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以知为数”
2013-01-23刘农虞
刘农虞
(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国香港)
近几十年来中医对经筋理论与经筋病的研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尤其是在针灸、骨伤学界,相继成立了各级经筋学会,为经筋与经筋病的研究、交流提供了平台。学界一致认为经筋理论指导下诊治的经筋病有别于经脉病,其随经脉分布,受经气濡养而发挥“主束骨利机关”的作用。病变主要表现为“筋急”、“筋纵”二类,其治则为“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笔者从事针灸工作近30年,观之针灸临床,经筋病是主要的一类病证,为此近10多年来转向经筋理论与经筋病的研究,尤其是在经筋病新疗法——龙针的研创过程中,对“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中的“以知为数”有些新的认识,与同道商榷。
《灵枢·经筋》中,每一段经筋病的结尾部分都有一段内容几乎完全相同的文字:“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其中对“以知为数”难以理解,为此查阅了许多资料,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①河北医学院的《灵枢经校释》一书中注释道:“知”,治病获效或病愈的意思,“数”,指针刺次数的限度。在原文的语译中,将此语解释为“针刺的次数以病愈为度”。②胥氏[1-2]分别对“知”、“数”二字进行了解读:关于“知”字,许慎在《说文》解释说:“知,词也。从口,从矢”,“知”字的基本含义指的是知觉;关于“数”字,许慎在《说文》注曰:“数,记也”,其本意指的是计算,此外还可做法制讲、顺序解;综上所述,“以知为数”中的“知”字和“数”字有几种含义,因此,“以知为数”可以作出几种不同的解释,比较而言,将“知”字解释为针感,将“数”字解释为道理、法度、规律、标准,简而言之,也就是将“以知为数”释为“以知为度”,更为符合《灵枢·经筋》的本意。
以前每当阅读时,对“知”字的解释较能接受,但对“数”字的解读不够清晰,似乎有牵强附会的感觉,但笔者也无理想的注解方法。近10多年来随着经筋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疗法的不断涌现,如朱汉章的小针刀、田纪均的刃针、宋立功的长圆针、宣蛰人的密集型银针、符仲华的浮针等,对经筋病症均取得了快速见效的临床治疗效果。尤其是笔者在研创“龙针”的过程中,更有深切体会,为此渐渐对“数”的含义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其实“数”在中医中最常使用的是指“快速”的意思,如脉象中的“数脉”。《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曰:“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有脉俱沉细数者,少阴厥也;沉细数散者,寒热也”。但大家似乎均在回避这一话题,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得不到临床的佐证。笔者认为“知”作“知觉”解,结合原文释为“感知治病疗效”;“数”作“速度”解,结合原文释为“快速”;“以知为数”宜解读为:经筋病,取“以痛为输”采用“燔针劫刺”等特殊的经筋针法后,均能取得“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的快速见效的效果,即“快速感知疗效”之意,更为符合《灵枢·经筋》的本意。
古人在《灵枢》中将《经脉》、《经筋》分述,目的就是告知世人,临证时当辨别经脉病与经筋病,经脉由于内联外络,输送营养、生命信息至各脏腑组织器官,病理情况下轻则经脉病,重则影响相应脏腑组织器官,故病变较深、病情复杂,为此创立了各种取穴、配穴、针灸补泻等方法。而经筋随经脉分布,受经气濡养而发挥“主束骨利机关”的作用。经筋病如《灵枢·经筋》所载:“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指出经筋病主要分为筋急、筋纵两类。从《灵枢·经筋》对各经筋病的描述及病理表现,筋急,即表现为筋肉组织拘急、痉挛、强直、引掣、扭转等,故其病位较浅、病情单纯,由此提出了“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的经筋病的治则。以往临证经脉病、经筋病不分,以经脉病的治法治疗经筋病,则法不对证,故难以取得快速疗效。所以正确解读经文,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胥荣东,王君.“以知为数”释义[J].上海针灸杂志,2006,25(2):49-50
[2] 胥荣东.《灵枢·经筋》治则简析[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10):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