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与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白内障的临床对比
2014-03-20贺志若王宏杰
贺志若 王宏杰
(河南省巩义市人民医院眼科,451200)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与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白内障的临床对比
贺志若 王宏杰
(河南省巩义市人民医院眼科,451200)
目的 探讨并比较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80例(180眼)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90例,其中A组行小切口无缝线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B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视力与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结果 术后第1天患者视力>0.5者A组74例(占82.2%)、B组55例(占6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第7天、1个月末和3个月末视力随访情况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角膜水肿0级者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组与超声乳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后囊破裂、前方出血和虹膜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可取得与超声乳化等同的手术效果,术后角膜0级水肿率较低,且操作简单,费用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白内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超声乳化术;疗效
白内障是导致老年患者失明的主要眼部疾病,目前手术是白内障的首选治疗方法[1]。近年来,超声乳化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在临床上应用较多。本研究选取180例白内障患者分别行超声乳化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80例(180眼)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90例。其中A组男42例、女48例;平均年龄(63.8±15.2)岁;左眼46例、右眼44例;合并高血压13例、糖尿病6例、冠心病3例、呼吸系统疾病7例。B组男44例、女46例;平均年龄(62.1±12.6)岁;左眼47例、右眼43例;合并高血压者12例、糖尿病7例、冠心病2例、呼吸系统疾病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合并疾病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手术方法
1.2.1 A组(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组) 以12点为中心,角膜缘后2 mm处做水平型切口,深约1/2巩膜厚度;隧道刀分离至角膜缘内约2 mm处,使粘弹剂充满前房;行直径约7 mm的环形撕囊,将隧道内口扩大,首先分离晶状核,再以圆匙托出核,置入人工晶状体[2]。
1.2.2 B组(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组) 采用劈核法将晶状体核粉碎后吸出;扩大巩膜板层切口5.5 mm,置入光学直径5.5 mm硬化人工晶状体,置换粘弹剂;球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及地塞米松。
1.3 术后处理方法 术后口服抗生素3 d;妥布霉素和地塞米松滴眼液、双氯芬酸钠滴眼液、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均滴术眼,4次/d;复方妥布霉素眼膏点眼,1次/d。
表1 术后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裸眼视力>0.5情况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角膜水肿情况比较
1.4 术后随诊内容 包括:裸眼和矫正视力,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角膜、前房和人工晶状体,炎帝检查等。
1.5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视力随访情况比较 对患者术后3个月随访发现:术后第1天患者视力>0.5者A组74例(占82.2%)、B组55例(占6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1个月末和3个月末视力随访情况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角膜水肿情况比较 角膜水肿0级者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组与超声乳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角膜水肿1~4级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A组及B组患者后囊破裂、前房出血、虹膜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4.4%、2.2%、3.3%和3.3%、2.2%、4.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白内障是眼科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以晶状体浑浊为特点的疾病,也是人类致盲的主要眼病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以老年性白内障最为常见[3]。目前许多研究证实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已在临床广泛应用,被公认为是治疗白内障的主流技术。该手术大大缩短了白内障等待手术的时间,提高了白内障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手术创伤小。有研究发现,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则不受晶状体硬度的影响,且可达到与超声乳化术接近的临床疗效[4]。此外,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还具有对组织损伤较小、视力恢复快、眼压能够得到控制,而且费用较少,更具有推广价值。
我们研究发现,与超声乳化组相比,小切口非超声组术后第1天视力恢复达到>0.5的患者比率明显增高,且在术后第7天、第1月末和第3个月末保持与超声乳化组视力恢复情况类似;术后第1天角膜水肿情况,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组角膜水肿0级患者比率较超声乳化组显著提高,而两组患者角膜水肿1~4级比率变化均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术后后囊破裂、前房出血和虹膜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
综上所述,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与超声乳化在视力恢复方面具有类似的疗效,但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具有操作简便、组织损伤小和经济安全等优点。
[1] 王晓红,潘绍新.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在白内障复明工程中的应用[J].国际眼科杂志,2012,12(10):1988-1989.
[2] 史新洲.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与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9):150-151.
[3] 覃涛,黄经河,叶舒,等.前房维持器在Blumethal式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时灌注入口的选择[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3,30(1):147-149.
[4] 姜梅.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的不同切口方位对散光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5):409-410.
1672-7185(2014)06-0050-02
10.3969/j.issn.1672-7185.2014.06.029
2013-12-17)
R7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