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轻轻松松学古文

2014-03-13李金枝

课外语文·下 2014年1期
关键词:古文学习方法

让学生轻轻松松学古文

李金枝

(乌鲁木齐市第55中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77)

【摘要】对于教授学生古文,需要我们老师找出教学古文的切实有效的方式方法,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让学生在古文学习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学生;学习;古文;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太枯燥了,学习古文真没意思!”类似这样的论调大家常听到吧?是啊,许多学生都觉得古文难学,但又不能不学,因为中考高考都要考古文。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好好思考探索,找出教学古文的切实有效的方式方法,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让学生在古文学习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的教师教学古文时,采用的是串讲法,串讲完后,再强调重点字词。我也曾试过这种方法,效果不怎么理想,学生学习古文的主动性不强。

新课程标准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深受启发,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试着摸索出一条教学古文的路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觉得,要让学生学好古文,得先让学生对古文产生兴趣。

好多古文在学生看来都是枯燥无味的,那怎么才能让学生对古文产生兴趣呢?

我经过尝试后觉得比较成功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先对作者产生兴趣,或对文中的主人公产生兴趣。比如,我在教学刘禹锡的《陋室铭》的时候,先不讲课文,先讲刘禹锡的故事,讲《陋室铭》这篇文章的由来,讲到一半的时候,我看到很多学生都瞪大了眼睛认真地听着,唯恐错过了这个故事的精彩之处。之后再学习课文,学生对这篇文章的投入程度大大提高,也许是受了刘禹锡高洁情操的感染,他们在朗读的时候,竟读得抑扬顿挫,有声有色,仿佛他们就是刘禹锡本人。

另一种比较成功的方法是竞赛法。把学生分组,在学生中展开竞赛,或朗读竞赛,或答题竞赛,还给小组打分,学生们都是有荣誉感的,他们非常卖力地大声朗读,争先恐后地抢夺答题机会。看着这热闹的学习场面,讲课的老师心里还会不偷着乐?

还有就是在授课技巧上下功夫了。这方面的技巧可就多了。

比如,可以在评价上下功夫。以前我觉得中学生可能不会像小学生那么在意有没有受到表扬了,可是有一次在一个优秀生的周记里发现她和差生一样渴望被表扬。所以,只要孩子有一点点进步或成绩,我们就不要吝啬对他们的表扬。即使批评学生,我们也要委婉巧妙地进行,不要伤了学生的自尊。

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去解决一些经过他们努力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让他们产生成就感,有了成就感,兴趣自然就有了。

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对字词句的理解上,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让他们自主地去发现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在这一方面,我为学生设计了以下自学程序:

1.参照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长组织,搜集小组成员的疑难问题,讨论解决;

3.对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留待班上在教师引导下集体解决。

这样一来,学生就有了自主探索发现知识的喜悦和成就感,学习古文的积极性自然会提高。记得有一次上古文课,正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我在巡视时发现有一个小组讨论得尤为热烈,仔细一看,嘿,那位正和组员们为一个词的意思争得面红耳赤的学生不正是那个以前让人头疼的学困生吗?

当然,要让学生学好古文,光有兴趣是不够的,还得让他们掌握方法。俗话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程标准对教学也有这样的建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传统的授课方法既费时,老师又费力,学生也觉得枯燥。如果学生掌握了翻译古文的方法,就可以自主地翻译古文,了解文章大意了,我们老师就不用在课堂上带着学生一个词一个词地讲,一句话一句话地串,唯恐漏了哪个知识点。

我认为,我们在教学几篇古文后,可以把翻译课文的最基本、最核心的要求和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去翻译课文。

古文翻译要落实三个最基本要求,即信、达、雅。

信:就是要使译文准确无误,忠实原文意思,如实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是三个基本要求中最重要的要求,在教学中落到实处是有益无害的。

达:就是要通顺畅达,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翻译古文还要掌握最基本的翻译方法:留、补、删、换、调。

留:凡是有古今意思相同的词语以及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等都可以保留下来,没有必要作变动。比如“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这个句中“太元”是年号,“武陵”是地名,在翻译中就可以把这两个词保留下来:晋朝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捕鱼为生。

补:在不通顺处,加进某些省略的成分或虚词,使之语句通顺,这也就是为了解决基本要求中的“达”的教学。添加的内容,需要加上括号,为什么要添加,应该给学生点明。如《桃花源记》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应这样翻译:(村中人)见到渔人,竟然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来,(渔人)详细地告诉了他们(自己来自什么地方)。

删:文言文中的一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或者为语气助词,或者表示停顿,或者是凑足音节,或者起连接作用,在翻译的时候可以删去,而不必硬译。如《陈涉世家》中“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中的“……者……也”,是判断句式的标志,译作“……是……”,我们可把这种情况视作删的翻译方法。

换:古汉语中的大量词语与现代汉语中的词汇有一一对应关系,很多古文中的单音节词都可用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来表达,因此,要用现代汉语中对应的双音节词去替换古代的单音节词。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翻译,“学”译为“学习”,“习”译为“复习”,“乐”译为“快乐”。

调:把古文中的倒装句子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语法的习惯。如《隆中对》中的“时人莫之许也”,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序来进行:当时的人都不同意他这种说法。

与现代文相比,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学习要求不是很高,学生掌握了翻译古文的方法后就不会再觉得古文难学了。

课程标准对古文学习除了理解基本内容外,还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那就是积累。我觉得要很好地达到这个要求,必须让学生学会自我复习巩固。历史上的大教育家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孔乙还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见光会学习还不够,还要学会复习。

我要求学生在学完一篇古文后必须进行归类复习。具体做法是,按课程标准对古文学习的要求和考试要求,对古文涉及的知识进行分类总结。总结分五大类:1.文学常识;2.重点词语解释;3.重点句翻译;4.中心思想;5.写法特色。重点词语解释分四点:a.通假字;b.一词多义;c.词类活用;d.古今异义。

关于词类活用虽然有说考试要求不考,但我发现,试卷往往在句子翻译中变相考察词类活用。我要求学生准备一个像教案本那么大的本子,每学完一课古文,学生就把老师要求的五类知识认真地总结在本子上。渐渐地我发现,学生学会系统分类复习后,对知识记得扎实多了。

当然复习还少不了做一定的练习来巩固。这个大家都知道,就不必细说了。

这样看来,如果学生既对学习古文产生了兴趣,又掌握了学习和复习古文的方法,他们学起来轻松,我们教起来也轻松,这样一来,我们当教师的还用为让学生学好古文而发愁吗?

参考文献

[1]黄晓洪.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古文感悟力[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2010(3):50.

[2]叶元清.分段学习循序渐进——浅谈中小学古文学习[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0(2):142-143.

[3]朱启峰.学古文教古文——让古文走进学生的生活[J].江西教育,2013(18):25.

[4]王晓晶.找准妙招,巧学古文[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27):248.

(编辑:龙贤东)endprint

猜你喜欢

古文学习方法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称象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
可能是方法不对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家庭习得环境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用对方法才能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