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析古今双音同形词语的基本特点
——以《左传·隐公(元年至十一年)》为例

2014-03-13郝晓辑

语文学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同形双音古代汉语

○ 郝晓辑

(内蒙古财经大学 人文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双音词是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的主体。古代汉语的词汇与现代汉语不同,其构成主要以单音词为主,也存在双音词,但不像现代汉语的双音词一样稳定,词和短语之间的区别不明显。东汉以后,双音词的比重逐渐增大,汉语词汇从以单音词为主过渡到以双音词为主。古代汉语的单音词意义并不单一,这就给理解古代文献造成很大的困难。双音词的形成,在语境中可以排除其他意义,使词语的意义趋于单一和明确,便于理解。

古今双音同形词语,指古今书写形式完全相同的双音词与短语,其古今词义或基本相同,或部分相同,或完全不同。这里的“古”指文言文,“今”指规范的现代白话文。其中,“词”指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都是一个双音词语言单位,古汉语中构成双音词的两个字融合一体,表示一个意义。“短语”指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词,在古代汉语中却是两个关系密切的单音词连合而成的一个词组。文言是我国古代文献资料所使用的最基本的书面语形式,文言文中常常会遇到这些双音同形词语,由于这些双音词语保留了词形,目前以现代汉语词汇的身份依然存在,而词义或读音已或多或少都发生了变化。因此,若不能正确理解这些词语,会在阅读理解古代文献时造成困扰,出现失误。本文试以《左传·隐公(元年至十一年)》为例,探析古今双音同形词语的基本特点。

古今双音同形词语在意义上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意义基本相同

(1)“元年春,王正月。”

(《左传·隐公元年》)

正月:原指中国古历(夏历、殷历、周历)一年的第一个月。汉以后仅指夏历一年的第一个月。

(2)“请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

(《左传·隐公三年》)

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亦用为国家的代称。

(3)“卫国褊小,老夫耄至,无能为也。”

(《左传·隐公四年》)

无能:不能够;今形容没有能力。

(4)“三月癸酉,大雨震电。”

(《左传·隐公九年》)

大雨:指下大雨;现指下得较大的雨。

(5)“乱政亟行,所以败也。”

(《左传·隐公五年》)

所以:以所,由此;今为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二、意义部分相同

(1)“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故仲子归于我。”

(《左传·隐公》)

夫人:古指诸侯之妻或帝王之妾;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多用于外交场合。

(2)“公子益师卒。”

(《左传·隐公元年》)

公子:古称诸侯之子,后敬称他人之子。

(3)“三月庚戌,天王崩。”

(《左传·隐公三年》)

天王:古义为天子;现代常比喻至尊至贵、有权势的人。

(4)“天祸许国,鬼神实不逞于许君,而假手于我寡人。”

(《左传·隐公十一年》)

不逞:此处为不满意,怨恨;今义为不得志。

(5)“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亿,其敢以许自为功乎?”

(《左传·隐公十一年》)

父兄:古代为国君对同姓臣属的称呼,也指父老或单指兄长;今义为父亲和长兄,或泛指家长。

(6)“若以大夫之灵,得保首领以没,先君若问与夷,其将何辞以对?”

(《左传·隐公三年》)

首领:原为头和脖子,此处喻指得到善终;今借指某些集团的领导人。

(7)“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公不射,古之制也。”

(《左传·隐公五年》)

皮革:古代“有毛为皮,去毛为革”;今义为用牛、羊、猪等皮去毛后制成的熟皮,可做鞋、箱及其他用品。

(8)“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

(《左传·隐公六年》)

国家:先秦时分别表示“国”和“家”,指王侯统治的区域和大夫管辖的地区,秦汉之后也合指历史上的某王朝或某王朝的统治者;今义则单指“国”,为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暴力组织,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或指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

三、意义完全不同

(1)“凡雨,三日以往为霖。”

(《左传·隐公九年》)

以往:古指以上,犹言以后;今指从前、过去。

(2)“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

(《左传·隐公元年》)

小人:古指男子对地位高于己者自称的谦辞;今义为人格卑鄙的人。

(3)“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左传·隐公元年》)

不然:古义为不合理,不对;今常用于连词,表示如果不是上文所说的情况,就发生或可能发生下文所说的情况。

(4)“大夫三月,同位至。”

(《左传·隐公元年》)

大夫:古义是官职或爵位名,读音为dà fū;今义是医生,现读作dài fu。

(5)“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

(《左传·隐公五年》)

文章:古指车服旌旗等,古代于其上加彩饰以区别尊卑贵贱;今为篇幅不很长的单篇作品,或泛指著作。

(6)“叔父有憾于寡人,寡人弗敢忘。”

(《左传·隐公五年》)

有憾:此处为有怨恨;今义为失望,不满足。

(7)“五父必不免,不赖盟矣。”

