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配合中药治疗脑血管病后痉挛性瘫痪32例
2014-03-20张建雷
张建雷
(山东省邹城市北宿镇卫生院中医科,邹城 273516)
大多数偏瘫患者在弛缓性瘫痪后出现明显的肌肉痉挛。上肢瘫痪的肌痉挛几乎都发生在屈肌群,下肢瘫痪的肌痉挛几乎都发生在伸肌群。其康复的方法是利用牵张技术结合姿势反射来抑制痉挛的发生。患者可借助健侧上肢的力量,做与下肢屈曲相反的伸上肢动作,用健侧手做患侧手指的伸指动作。经常将患足做被动背屈运动,可防止跟腱挛缩。帮助患者及早站立可防止下肢挛缩变形。可在患者座位前放置一把靠背椅,使患者双手扶住椅背练习站立,并双脚原地踏步或足跟抬起而脚尖着地,或轮流将两腿抬高离开地面等动作,以锻炼下肢肌肉。当患者的下肢有充分平衡能力和主动屈膝能力时[1]。陪护人员可搀扶患者步行或自己拄手杖练习走路。选取2013年2月到2014年2月脑血管病后痉挛性瘫痪患者64例,进行针灸配合中药治疗,疗效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到2014年2月脑血管病后痉挛性瘫痪患者64例,其中男40例,女24例,年龄26~68岁,平均年龄为 (64.8±5.7)岁,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2例,两组一般资料情况对比没有显著性差异 (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参芎葡萄糖口服液200m1口服,每日1次,连用14天。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针灸配合治疗:肢体取患侧,常规消毒针刺部位,30号15寸毫针自刺,选取患侧上肢位于肩、肘、腕的经筋结点,即伸臂点,伸肘上点,伸肘下点,伸腕点,伸指点。
2 结果
通过对比分析,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如下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比较 [n(%)]
3 讨论
痉挛性瘫痪又称上运动神经元瘫,因其瘫痪肢体肌张力增高而得名。上运动神经元是指中央前回运动区大锥体细胞及其下行轴突形成的锥体束 (包括皮质脊髓束和皮质延髓束)。在灵长类中,局限于运动区(4区)的病变仅产生对侧肢体弛缓性瘫痪,相邻的运动前区 (6区)同时受损,锥体系纤维被阻断则可导致相应肢体肌无力、痉挛和牵张反射增强,即表现为痉挛性瘫痪,辅助运动区被认为对运动皮质有抑制作用[2]。
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是由于高级中枢抑制性指令消失或减弱,导致脊髓反射亢进,而出现以抗重力肌紧张为主要表现的肌痉挛状态,进而发展为关节挛缩畸形。中风后随着病程的延长,肢体瘫痪将逐步由软瘫转为硬瘫。病侧上肢呈内收、旋前、屈曲,手指拘挛,无正常摆动;下肢伸直并外旋,举步时将骨盆提高,足尖曳地,向外旋转而后移向前方,故又称划圈样步态,多由一侧锥体束损害引起,此时治疗起来很困难。这是中风后遗症中大家最感辣手的一个难题。
中医描述为筋脉拘急,肢体关节屈伸不利,当属十二经筋病候。 《灵枢·经筋》言 “转筋” “筋急”“不可屈伸”。 《素问·长刺节痛》 “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意即经筋主要对关节屈伸和肌肉运动起作用。阴阳跷脉,主肢体两侧之阴阳,对分布于下肢内外侧的阴经和阳经有着统率和协调的作用。故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病位主要在经筋和阴阳跷脉。中风急性期病机主要为阴阳失调,气血不足,风痰瘀血阻滞经络,属本虚标实。恢复期出现痉挛性瘫痪时主要为阴阳失调,气血亏虚,阳气被遏,经筋失养。故出现肢体关节拘急,屈伸不利,运动不随意不协调,患肢发凉浮肿或麻木,疼痛等。本症多由气血瘀阻,经脉闭塞或风痰夹湿,阻滞脉络所致。针灸治疗一法是曲池透少海,曲泽透少海,手三里透臂中,间使透外关,大陵透劳宫,太溪透昆仑,然后接通连续脉冲电刺激[3]。二法为拘挛部用皮肤针叩刺出血加拔火罐,后用艾条熏灸,每天2次,每次30分钟。三法为八邪、八风针刺后连续温针,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后加用艾条温灸出血处 (血压很高者忌用)。也可用体针加按摩加功能锻炼相结合,体针主要取穴放在肩背部或腰骶部,常用穴为秉风、腰俞、肩髃、肩前、曲池;或大肠俞、秩边、髀关、殷门、阳陵泉,上下肢各取2~3穴,进针要深,刺激要强,得气后留针数分钟,出针后进行按摩及功能锻炼。这种以上带下的取穴法对促进瘫肢拘挛状态的缓解有一定的疗效。偏瘫患者由于肌张力增高,指关节僵硬如握拳状,此时可选用三间、后溪穴,针刺后即刻放松,改变僵硬握拳姿势[4]。
医者左右两手同时持针,同时用捻转补泻的泻法大幅度运针,当患者有强烈针感后,手指能即刻放松伸开。痉挛性瘫痪多伴有足内翻,瘫侧足掌内翻,不能平面着地。治宜平衡阴阳两跷。可取解溪、丘墟透向照海、昆仑、筑宾等穴。解溪捻转泻法,丘墟透向照海,捻转补法,筑宾、昆仑提插泻法,因为筑宾为阳跷之郄穴,针之以纠正阴急阳缓,昆仑为膀胱经穴,针之以强筋疏脉。解溪、丘墟、照海均为局部取穴,取其近治作用可以纠足内翻。如痉挛性瘫痪同时伴有膝关节僵硬,可取犊鼻、委中捻转泻法,如有足趾僵硬,可取太白行捻转泻法。本组资料显示,针灸配合中药口服治疗脑血管病后痉挛性瘫痪能够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霍新慧,赵百孝,周钰,等.艾灸配合康复治疗对中风后下肢痉挛状态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4,(2):105-107.
[2]王琳晶,王玉琳,王春英,等.巨刺结合夹脊穴针法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信息,2014,(2):88-90.
[3]章燕.醒脑开窍针刺配合三阴经推拿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46例[J].现代中医药,2014,(1):53-55.
[4]相永梅,林杰,王健,等.经筋刺法结合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3,(11):2203-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