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象”字看汉民族的传统思维模式

2014-03-13王林哲

语文学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直观性造字直观

○ 王林哲

(宁波大学,浙江 宁波 315211)

“象”甲骨文写作 ,《说文·象部》:“南越大兽,三季一乳,象耳牙四足之形”。经过不断引申,“象”具有“形象”义,如 “在天成象”(《易·系辞上》);“法象”义,“象也者,像此者也。”(《易·系辞下》);“意象”义,如“圣人立象以尽意”(《易·系辞上》)。“象”作为重要的哲学概念始于《老子》,“大象无形”涵盖了一切可能的物象和义理。此后,“象”这个概念在各个领域广为所用,成为汉民族认知世界的重要手段之一。许慎《说文·序》在阐释其汉字理论时多次提及“象”,从而在文字学史上树立了“象”的突出地位。

《周易》“象”的哲思深渗于“六书”中,不仅是用来为“六书”取名,而且用“象”来标示汉字的性质,无论是汉字所指向的形、事、意、声,都有“象”在,汉字是由“象”之介质来作为符号的,是通过“象”来思维的。汉字中“象”的思维一直延续至今而未灭。[1]43-48

一、直观性思维与汉字的字形

对“象”的理解,首先是直观的感知。在古代造字的传说中,无论是伏羲的“观象于天”还是仓颉的“依类象形”,其造字的基本原则都是以“象”为先,即以事物的直观形象特征为造字的基本出发点。

从 “观物取象”产生的象形字、指事字,到 “综合取象”的会意字,再到“象声结合”的形声字,直观性是我们祖先创造文字首要准则。这种直观有时并不一定是意象上的直观,也有可能是声音上的直观。如章太炎在《语言缘起说》中所提:“何以言雀?谓其音即足足也。何以言鹊?谓其音错错也。何以言鸦?谓其音亚亚也。”此三种鸟外形相似,因此描画其声,以成其字,也是直观性思维使然。

姚淦铭先生的《汉字文化思维》[2]中提到,西方文字用来记录语言的载体——声音,是符号的符号,是一维的,缺乏直观性。汉字则是直接描摹语言的本义,是一种“视觉意象”,具有二维甚至三维性。汉字可以为思维提供意象,“可以表示思维的模型”。

直观性思维自远古传承至今,成为积淀在中华民族思维方式中的重要基因,在文学、艺术、哲学、政治、医学等方方面面无不起着能动的作用。正如王夫之《周易外传》中所说,“盈天下而皆象矣”。

二、整体性思维与汉字的性质

直观感知到的“象”是“耳牙四足”的整体。“盲人摸象”的方式是难以得到整体认知的。整体性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最根本的特征。所谓整体思维,是指倾向于对认知客体作综合概括的把握。[3]11-19我国古代文献中对于世界的认识是从“一”开始的,如郭店竹简中的“太一生水”,《道德经》中的“道生一”,再如《说文》中“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都是把世界的起源看成一个整体,尝试从整体的角度来认知世界的缘起。这种整体性思维对后来的哲学思想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著名的“天人合一”说,就是以这种思维方式为基础的。

选中照片,复制,粘贴。接着,他把整个车祸现场的照片也都复制到U盘里。从来一风公司到现在,半个小时已经过去。他紧张地盯着电脑屏幕。这时,一个冰凉的东西贴在他的脖子上。

在整体性思维的引导下,我们的祖先在造字时常常试图从整体上来把握,力图将对客观世界的理解,概括成为一个个单独的符号记录下来。如:

女,本字为一个敛手跪地工作的妇人形象。

母,在“女”字上加上两点,意指哺乳的母亲。

好,在“女”旁加上表示男子的“子”,意为男女相配为“好”。[4]85-88

不论要表示的意思是具体还是抽象,简单还是复杂,古人都倾向于用一个单独的完整的符号来表示,也就是古汉语中的“一字一词”。同时,在发音上,汉字也都采用单音节来表达。

学界对汉字的性质定义有“语素—音节文字”、 “意音文字”等,周有光将之归纳为“字符+语词和音节+表意和表音文字”。[5]李敏生进一步解释为,义是汉字的灵魂和内涵,声则是汉字的语言表现,形是汉字的意和声的躯体。[6]23可见汉字具有高度的思维整体性和统一性,这与中华民族整体性思维是密不可分的。

