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高校通识教育比较研究

2014-03-17曹丽霞

科教导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中美比较

曹丽霞

摘 要 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之后,对其的研究和讨论日趋热烈。至20世纪80年代,台湾学者根据general education的思想将其译成通识教育,到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的普及与改革,中美高校在通识教育的发展方向与价值导向上值得我们比较探讨。

关键词 通识教育 中美 比较

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College General Education

CAO Lixia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Zhejiang 321000)

Abstract The researches and discussions focused on general education are increasing since Professor A.S.Parkard from Bowdoin College related genenal education to university education in 19th century. In 1980s, Taiwanese scholars translate "general education" into "TongShiJiaoYu" and then general education comes to be popularized, and the comparison and discussion between American and Chinese general education are valuable.

Key words general education; America and China; comparison

1 中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概述

1.1 中国大学通识教育概述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北大提出“淡化基础,加强基础”推动教育界提出“拓宽专业、文理渗透”,提倡“通才教育”开始,通识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初见雏形。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理念则开始广为大力推行。在深入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上,以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为主导,中国开始了对通识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1.2 中国通识教育的三大模式

高校尝试通识教育实践形式有三种,即北大模式、复旦模式和顺德职院模式: 一是北大模式,其内容主要是使用1999年教育部部所32所大学中引入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亦称“全校通选课”)的一套新学分,开设实验班、通选课、名家通识讲座。以北大元培计划为案例,在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探讨了如何在我国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中实施通识教育的问题。二是复旦模式,主要内容是成立以通识教育为目的住宿学院,本科生第一学年或第一、二年不分专业院系,直接进入住宿学院接受通识教育,从整体上改变了本科的教学管理模式。三是顺德职院模式,主要内容是构建通识教育模块的立体化、三维度的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顺德职院在校长陈智教授的带领下,借鉴国内外经验,结合自身特点,提出“立足地方,以人为本,崇尚品位,办出特色”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构建“课堂上学习、生活中体验、环境中熏陶”(通识教育模块)的立体化、三维度的通专结合人才的培养模式,使该校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广受社会欢迎。①

2 美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概述

2.1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组成

一是以培养大学生具备读、写、交流等能力为目标的写作、交流、语言与体育四类课程,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二是满足学生兴趣和个性发展所需要的其它非专业课程,主要集中于人文、艺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教育。

2.2 美国著名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分析

从以下引用的美国几所顶尖名校的通识教育课程类别的设置上看出,美国高校普遍将基本技能里的写作与语言作为对本校学生在基本技能教育里的重要培养方向,而在非专业性课程的设置上,美国高校普遍注重对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的培养。

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将写作、交流、实验列为技能性课程,将人文科学基础、社会与文化基础、自然科学探究列为知识性课程类别;威斯康辛大学将交流(读、听、写作、讨论)列为技能性课程,将定量推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种族研究列为知识性课程类别;伊利诺斯大学将写作和外语列为技能性课程,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社会/行为科学、文化研究、定量推理列为知识性课程类别;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将写作列为技能性课程,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工程、社会科学、社会文化差异列为知识性课程类别;华盛顿大学将写作、外语列为技能性课程,将视觉、文学及艺术表演、个人与社会、自然界、定量与定性推理列为知识性课程类别;哈佛大学将写作和语言列为技能性课程,将跨学科科学和拓展性课程列为知识性课程类别。②

3 中美大学通识教育的比较及其启示

3.1 中美大学通识教育比较

美国大学对通识教育目标的认识是深刻的,且大学亦根据社会、经济等的发展,重新审视设定的目标是否适应时代发展并做出相应调整。相形之下,中国大学设置的通识教育目标则趋向于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效用也不大。从重视程度上看,中国则与美国大学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形见绌。从课程开设的情况来看,中美通识教育课时比重相当,总课时比例则约为40%~50%,由此看出中美大学都将通识教育置于重要的位置。在当前我国高校体制中,通识教育类选修课仅作为本科生专业课外的附加课,只是学校进行文化包装和层次提高的装饰品。正因如此,当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学生对通识教育的态度是将其作为课外兴趣课来对待。

3.2 中美高校通识教育比较启示

上海交通大学高教所的刘少雪教授对此总结为五点,即理念先行、模式灵活、规则配套、注意技能和老师是关键。③笔者试图对刘少雪教授的五点总结进行进一步的阐释,得出以下几点体会:

其一,理念先行即是先进教育理念的建立。中国的大学应该对通识教育的本质和深刻作用进行分析,思考如何将通识教育作为一个整体,而不仅是单一地理解为“厚基础、宽口径”,应该描绘出一个立体、清晰、明确的通识教育目标,只有这样才可更好地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形成全面的知识观,达到通识教育应有的理想效果。

其二,对通识教育课程结构进行相应调整,依据目标进行课程设置并辅以合理的比例,构建开放灵活的知识结构。最重要的是,在课程设置配比方面,根据专业差异设置多样化的课程,尊重人力培养的“差异性”规律。设置跨学科课程,使学生获得尽量宽泛的知识面,以期达到多个教学目标。

其三,建立自有特色的通识课程。通识教育的课程模式多种多样,中国大学不必生搬硬套时下流行的模式,而应立足学校的自身实情,结合成功典范进行相应调整,与本校的师资力量、办学特征及专业设置情况等相结合,制定出一套适合自身发展且切实可行的课程模式,这样才是最为行之有效的。并在此基础上,再对通识教育课程的后续发展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加强学校的硬件设施等建设,将通识课程实实在在地落实开设好。

其四,教师应建立对通识课程的管理意识。学校则应加强对通识课程的管理力度,包括其申报、执行和评估,确保通识课程的顺利开展。笔者认为设置通识教育管理的专门部门进行管理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这样可更为有效地对通识课程进行评估、监督,亦可依据时代的发展及学校的变化更为行之有效地制定更好的通识教育实行方案。

此外,我们应意识到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对通识课程的建设与管理亦极为关键,他们是通识教育最为直接的执行者与参与者,他们的积极加入能更好地开展通识教育并提供最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注释

① 刘梅.中国通识教育时间模式评述[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

②③刘少雪.美国著名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概况[J].比较教育研究,2004(4).endprint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中美比较
1972—2022中美融冰50年
疫情背景下中美大国博弈:回顾与展望
成功突围的中美建交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同曲异调共流芳
中日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比较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