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泊酚静脉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临床观察
2014-03-20王来虎
王来虎
(河南省新乡县人民医院麻醉科,453731)
丙泊酚静脉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临床观察
王来虎
(河南省新乡县人民医院麻醉科,453731)
目的 探讨经腹腔镜行胆囊切除术(LC)应用瑞芬太尼与丙泊酚予全凭静脉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0年11月—2012年11月择期实施LC患者34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依据麻醉方式分为A、B两组各17例。B组气管插管,予丙泊酚、芬太尼、咪唑安定和琥珀胆碱进行麻醉诱导,在术中予异氟醚进行麻醉维持;A组其他同B组,仅予瑞芬太尼及丙泊酚进行麻醉维持。对两组患者麻醉期间的各项指标予对比分析。结果诱导后A组心率低于B组,术毕A组心率要高于B组,诱导后以及插管后A组收缩压均要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其他各个时间点A、B两组心率与血压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B组相较,A组自主呼吸的恢复时间、睁眼时间以及拔管的时间均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C中采用瑞芬太尼与丙泊酚进行全凭静脉麻醉,在术前予诱导更加平稳,在术后患者能够更迅速地苏醒,有效安全。
复合麻醉;静吸复合麻醉;全凭静脉麻醉;丙泊酚;瑞芬太尼
丙泊酚系一种短效的麻醉药,其持续输注达8 h时,药物半衰期<40 min,因此仅适合进行短期手术。而瑞芬太尼系新合成的一种阿片药物,由于分子含有酯键,并极易被患者体内的非特异酯酶进行水解,同时在体内不产生蓄积,其半衰期能始终为4 min左右。对2010年11月—2012年11月于我科择期实施经腹腔镜行胆囊切除术(LC)的34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研究LC应用瑞芬太尼与丙泊酚予全凭静脉麻醉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于我科择期实施LC的患者34例,其中男22例、女12例;年龄19~59岁,平均(42.5±3.3)岁。全部患者在术前予心、肾、肝、肺等功能检查,均为正常。将其依据麻醉方式分为A、B两组各1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术中心率和收缩压变化比较
表2 两组术后其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及拔管的时间对比
1.2 方法 两组术前均予禁食达12 h,并禁饮达5 h,在入室前予心电及静脉监测。B组患者予丙泊酚2 mg/kg、芬太尼3 μg/kg、咪唑安定0.05 mg/kg、琥珀胆碱1.5 mg/kg进行诱导注射,在术中予异氟醚进行麻醉维持;A组其他同B组,仅予瑞芬太尼及丙泊酚进行麻醉维持。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诱导后A组患者心率低于B组,在术毕A组患者心率要高于B组,并且诱导后以及插管后的收缩压均要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其他各个时间点A、B两组患者的心率与血压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B组相较,A组患者自主呼吸的恢复时间、睁眼时间以及拔管的时间均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3 讨论
近年来,伴随着LC技术的不断发展,针对麻醉技术的要求也呈增高趋势。由于气管插管以及强烈的肌肉甚至腹膜等的牵拉刺激,常对手术的实施造成一定难度,进而还会引发患者术后的临床并发症,导致康复缓慢,所以合理的麻醉方法既需要能够维持患者的各项体征平稳,同时还要求在术毕患者尽快清醒,而且拔管迅速,最终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能够确保其顺利康复。
由于新合成的阿片类药物瑞芬太尼的结构当中富含有一酯键,因此易被血液当中非特异性的酯酶水解,药物作用后具有起效快、半衰期短、消除快、长时间注射不出现蓄积等麻醉特点。将该药物用于麻醉诱导中不影响患者术后的清醒时间,同时该药代谢也不影响患者的肝肾功能。而丙泊酚由于起效快以及作用时间短,患者苏醒后往往无不适感表现,与传统的吸入麻醉药进行对比,能够明显降低患者术后的恶心以及呕吐等情况的发生率。瑞芬太尼与丙泊酚麻醉尤其适用于临床用时短的微创手术,也是目前全凭静脉麻醉中最理想的搭配组合。本文结果显示,A组患者在诱导后心率低于B组,在术毕心率要高于B组,诱导后以及插管后的收缩压均要低于B组,且自主呼吸的恢复时间、睁眼时间以及拔管的时间均短于B组。
综上所述,在LC中,采用瑞芬太尼与丙泊酚进行全凭静脉麻醉,在术前予诱导更加平稳,在术后患者能够更迅速地苏醒,有效安全,应予推广。
1672-7185(2014)06-0027-02
10.3969/j.issn.1672-7185.2014.06.015
2013-12-23)
R6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