹴而就,即使随着城市的发展,有些城中村必然会消亡,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城中村的终结是一个渐进式过程,需要给以更多的时间和耐性。
[1] 刘毅华.文化整合是城中村改造的核心——以广州城中村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07(8):73-80.
[2] 张琪.村落终结之际:城中村产权建构的制度逻辑[D].西安:西北大学,2008:4.
[3] 李培林. 透视“城中村”——我研究“村落终结”的方法 [J]. 思想战线,2004(1):21-26.
[4] 高峰,董晓峰,侯典安,等.国内城中村研究综述[J].现代城市研究,2006(7):20-24.
[5] 仝德,冯长春.国内外城中村研究进展及展望[J].人文地理,2009(6):29-35.
[6] 黄国楚.城中村向城市社区和谐过渡的对策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1-53.
[7] 汪巧红.中小城市“城中村”文化娱乐透视[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3):44-47.
[8] 郑军德.村落更新应留住乡村特色——对浙江中部地区村落更新的思考[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4):105-108.
[9] 张建,韩铮,杨鹏.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村庄村容村貌整治规划探讨[J].小城镇建设,2010(3):56-59.
[10] 王宇峰,索书君,李莉.安阳市新农村规划的发展与反思[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9(2):98-100.
TheUrbanVillageReconstructionBasedontheViewofVillageReservationA Case Study of Urban Village of Jiyuan City
LI Mei, FAN Song-li, WANG Wei-bo
(1. School of Horticulture, 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nxiang 453003, China;2.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 and Arts, Henan Vocational and Technological College, Zhengzhou 450000, China)
The practice of urban village renewal is still at the exploration stage in 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rural countryside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but a lot of problems have also arisen in the process. For some urban villages in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most of the housing construction quality is good, so it is not appropriate for them to follow the way that big cities have adopted to construct urban residential areas. As the most primitive way of group-living, village reflects regional feature and local culture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Urban villages are original villages,so we should change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demolition during the renewal process. We should fi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illage based on village retention, set up diversified ideas on urban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gradually, to achieve the natural and harmonious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urban village; character; retention; diversified
2014-04-15
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SKL-2012-1144:《城市语境中的民俗保护》)
李 梅(1980-),女,河南济源人,河南科技学院园艺园林学院讲师,硕士。 王卫波(1979-),女,河南济源人,河南科技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硕士。 樊松丽(1981-),女,河南许昌人,河南职业技术学院环艺系讲师,硕士。
TU984.2
A
1009-2463 (2014)06-005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