三、系统性思维与汉字的孳乳

直观性和整体性的认知方式是典型的感性思维方式。《易传》提出的“观物—取象—比类—体道”的方法,就是这种感性思维的范式。我们的传统思维重直觉,因此强调“观物、取象”;重归纳,因此需要“比类”;而最终达到从整体上掌握事物规律的“体道”之目的。这种传统思维方式,在汉字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比类”过程中,系统性思维起着重要作用。

这种系统性思维在形声字的造字法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形声字中不同发音的汉字通过相近的意符联系起来,达到“同义相联”;而相似的音符又可以帮助人们初步识别汉字的发音,可以做到“同音相授”。后世的字书从《说文》到《康熙字典》在编排上都是以部首为纲,现代汉语字典则采用了音序为主,辅以部首检字方式编排,更体现了系统性思维在字书体例编排上的影响。

这种系统性思维发挥到极致,就产生了一种以形声字为依托的“衍声造字法”,即原本为意符,因其表示某一特征,借而用之为具有类似意象汉字的音符,再添加其他意符,从而产生新的汉字的造字法。例如,赤色叫赮,云赤气叫霞,玉小赤叫瑕,赤水虫叫蝦(虾),赤白毛之马叫騢,均以色赤而衍声。

再如,言语声气之曲叫“句”,则曲铁叫鉤(钩),曲竹叫笱,曲木叫枸,曲绳叫絇;衣之曲曰袧,肉之曲曰朐;以手勾之为拘,天寒足缩为跔,疾者曲其背为痀,雄鸡弯其颈为雊,均以形状弯曲而衍声。

再如“象”孳乳的一些汉字。

像。《韩非子·解老篇》:“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按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易·系辞上》释为“象也者,像此者也”。《说文·段注》说,“凡形像、图像、想像字皆当从人”,也就是说由人通过“意想”或者观察,觉得此“形”类彼“形”,此“像”似彼“象”,因此创造了“像”字。

而同时“象”的一些特征被提取出来:1.体型巨大。如“豫”,《说文》“豫,象之大者”。利用衍声法,水之大者称“潒”,山之大者称“嶑(山名)”,鸟之大者称“ (鵰,大鸟)”。2.长鼻。长鼻大鱼称“鱌(古书上说的一种鱼,似魟而鼻长)”,鼻形器钮称“鐌”,状似象鼻的桑蚕称“蟓”。

汉民族传统思维方式的总体特点是,以“大化流行”的整体观念为运思根基,以“致用”为运思目标,以直觉与思辨的相互渗透为运思途径。[7]19-22这种思维特点决定了我们祖先所创造的文字必定印刻着思维的痕迹。而在汉字的使用过程中,又将这种思维范式不断地深化传承下来。正如苏新春先生所讲的那样:“汉民族在自己思维习惯的影响下选择了汉字。同时,汉字又反过来深深地影响了汉民族的思维方式。汉字强化了汉民族的思维习惯。”[8]112

【参考文献】

[1]姚淦铭.汉字的哲学视界[J].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2]姚淦铭.汉字文化思维[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郭优良.汉字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J].汉字文化,1997(2).

[4]张玉春.释“好”[J].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1(4).

[5]周有光.汉字的性质和文字类型[J].群言,2005(11).

[6]李敏生.汉字哲学初探[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7]杨启光.试论汉字和汉民族的具象思维方式[J].汉字文化,1997(4).

[8]苏新春.文化的结晶——词义[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直观性造字直观
秦简牍专造字释例
数形结合 直观明了
简单直观≠正确
根据计数单位 直观数的大小
隋文帝造字
简谈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论文物照片档案的管理
巧用教材插图,打造高效课堂
低年级英语单词教学探究
几何直观,相时而动有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