(《左传·隐公七年》)

不免:此为无法幸免;今义为免不了。

不赖:此为不以……为赖;今常用于方言,指不坏,好。

要把这些于古为短语而于今为双音词的同形词分解为相应的两个单音词,按照一定的结构关系,考虑古今语法上的差异,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理解,才能真正理解其在文献中的准确意义。

由单音词演变为双音复合词,主要是由两个单音词组成的短语在词汇发展历程中,逐渐凝固为复音词。意义基本相同或部分相同,体现了古今词义继承的一面;意义完全不同,体现了古今词义发展的一面。古今双音同形词语的演变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1.古汉语双音词语的语素语序不稳定,在表达相同意义时出现了不同的语序形式,在使用过程中逐渐淘汰了一种形式,而约定俗成地保留了另一种形式。

2.古汉语中,有些单音词共时的身份不稳定,既以单音词的形式出现,又以复音词的形式出现。在发展中,词组逐渐凝固成词,演变为今天的双音词。

3.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部分双音词,其中一个语素意义虚化,词义逐渐偏向于另一语素,形成偏义复词。在阅读文献中,要注意将这类词语与一般的复合词区分开,否则影响对文献的理解。

此外,文献中出现了一些偶合式的双音词,也不容忽视。严格地说,这类词不能算作古今同形词语,因为在古汉语中它们本是两个互不相关的单音词,只是凑巧连用,仅仅由于二者位置相邻,偶然连合在一起,在字面上恰巧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同形,二者的语法功能各自不同。这就要求我们注意不要把古代的两个本无关系的单音词当作现代的一个双音词来解释,否则极易误解文言句意。如:

(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左传·隐公元年》)

都城:“都”指国都,“城”为城墙;今指首都。

(2)“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左传·隐公元年》)

未尝:没有尝过;今义为未曾,或用于否定词前表“不,没”。

(3)“‘公矢鱼于棠’,非礼也,且言远地也。”

(《左传·隐公五年》)

非礼:不合于礼制;今义为不礼貌,不合礼节。

(4)“夏,城中丘。书,不时也。”

(《左传·隐公七年》)

不时:妨碍了农时;今为时时,随时。

(5)“不书名,未同盟也。”

(《左传·隐公七年》)

书名:写名字;今指书刊的名称。

(6)“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

(《左传·隐公八年》)

以为:以……作为,从这里开始向那里;今指认为。

(7)“先者见获必务进,进而遇覆必速奔,后者不救,则无继矣。”

(《左传·隐公九年》)

进而:前进,而……;今为进一步。

(8)“蔡人、卫人、郕人不会王命。”

(《左传·隐公十年》)

不会:没有按照;今指不领会,不可能。

(9)“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后之。”

(《左传·隐公十一年》)

以后:以……为后,在……之后;今义为现在或所说某时之后的时期。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说:“语言的发展是经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旧质要素的逐渐衰亡来实现的。”现代汉语的形成就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保留了许多古代汉语的要素,也增添了许多新质要素的情况下一步一步形成的,二者是统一的、传承的。古代双音词反映了现代双音词产生的渊源及其发展演变的历史,是在词汇使用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聚合、凝固的发展过程。现代汉语的双音词不仅是古代汉语双音词发展的产物,也是古代汉语单音节词所构成的词组或一定的结构关系进行词化演变的结果。

阅读古籍,最重要的问题是对词义的有效理解问题。古今双音同形词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古今词汇现象,其出现也是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结果。在理解古汉语词汇方面,我们要了解古今汉语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学习并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掌握古今汉语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综合考虑必要的修辞手法、词义演变特点等维度,结合文化背景及前后语句、段落、篇章的具体语境,把握古今双音同形词语在词义上的异同,尤其注意古今词义同中有异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冀昀.左传 上[M].北京市线装书局,2007.

[2]王力.汉语史稿(中)[M].中华书局,1980.

[3]段逸山.医古文自学应考必读[M].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2.

[4]骆田茵.浅论古今双音同形词[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5]韩品玉.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全程指导[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6]白祥志.古今同形双音节词的辨析[J].语文天地,2003(23).

[7]张尼波.谈谈古今双音同形词语的误释[J].中学语文,1985(7).

[8]朱安义.文言文同形异义的双音词语[J].语文学刊,2004(6).

[9]黄献.汉语古今同形双音合成词的词汇化问题[J].广西社会科学,2010(5).

猜你喜欢

同形双音古代汉语
韩汉同形完全异义词略考
殷商编铙的类型学与双音性能研究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现代汉语同形同音词的形成机制与构词特征
郑樵“双音并义不为假借”平议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
曾侯乙编钟双音原理解析
壮字喃字同形字的三种类别及简要分析
西夏语人称呼应类动词的双音化